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昏

神昏

又稱昏憒,病證名。見於《傷寒明理論》。即指神識喪失,對環境刺激缺乏反應的癥狀。輕者稱暈厥或昏厥。中醫文獻還有“昏迷”、“昏蒙”、“昏厥”和“譫昏”等名,均屬神昏的範疇。常因痰濁、熱毒、外傷、氣血逆亂、陰陽衰竭及其他強烈刺激等,使神明失主所致。

現代醫學的急性傳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出現中毒反應過程中常見的神昏,肺性腦病、心腦缺血綜合征、肝性腦病、酸中毒、尿毒症、藥物和食物中毒等出現神昏者,均可參照本證辨證救治。

簡介


● 英文名稱:Loss of Consciousness
● 又稱:昏聵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真氣昏亂,神識不清,神昏不知所以然。(《傷寒明理論》)

名詞解釋


● 神志模糊,不省人事,甚至昏睡不醒,呼之不應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神昏,是指病人神識喪失,對環境刺激缺乏反應的一種病症。神昏輕者稱暈厥或昏厥。“昏迷”、“昏冒”、“昏蒙”、“昏厥”等均屬神昏的範疇。

疾病特點

● 本病主要以神識不清,不省人事,且持續不能蘇醒為主要表現。
● 神昏的主要臨床分型分為閉證、脫證和內閉外脫證三種。
● ● 閉證由於熱毒、痰濁、瘀血等阻塞清竅,導致陰陽逆亂,神明蒙蔽者,以神昏、牙關緊閉、兩手握固、面赤、氣粗等實證為臨床表現。
● ● 脫證由於氣血虧耗,陰陽衰竭,不相維繫,清竅失養,神無所倚而神昏者,以神昏、四肢厥冷、汗出、目合、口開、鼾聲、手撒、遺尿等虛證為特徵。
● ● 內閉外脫證由痰濁壅盛,內蒙清竅,又兼氣血耗散,神不守舍所致,為虛實兼見之證。

病因病機

● 本病多是由邪熱內陷心包,或痰濁、淤血等蒙蔽心竅,或外傷、氣血逆亂及其它強烈刺激造成神明失主而引起。腦為元神之府,各種病變導致神明失守、清竅閉塞都可以發生本病。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的急性傳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肺性腦病、心腦缺血綜合征、肝性腦病、酸中毒、尿毒症、藥物和食物中毒等,若在疾病過程中出現神昏,均可參照本病進行辨證論治。

治則治法

● 神昏閉證以開閉通竅為主;神昏脫證則以回陽固脫,救陰斂陽為主要法則。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藥物是本病發作時急救的有效藥物。

預防調護

● 一旦患病需儘快撥打急救電話,將患者儘快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診治。
● 神昏患者應定期翻身按摩,做好日常護理,避免產生褥瘡。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