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橋
高拱橋
高拱橋位於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大風鄉政府所在地街頭,東西橫跨明月江,是連接大風、檀木等鄉的交通要道。遠處看去,形如彎弓,近處相觀,橋水倒影,若初月懸天,雄偉壯觀,一百多年前被譽為“郡諸橋之冠”。
高拱橋建於清同治7年(1866年),大橋經歷了百多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挺立,至今完好如故。
高拱橋
里是溝通達縣、開江、萬縣、梁平線的要道,明代建有鐵索橋。拱橋建於清同治7年(1866年),籌資建橋時,“麋米萬元”,故又有“萬元橋”之稱。該橋為單拱大跨度飛架石橋,橋長45米,高27米,面寬10.3米,均用青石砌成半圓形拱。從橋頭上拱頂,兩端共有石梯76級,坡度六十五度。橋兩側石欄高1米,為糯米和石灰拌漿交錯相連,至拱頂化為弧形。拱頂橋面呈瓦背形,寬9米,長6米。橋兩頭的引橋是用石板鋪成的8×9的平壩。民國《達縣縣誌》記載:橋下原有銅鐘一對,每遇風吹,嗡嗡長鳴,數里可聞。橋的兩端原各置有2.5米高,座圍3米的石獅一對,相視嬉戲,躍躍欲奔,兩岸的石壁上還各建二郎廟一座,廟內各有威武雄偉的二郎神,只可惜這些鎮橋之寶皆失於鼠輩、毀於“文革”。可幸的是大橋經歷了百多年的滄 海桑田,依然挺立,至今完好如故。
為了保護大橋,公路另闢其道,達開公路從橋旁蜿蜒遠伸,但是越來越多的遊人對大風高拱橋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精湛的建橋工藝讚嘆不已,流連忘返。該橋為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很早以前,石木祖師爺魯班雲遊天下時,路過現今達川區大風鄉。時值夏日炎炎,驕陽似火,口渴難耐時,遠遠看見一戶人家,竹籬茅屋,殘壁土舍,於是上前一討水喝。出來一六旬老嫗,見是遠方來客,卻也不失大風人熱情樸實的風範,款而待之,禮遇有加。祖師爺見婆婆貧寒而厚禮,陌路亦相助,於是憐於婆婆的誠摯,頓生感恩之心。臨行時,精選一方青石,取出神器,為老婆婆打造了一塊豬槽,曰:“雲遊之人,四海為家,兩袖清風,無以為報,此豬槽,權當答謝”。婆婆想,豬槽我有,多此一塊卻也無妨。祖師爺就此別過,仙游而去。
隔年春,山洪複發,柳河泛濫,船不敢行,致交通中阻,兩岸隔絕。此一大禍患,連年不斷,人民苦不堪言。於是,鄉紳士民,齊聚一堂,籌謀建橋。一時間,四鄉八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打石鋪路,砌橋架拱,好不熱鬧。不數月,一道彩虹般亮麗,彎彎似新月的高拱橋橫空出世。正當大家沉浸於即將合龍的喜悅時,工地傳來一個令人無助的消息,大橋正中的“合龍石”至今仍無著落。能工巧匠們尋遍了十里八鄉的採石場,始終都打不出一條嚴絲合縫的“合龍石”。
鄉民們急了,八方尋找,一無所獲。最後,眾議之下,一至贊同,懸賞五十兩,亟待“合龍石”。
當天夜裡,婆婆沉睡酣眠之時,祖師爺投夢而來,表明身份之後,告知豬槽即“合龍石”也,速速獻出請賞,此乃以謝禮遇之恩也。婆婆晨夢初醒,急急查看,雖豬槽尚在,卻也並無奇巧呀,且豬食漣漣,味兒也不爽塞。婆婆忐忑不安的找到工場師傅,以夢告之,師傅驚訝之餘,心吁病急亂投醫之態,忙派人將豬槽抬來一試。只見豬槽一落下,青絲嚴縫,儼然天成,更有金光閃射,雲開霧散,濁水沉清,游魚雀躍。四鄉百姓,雲集拱橋,簇擁著婆婆,焚香遙拜祖師爺。鄉紳當即取白銀五十兩,贊婆婆獻石有功。婆婆連忙謝絕,稱自己因年邁體衰,未能向拱橋捐錢出力,本自慚愧,僅此一豬槽如何能比鄉親們的功勞啊,請將賞銀散與鄉鄰同喜同賀才是。鄉紳士民,無不敬佩。
至此,高拱橋合龍成功,情牽兩岸,村民孩童,農耕商讀,走親訪友,好不自在。於是,“合龍石”下,至今都留著豬食的槽。於是,婆婆的晚年有無數人在照顧。於是,當新橋建成后,人們仍不會忘記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