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眩暈

腦性眩暈

腦性眩暈是前庭神經顱內段、前庭神經核及其纖維聯繫、小腦、大腦等的病變所引起的眩暈,也稱為中樞性眩暈。不同病因所致腦性眩暈的發病年齡不同。腦性眩暈的病因有多種,包括顱內血管性疾病、顱內佔位性疾病、顱內感染性疾病、顱內脫髓鞘疾病及變性疾病、癲癇等。腦性眩暈的常見癥狀有眩暈、眼球震顫、走路偏斜等,且常為持續性,少數可有噁心、嘔吐、聽力減退及耳鳴。腦性眩暈的主要治療方法以控制癥狀為主,明確病因后積極治療原發病。腦性眩暈常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造成患者的焦慮。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急診科

為什麼會得腦性眩暈

● 腦性眩暈可有多種病因。
● 顱內血管性疾病
● ● 椎-基動脈缺血、延髓背外側綜合征、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腦病和小腦梗死或出血。
● 顱內佔位性疾病
● ● 聽神經瘤、小腦腫瘤、第四腦室腫瘤和其他部位腫瘤。
● 顱內感染性疾病
● ● 顱后凹蛛網膜炎、小腦膿腫。
● 顱內脫髓鞘疾病及變性疾病
● ● 多發性硬化、延髓空洞症。
● 癲癇

癥狀


● 腦性眩暈多為持續性,且與頭位變化無關,多有視物旋轉,偶伴噁心、嘔吐。
● 本病常有走路不穩、向一側歪斜,但少見耳鳴及聽力下降。
● 聽神經瘤引發的腦性眩暈多有耳鳴及聽力下降。
● 癲癇引發的腦性眩暈可見有癲癇發作。

檢查


● 確診腦性眩暈需要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及電生理檢查。
● 體格檢查
● ● 除眼震、聽力下降外,神經系統的體格檢查可明確有無其他顱神經及脊髓傳導束受損體征。
● 實驗室檢查
● ● 血液紅細胞壓積、血液黏度、纖維蛋白原,紅細胞變形率及其電泳速度,血小板計數、黏附性及其聚積性等有關檢查,可除外血液系統疾病所致眩暈。
● 影像學檢查
● ● 顳骨岩部螺旋CT(對骨迷路的檢查效果較佳)、內耳迷路MRI及其水成像(對膜迷路的檢查效果較佳)等檢查可除外內耳疾病所致眩暈,頭顱CT及頭顱核磁、血管造影常可明確有無顱內器質性病變。
● 電生理檢查
● ● 電測聽、聽覺誘發電位、眼震電圖、中耳功能分析、聲阻抗和腦電圖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病因。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臨床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眩暈癥狀較輕,持續時間長,一般不伴有聽力改變。
● 伴有其他顱神經、腦幹、小腦、皮層等受損體征。
● X線、血管造影、CT、MRI檢查可有陽性發現。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梅尼埃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持續性的眩暈、視物旋轉、行走不穩的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及電生理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腦性眩暈治療以控制癥狀發作,積極明確原發病並予相應治療為原則。

控制癥狀發作

● 抗眩暈藥物,如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等。
● 卧床休息,低鹽低脂飲食。

防治原發病

● 治療原發病,如椎基底動脈缺血時予改善循環治療;感染性疾病予抗感染治療;顱內佔位性疾病評估病情,可予手術治療。

預防複發

● 加強致病因素的管理,如調控血壓,防止血壓過高和過低;避免頭部的劇烈變動;避免激動、精神刺激、暴飲暴食、水鹽過量和忌煙酒,增強抗病能力以減少複發。

康復治療

● 主要是理療、體療,重點加強平衡功能的鍛煉。

危害


● 腦性眩暈可嚴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部分病人會出現焦慮、抑鬱。
● 不同病因所致腦性眩暈可有不同併發症,如小腦出血可能出現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危及生命。

預后


● 不同原發病所致腦性眩暈治療效果不同,如小腦梗死眩暈遷延時間長,且多遺留行走不穩等後遺症;高血壓腦病嚴格控制血壓癥狀可明顯緩解。

預防


● 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及生活規律,摒棄抽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 注意適當鍛煉,減少疾病發生率。
● 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的患者需注意監測並控制血壓、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