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陰心經

十二經脈之一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上接足太陰脾經於心中,下接手太陽小腸經於小指。經脈分佈於腋下、上肢內側后緣、掌中及手小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佈於外部。本經首穴是極泉,末穴是少沖,左右各9穴。

簡介


● 英文名稱:Heart Meridian(H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經絡

古籍摘選


●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靈樞•經脈》)

名詞解釋


● 手少陰心經為十二經脈之一,起於心中,下行通過橫膈與小腸聯絡;心繫支脈於體內挾食道上行,止於目系;主支從心經肺出於腋窩的極泉穴,沿前臂內面尺側下行,終於小指橈側末端的少商穴;每側各9穴。

百科解讀


經名由來

● 陰陽學說貫穿於整個中醫理論,內為陰,外為陽;臟為陰,腑為陽。走行於人體內側(腹側面),隸屬於一臟者,命名為陰經;走行於人體外側(背側面),隸屬於一腑者,命名為陽經。
● 經脈中,陰氣輕重、陽氣強弱有別,因此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太陰、厥陰、少陰,代表陰氣由輕到重;太陽、少陽、陽明,代表陽氣由強到弱。
● 上為手,下為足。走行於上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手”字;走行於下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足”字。
● 手少陰心經之脈,走行於上肢內側后緣,故屬手三陰經之一,該經隸屬心臟,故名心經,該經在三陰經中陰氣最重,故名少陰。

經脈循行

●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上接足太陰脾經,下接手太陽小腸經。分佈於腋下、上肢內側后緣、掌中及手小指橈側。

主治病證

● 手少陰心經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主要臨床表現有心痛、咽干、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可以選擇手少陰心經的穴位,通過針刺、艾灸或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

經上腧穴

● 手少陰心經一側有9穴: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癥狀自查

● 本經異常可出現以下癥狀:心痛,心悸,癲狂癇,肩臂疼痛,脅肋疼痛,腕臂痛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梁繁榮。針灸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