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鐘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縣城四街中心。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仿西安鐘樓格式。原名文昌閣。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乾隆十年(1745)重修。

歷史沿革


戶縣鐘樓
戶縣鐘樓
乾隆十年(1745)重修后稱大觀樓。又以位居四街中心,群眾習慣稱中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49年修東北角台座;1957年大修,亮椽揭瓦並油漆;1980年加固重修樓座;1981年彩繪外部。大觀樓基座一層,樓閣二層。結構為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總高24.55米,基座高6.40米。四周洞口題字東“迎旭”、南“覽勝”、西“瞻紫”、北“拱極”。現存清乾隆李文漢《重修大觀樓記》石碑一通。

建築背景


鐘樓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知縣張宗孟在重修縣城並新建四門城樓時,言其“城樓列峙,中心無主,必致地脈散也,人文不振,議建文昌閣於城之中,以鎮之。”供奉文昌,故始名文昌閣。因矗於縣城中心,俗稱“中樓”,又“仿省城鐘樓之制”故稱鐘樓。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鐘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布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為鐘樓基座四周邊內;一般保護區為由重點保護區外延36米;建設控制地帶為由一般保護區再外延72米。

保護目標


1992年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鐘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