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服
冷服
冷服 - 簡介:指某些湯劑根據病情需要應冷卻后服用。如治療熱盛的寒涼劑,冷服可增加清熱效果。又如治療寒盛的溫熱劑,冷有可防止寒熱格拒,起到反佐作用。
● 英文名稱:Administered Cold/Take Cold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 清熱湯宜涼服,如三黃湯之類;消暑葯宜冷服,如香薷飲之類;散寒葯宜熱服,如麻黃湯之類;溫中藥宜熟而熱,補中藥皆然;利下藥宜生而溫,如承氣湯之類。(《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用藥凡例·服藥次序》)
● 湯劑冷卻后服藥。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服用方法是中醫藥治療疾病的重要環節,我國古代醫家對此早有認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對服藥次數就有不同要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稱“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指出服用方法應根據病位上下的不同而定。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曾在《醫學源流論·方葯·服藥法論》中記載:“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 以上均說明方劑不光需要對症組方,服用方法也至關重要,正確的服藥方法能加速病情的好轉,錯誤的服藥方法反而會使病情惡化。諸多證據均證明,中藥服用方法是實現中藥臨床療效的最後環節,服用方法不當,會令遣方用藥、製劑調劑等前功盡棄。
● 根據病位、病證及藥物特點的不同,服藥方法也不盡相同,常用的有冷服、熱服、食前服、食后服、空腹服、頓服、頻服、發病前服等。
● 冷服是將煎好的中藥放冷后服下。冷服常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 清熱劑、祛暑劑等宜冷服,用以輔助藥力,符合《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的用法。如清胃熱的清胃散、玉女煎,祛暑解表的香薷散等。
● 因陰盛格陽而見面紅、煩躁等真寒假熱證者,宜熱性葯冷服,以防病葯格拒。如四逆湯,若服藥后嘔吐,則可用冷服法。
● 解毒劑宜冷服,因冷服可使瘀滯的毒物易於排出。
● 收澀固精止血劑宜冷服,因為寒涼具有收斂的特性,冷服可增強收斂的作用。
● 嘔吐病人服用湯劑,也宜冷服。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黃南龍,張碧玉,邱寶玉. 小議中藥湯劑的服用方法。海峽藥學,2015,27(5):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