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規
鈐印蓋章時定位的工具
即鈐印蓋章時定位的工具,也叫印矩,為舊時官府和書法家們必備的物品。一般用厚約0.5厘米堅硬的小木片,鋸成曲尺形,磨光髹漆而成。
印規始於何時已不可考,自清代民國以來已成盛行之物。據載,清代的皇宮中專有為皇帝蓋寶璽的人。像皇帝的誥命、下傳的聖諭、書寫的墨跡都要鈐印,若印章模糊不清,連歪帶斜,蓋印之人肯定要腦袋搬家。鈐印之時,先找准位置,再將印規放上,印章緊貼印規內側直角鈐下,永不會歪斜。
鈐印定位的工具。一般用厚約0.5厘米堅硬的小木片,鋸成曲尺形,磨光髹漆而成。使用寸以印規定位,印章緊貼曲尺形內測—:邊鈐下,可使鈐出之印,正確而不斜欹。
說印規,必說印。
印是由官印逐步發展為百姓用印的。從戰國時蘇秦佩六國相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唐人羅隱有詩云:“腰間印佩黃金重,卷里詩裁白雪高。”印是權力的象徵,舊時縣官升堂,其案上必將官印擺上。印一旦進入民間,只是名字的圖章,按在紙上作為證明。然而,印若蓋在很重要的地方,必須要不歪不斜,位置要不離不偏,這樣的鈐印蓋章就要使用印規了。
印矩
印規圖片
印規又稱印矩,規是畫圓的工具,而矩是畫直角正方長方形的尺子,按說叫印矩更為貼切,然一般多稱其為印規,究其因由,或許因為有的印規是由圓而切割出一直角所制。《天衡印話》書上有一石質角印規圖,末端處還刻有一方小印,頗雅緻。另有兩方銅質圓形印規,是將扁圓銅平分四份,割去其四分之一,留下一直角,並在銅面上刻字。想來此形稱之為印規正合時宜。
印規
印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