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興韻
彭興韻
彭興韻,男,金融學博士,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1972年4月1日生於重慶市雲陽縣。1994年畢業於江西財經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199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金融學碩士學位;1997-1999年在長證券證券公司工作,任部門主管;200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博士學位;2001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和金融研究所工作,現為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研究室主任。現已出版了多部著作,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和各類評論文章。
《貨幣理論與政策》(第3版)譯著(合譯),格致出版社,2012
《金融學原理》(第四版),格致出版社,2010年。
《金融學原理》(第二版),三聯書店(北京),2005年。
彭興韻
《金融學原理》(獨著,第一版),三聯書店(北京),2003年。
《2002年的世界》(主譯),三聯書店(北京),2002年。
《外匯與貨幣市場導論》(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小企業融資研究》(主要參與者)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商業銀行軟預算約束與中國銀行業改革”,《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23千字。
“中國體制外資本市場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第2期,9千字。
“貨幣市場:理論與實踐”,《中國貨幣市場》2001年第1、2期,22千字。
“對中國城鎮居民實際名義收入的測算及其意義”,《財貿經濟》1999年第6期,10千字。
“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居民儲蓄分析”,《金融研究》1998年第7期,9千字。
“關於證券投資基金的一個理論分析”,《財貿經濟》1999年第8期,10千字。
“建立與發展住宅抵押貸款二級市場”,《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8千字。
“論現代國債功能的轉換”,《金融研究》1998年第9期,8千字。
“國際收支與貨幣供給”,《金融研究》1998年第3期,9千字。
“論金融宏觀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企業經濟》1995年第1期,7千字。
“改進貨幣統計與貨幣層次劃分的研究”,《世界經濟》2005年第11期,10千字。
“存款準備金與資本充足性監管下的貨幣政策效應”,《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3期。
“中國債券回購市場的制度演進及進一步的改革”,《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年第2期,9千字。
“全球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演變及對中國的啟示”,《國際經濟評論》2005年第5、6期。
“增強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解析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及其貨幣政策理念”,《國際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克服信貸與貨幣偏差”,《中國證券報》2005年11月18日。
“從物價變動路線看宏觀經濟走向”,《上海證券報》2005年11月1日。
“住房抵押貸款改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上海證券報》2005年9月4日。
“高增長、低通脹”,《中國金融》2005年第20期。
“2005年第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與貨幣政策評述”,《中國金融》2005年第10期。
“利率機制改革比升息更重要”,《中國證券報》2005年4月6日。
“2004年金融運行與貨幣政策評述”,《中國金融》第5期。
“人民幣升值與中美貿易的‘過程效應’”,《21世紀商業評論》2005年第7期。
“美六次加息意在追求貨幣中性”,《中國證券報》2005年2月22日。
“中國存貸款利率已具備市場化條件”,《上海證券報》2005年3月8日。
“回購市場正在恢複本來面目”《上海證券報》2004年11月24日,11千字。
“我們會不會重新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上海證券報》2004年11月4日,11千字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宏觀調控”《銀行家》2004年第6期,14千字。
“金融形勢:2003年回顧與2004年展望》,《中國經濟前景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35千字。
“2002年金融形勢與2003年展望”,《中國經濟前景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5千字。
“2001年金融形勢與2003年展望”,《中國經濟前景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3千字。
“2000年金融形勢與2001年展望”,《中國經濟前景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35千字。
“我國為什麼需要存款保險”,《南方周末》2005年11月2日。
“通貨緊縮能與經濟增長並存嗎”,《21世紀商業評論》2005年第8期。
“匯達成立對金融改革意味著什麼”,《南方周末》2005年7月21日。
“中國的通貨緊縮仍然是好的通貨緊縮”,《上海證券報》,2005年7月20日。
“以‘三性’原則實現匯率均衡”,《21世紀經濟報道》2005年7月4日。
“券商解急之後更需要革新”《21世紀經濟報道》2005年6月27日。
“市場期待可預期的收益風險約束機制”,《21世紀經濟報道》2005年6月20日
“人民幣若升值不當會影響金融改革”,《上海證券報》2005年6月17日。
“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加大商業銀行的風險壓力”,《上海證券報》2005年5月13日。
“中國商業銀行應及時調整發展戰略”,《上海證券報》2005年5月11日。
“被房價扭曲的良民性格”,《新經濟導刊》2005年第15期。
“救市與自由、公平”,《新經濟導刊》2005年第13期。
“銀行改革:畫皮還是畫骨”,《新經濟導刊》2005年第10期。
“利率市場化步伐將越來越快”,《新經濟導刊》2005年第8期。
“實體熱與金融冷的背後”,《中國證券報》2005年4月29日。
“金融指標顯示經濟隱憂”,《上海證券報》2005年4月22日。
“利率市場化進入新階段”,《上海證券報》2005年4月15日。
“不要迷戀走入末路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上海證券報》2005年4月8日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來臨’依據不足”,《資本市場》2005年第3期。
“升息難抑房價漲勢”,《中國證券報》2005年3月12日。
“信用比率控制:樓市軟著陸的現實選擇”,《中國證券報》2005年3月4日。
“公開市場業務:新年有新看點”,《上海證券報》2005年2月25日。
“貨幣政策宜在穩健中放鬆”,《上海證券報》2005年2月3日。
“非正規金融不應受到歧視”,《中國證券報》2003年7月3日,5千字。
“宏觀調控,謹防CPI恐高症”《中國證券報》2004年6月19日,4.5千字。
“對症下藥完善票據市場結構”,《中國證券報》2003年6月5日,5千字。
“中央與地方:承擔該承擔的責任”,《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4年5月28日,3.5千字。
“利率政策引而不發?”,《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4年5月21日,3千字。
“升息抑制投資過熱不對症”,《中國證券報》2003年5月20日,5千字。
“貨幣政策難解結構性之痛”,《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4年4月17日,2千字。
“增強央行獨立性勢在必行”,《中國證券報》2004年4月9日,5千字。
“‘經濟異常’下的宏觀調控” ,《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4年4月5日,3千字。
“‘異常’時期貨幣政策何去何從”,《中國證券報》2004年3月27日,4.5千字。
“2004年的中國貨幣政策著力點”,《銀行家》2004年第3期,4千字。
“銀行改革,突圍時刻”,《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4年3月7日,8千字
“循序漸進改革公開市場業務”,《中國證券報》2004年3月4日,5千字。
“結構性調整是重點”,《中國證券報》2004年3月2日,4千字。
“公開市場業務渴望財政與央行的配合”,《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4年2月22日,3千字。
“西班牙鬥牛與經濟選擇”,《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4年2月15日,3千字。
“‘為’與‘無為’之間的平衡”,《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4年1月31日,3千字。
“金融混業,黑夜趕路”,《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4年1月11日,8千字。
“2003銀監會:一切為了雙降”,《證券時報·財經周刊》2003年12月28日,6千字。
“美國商業票據大觀”,《銀行家》2003年第12期,6千字。
“房地產信貸:宜‘疏’不宜‘堵’”,《21世紀經濟報道》2003年6月24日,4千字。
“五年來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評述”,《銀行家》2003年第4期,5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