夾江疊鞘石斛

蘭科夾江疊鞘石斛屬植物

夾江疊鞘石斛,四川省夾江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夾江石斛是一種蘭科植物,由於夾江縣種植的石斛葉鞘層層堆疊,故取名夾江疊鞘石斛,已有200多年種植歷史。石斛含有石斛鹼、石斛胺、石斛次鹼等成分,具有滋養胃陰、生津止渴等作用,還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疊鞘石斛為中醫常用的滋陰除熱,養胃生津之要葯。主要用於胃陰虛症、腎陰虛症、虛熱症等疾患。

2013年09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夾江疊鞘石斛”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主要價值


產品特點
夾江疊鞘石斛
夾江疊鞘石斛
疊鞘石斛生長環境特殊、生長緩慢、生長期長、繁育係數低,資源一旦被破壞,將難以恢復。疊鞘石斛野生資源在中國已近枯竭,已被國家列入重點保護的野生藥材品種名錄,並被禁止國際貿易,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把石斛列入重點推薦發展的39種中藥產品之一。

生長環境


夾江縣地處四川省西南位置,位於東經103°17′—103°44′,北緯29°38′—29°55′。縣境東南西北與眉山市青神縣、樂山市市中區、樂山市峨眉山市、眉山市洪雅縣、眉山市丹棱縣、眉山市東坡區相鄰。縣境東西長43.7千米,南北寬33.5千米,幅員面積748.47平方千米。
夾江縣地處峨眉山東北麓,為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向峨眉山中山區的過渡地帶。縣境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嶺屬峨眉山余脈;中部青衣江流域為河漫灘地和谷地,青衣江在千佛岩處最窄,上游有木城大壩,下游有雲甘大壩;東部為丘陵和台地。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構成山地、平壩、台丘分明的地貌輪廓。全縣最高點為歇馬鄉斗笠口,海拔1451米(1997年縣界勘界圖),最低點為甘江鎮青衣江出境處,海拔380米。縣境山、丘、壩各約佔三分之一。西部的低中山面積34.94萬畝,佔全縣面積的31.12%;中部、東部的台地和丘陵面積37.33畝,佔全縣面積的33.25%;木城大壩、雲甘大壩和金牛河大壩面積32.95萬畝,佔全縣面積的29.35%;另有自然水域面積7.04萬畝,佔全縣面積的6.28%。
縣境河流有青衣江、稚川溪、馬村河、金牛河等。青衣江由眉山市洪雅縣入境,流經木城鎮、迎江鄉、南安鄉、漹城鎮、界牌鎮、順河鄉、甘江鎮,縣境段長33千米,年徑流量168.4億立方米。稚川溪由眉山市洪雅縣入境,經歇馬鄉、木城鎮入青衣江,縣境段長28千米,年徑流量9362萬立方米。馬村河發源於馬村鄉牛仙山,流經馬村鄉、黃土鎮、甘霖鎮、甘江鎮入青衣江,長30千米。金牛河東支流發源於眉山市東坡區,西支流發源於眉山市丹棱縣,兩支流均流經吳場鎮、三洞鎮,在梧鳳鄉匯合后流經青州鄉入眉山市青神縣,縣境長27千米,年徑流量1254萬立方米。
縣境年平均氣溫17.1℃,極端最高氣溫為2006年8月12日的38.7℃,極端最低氣溫為﹣4.2℃。年平均日照時數1156.3小時,年平均無霜期307.9天,年平均降水量1357毫米。耕地面積13792公頃,森林面積28055公頃,森林覆蓋率37.69%。
夾江疊鞘石斛
夾江疊鞘石斛
夾江疊鞘石斛種植於土壤濕潤肥沃無工業污染的歇馬、麻柳、華頭等鄉鎮,奠定了夾江疊鞘石斛的優良品質。

物種簡介


歷史淵源
據《夾江縣誌》記載,夾江石斛的栽培、加工和外銷始於清嘉慶年間,已有200多年歷史。
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王朝的吏治癒加腐敗,府廳州縣縱盜殃民,廣大農民無路可走。
咸豐九年(1859年)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下,李永和、藍朝鼎秘密聚會,焚香結盟,於10月初發動了反清起義。由於連續的清軍合圍,起義農民經常發生頭痛腦熱和心速加快,病痛長期折磨著起義軍的身體和心智,在此絕境下,一名起義農民意外發現了一種生長在大樹樹杈和陰暗潮濕的地表岩石上的圓柱狀野生植物,並嚼食服用之後,頓覺生津止渴、滋陰養胃、神清氣爽。自此以後,農民義軍多服用這種圓柱狀野生植物以生精養肺,治療惡疾。這種生長在大樹樹杈和陰暗潮濕的地表岩石上的圓柱狀野生植物,就是疊鞘石斛。由於它獨特的療效和保健功能,用來入葯和製作葯膳的方法也就從那時開始流傳開來。因其生產於夾江縣,故謂之“夾江疊鞘石斛”。
1978年,歇馬鄉尖峰村成立了“尖峰葯場”,主要生產、加工各種中藥材,夾江疊鞘石斛也就是在這時開始進入醫藥領域。
1988年,樂山中藥材公司李國俊前來歇馬考察,看到歇馬的石斛種植情況他們便一起去看了尖峰村王喜之和王喜成的石斛。當時,王喜之家種植有45株石斛,王喜成家種植有42株。李國俊回去后,就立即給樂山中藥材公司彙報說,夾江縣的石斛“由野生變成了家養”。於是,中藥材公司開始在歇馬大規模發展黃草種植。經研究,種植石斛須用60%的牛糞,40%的泥土,且不佔耕地、不費時間、不施肥料。當時,500畝的石斛種植規模吸引了樂山中藥材公司、四川中藥材公司、南京金陵製藥廠、浙江藥物研究所、峨眉中藥學院(現峨眉醫學院)、重慶藥物研究所等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
2001年前,歇馬鄉尖峰、楊山、聯合、新林等村有少量夾江疊鞘石斛種植。
2001年後,夾江疊鞘石斛每年以200—300畝種植速度遞增。

獲得榮譽


2013年09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夾江疊鞘石斛”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分佈範圍


生產情況
2012年,歇馬鄉夾江疊鞘石斛種植面積已超4500多畝。規劃新發展石斛種植500畝,並在新林村建設了100畝成片石斛種植示範基地。
夾江疊鞘石斛
夾江疊鞘石斛
2018年,夾江石斛種植面積達1.3萬畝,投產面積7800畝,年產量3120噸,鮮草產值5600萬元,乾草產量800噸,乾草產值9600萬元。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夾江疊鞘石斛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夾江縣歇馬鄉、麻柳鄉、華頭鎮共3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疊(迭)鞘石斛。
夾江疊鞘石斛
夾江疊鞘石斛
二、立地條件
野生或仿野生環境狀態,模仿野生環境狀態選擇距離交通主幹道100米以外,降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左右,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生態環境良好的生產區域,海拔400米至1300米米,選擇沙質岩石、石壁或亂石之處栽培,土壤pH值7.0至9.0,有機質含量≥1.0%。
三、栽培管理
1.繁殖方法:選取3年生生長健壯的植株,用分株繁殖和高芽繁殖法進行繁殖。
2.栽培方法:主要選用貼石栽培法。
3.種植規格:合理密植,每畝400叢以下。
4.灌溉和排水:
(1)灌溉:夏秋高溫期,應在早晨和傍晚時噴灌,春冬時,應在溫度稍高的中午前後噴灌,以種植基質適當濕潤與潤透為度。
(2)排水:經常清理排水溝,雨後及時排水,防止積水。
5.除草:每年5至8月份進行人工除草,除草次數不少於3次。
6.施肥:石斛栽培成活后,一年內可追肥2次。早春施肥一般在2至3月份;早秋施肥在9至10月份進行,以腐熟的農家肥上清液或多元複合肥溶液1.5萬千克/公頃。施肥水時間在清晨露水干後進行。
7.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與加工
1.採收:每年秋季至來年春季可採收,11月至12月為最佳採收期。採收方式包括采舊留新和全草採收。採用采舊留新方式的應採收18個月以上生長期的植株地上部分。
2.初加工:鮮用者除去根及泥沙;干用者採收后,除去雜質,用開水略燙或烘軟,再邊搓邊烘曬,至葉稍搓凈,65℃以下乾燥至含水量≤12%;也可將將乾燥莖扭曲成螺旋形或彈簧形成楓斗;還可將乾燥莖切成段(節)。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樹蘭族屬石斛
樹蘭族屬石斛
(1)鮮品:本品莖呈圓柱形,長約20厘米至60厘米,直徑0.5厘米至1.5厘米。表面黃綠色,光滑或有縱溝紋,節明顯,色較深,節上有膜質葉鞘。肉質多汁,易折斷。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2)干品:本品莖呈細長圓柱形,不分枝,上下近等粗,上部通常略彎曲,長約20厘米至45厘米,直徑0.2厘米至1.2厘米,節間長1.5厘米至5.5厘米,表面黃綠色。
(3)楓斗:本品呈螺旋形或彈簧狀,通常3至6個旋紋,莖拉直后長5厘米至10厘米,直徑0.2厘米至1.2厘米。表面黃綠色。
(4)飲片:本品圓柱形,長約5至15毫米,直徑0.2至1.2厘米,表面黃綠色。
2.理化指標:鮮品水分≤85.0%,干品、楓斗和飲片水分≤12.0%;總灰分≤4.0%,浸出物≥10.0%(50%乙醇為溶劑),多糖含量≥8.0%(以葡萄糖計)。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夾江疊鞘石斛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夾江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夾江疊鞘石斛的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