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疝

臍疝

臍疝是指腹腔內容物通過臍環(俗稱“肚臍”)向外突出的疾病。臍疝分為嬰兒臍疝和成人臍疝。嬰兒臍疝俗稱“氣肚臍”,是一種新生兒和嬰兒時期常見的疾病;成人臍疝也並不少見,主要見於中年肥胖經產婦女。臍疝形成的原因是臍環沒有完全閉鎖,或臍部筋膜組織薄弱。在腹內壓增高的情況下,腹腔內容物特別是大網膜或小腸,連同腹膜、腹壁皮膚一起經臍部向外突出,就會形成臍疝。臍疝的典型表現是臍部有腫物突出,絕大部分可回納入腹腔。小兒肚臍疝大多在2歲前自愈,可不治療或採用非手術治療方法。成人臍疝不會自愈,並且容易發生嵌頓和絞窄,需要早期手術治療。

簡介


● 英文名稱:Umbilical Hernia
● 又稱:臍突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臍突者,小兒多啼所致也。臍之下為氣海,啼哭不止,則觸動氣海,氣動於中,則臍突於外。其狀突出光浮,如吹起者,捏之則微有聲。(《幼幼集成·胎病論》)

名詞解釋


● 以臍部膨出,虛大光浮,甚或紅腫為主要表現的新生兒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臍疝是指腹腔內容物由臍部薄弱區突出的腹外疝,又稱“臍突”。

臨床表現

● 臍部呈半球狀或囊狀凸起,虛大光浮,像胡桃一般大小,用手指按該凸起,可以按回到腹部,但是當患兒啼哭時,腹部又會重複凸起。
● 一般臍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慾無明顯改變,亦無其他癥狀表現。

病因病機

● 內因為初生兒先天發育不全,臍孔未全閉合,留有臍環,或腹壁部分缺損,腹壁肌肉嫩薄鬆弛,腹腔內容物容易從此部位突出,形成臍疝。
● 外因為啼哭叫擾,屏氣致腹壓升高,小腸脂膜突入臍中,成為臍突。

現代醫學範疇

● 臍突包括現代醫學的臍疝、臍膨出,與先天因素有關。

治則治法

● 臍突可以隨著小兒生長發育的完善而自行納回。
● 但小兒2歲仍未自發納回,或膨出的囊膜薄而透明等嚴重的情況,可以用壓臍法外治或手術療法進行修復治療。

預防調護

● 嬰兒臍突的嚴重程度與腹壓成正相關,腹壓越高,臍部突出的越明顯,所以對於有臍突的嬰兒,應該盡量減少嬰兒啼哭叫擾,避免腹壓增高。
● 壓臍外治法是一種用外力固定將臍部凸出壓回的方法,除了可以自己用紗布固定外,市面上有成品固定套裝可以選用,應當在醫生指導下挑選和使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