盪口古鎮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盪口古鎮位於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南鵝湖鎮境內,西鄰鴻山越國貴族墓群和泰伯墓,東與蘇州、常熟接壤。佔地面積20.68公頃。古名丁舍,相傳是東漢孝子丁蘭故里,因位於鵝肫盪口而得名。

盪口古鎮,距徠無錫市中心25公里,地處無錫、蘇州、常熟三地交界。無錫市五個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名鎮)之一,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享有“小蘇州”、“銀盪口”之美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保護措施


古鎮掠影
古鎮掠影
盪口位於無錫、蘇州、常熟三地交界,素有“小蘇州”、“銀盪口”之美譽。秀麗的鵝湖孕育了歷史名鎮。鎮內居民以華氏居多,其祖先華貞固熟讀諸子百家,著有《慮得集》行世,族內子孫代代相傳。因此,這裡孝義之風盛行,物華天寶、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經濟社會發展快速,成為江南糧賦第一鄉。這裡河道縱橫、湖盪密布,小橋流水、環境幽雅。這裡歷史遺存眾多,有4個(13處)省級文保單位,1個市級文保單位,1個控保單位,50處歷史建築。2008年10月,錫山區區委、區政府正式啟動了盪口古鎮保護性修復工程。在上海同濟規劃院、蘇州規劃院、上海奇創等多家單位規劃、策劃,確定了盪口古鎮保護開發的總體定位:充分利用文化遺存,整合湖泊、田園生態資源,複合打造集文化體驗、休閑度假、遊憩娛樂、生活居住為一體,獨具劇拍攝基地,最適宜憩息、頤養的旅遊生活社區。
2010年盪口被國家住建部、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鎮景區按照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建設,圍繞遊客吃在盪口,住在盪口,文化休閑在盪口的發展目標,著力打造成長三角休閑旅遊度假勝地。
盪口古鎮一期(歷史文化街區)用地面積20.68公頃,規劃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錫山區人民政府投入近10億建設資金,經過近五年的保護修繕、開發建設,現已完成建設任務。共修繕、復建建築6.2萬㎡(其中歷史建築、文保單位2.8萬㎡)。溝通景區水系,豐富景區河網,修復古橋28座,完成1200米的北倉河河道整治和兩岸古碼頭、古駁岸、河埠及古民居的修復。整個景區水、電、氣、通訊、消防和亮化照明等各類配套管網全部完成鋪設,並已安裝到位投入使用。景區共設旅遊景點8處,分別是華氏義莊、錢穆舊居、關帝廟、華蘅芳生平事迹陳列館、華君武故居、亨得利鐘錶館、王莘故居、會通館。歷經數年保護開發,盪口古鎮歷史文化街區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精心打造成了一個集旅遊、休閑、觀光、度假為一體的江南水鄉古鎮。

旅遊信息


這裡自古就是區域性“水碼頭”,注入鵝湖的伯瀆河西通京杭大運河;作為清水通道的望虞河穿鵝湖而過,北接長江,南貫太湖;現代交通便捷,距蘇南碩放國際機場12公里,離京滬高速鐵路無錫站10公里;滬寧高速公路、錫太一級公路、錫張高速公路道口緊臨盪口旅遊景區;太倉港、張家港深水港僅40公里。
公交:712、708(盪口古鎮站)
721、729、732(新橋站)

門票信息

成人票80元,含華蘅芳生平事迹陳列館、華君武漫畫館、華氏義莊、王莘故居、會通館、錢穆舊居(亨得利鐘錶館)。
6-18歲未成年人、學生、60-69歲老人憑有效證件半票,1.4米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無錫、江陰、宜興三地市民憑有效身份證件(如身份證、社保卡、居住證等)可免票,但內部景點需另購票。
持無錫園林一卡通可免票進入(包括內部景點)。

飲食信息

古鎮哪裡都有吃的,走油肉最負盛名,隨處可見售賣它的商鋪。水金豆花(倉河北街85號)、金家燒餅(倉河北街77號)、葯膳酥當小吃很不錯。在秦園小籠(倉河南街37號)能吃到地道的無錫風味,蟹黃小籠包、鮮肉小籠的人氣很高。如果追求環境,可以去古色古香的華府名灶(倉河北街112-1號)。走累了,也可以在臨河的茶座坐下,邊喝茶邊看風景,十分愜意。

住宿信息

古鎮內住宿較方便,從旅社到中高檔酒店都有。

內部交通

周邊機場到盪口
無錫蘇南碩放國際機場機場1號線火車站712路(鵝湖鎮)新橋站
無錫蘇南碩放國際機場機場1號線火車站708路盪口古鎮站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地鐵10號線虹橋火車站高鐵京滬高鐵無錫東站732路(鵝湖鎮)新橋站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地鐵10號線虹橋火車站高鐵京滬高鐵無錫東站708路盪口古鎮站
無錫火車站(汽車客運站)到盪口
無錫火車站(汽車客運站)712路(鵝湖鎮)新橋站
無錫火車站(汽車客運站)708路盪口古鎮站
京滬高鐵無錫東站732路(鵝湖鎮)新橋站
京滬高鐵無錫東站708路盪口古鎮站
無錫市區公交
無錫708路(盪口古鎮-火車站(東))
盪口古鎮6:00-18:00火車站7:08-19:08班次間隔:30-40分鐘
無錫712路(甘露停車場-無錫汽車站)
甘露停車場5:30-18:30無錫汽車站5:40-18:30班次間隔:5-15分鐘
無錫721路(甘露停車場-宜家家居(團結路))
甘露停車場6:00-16:40宜家家居(團結路)7:05-17:45
班時公示:甘露停車場6:007:009:4012:2016:1016:40
宜家家居(團結路)7:058:0510:4513:2517:1517:45
無錫729路(甘露停車場-后宅(鴻山鎮))
甘露停車場6:30-18:00鴻山鎮7:10-18:40
班時公示:甘露停車場6:306:507:207:558:309:059:4010:1510:5011:2512:0012:4013:2014:0014:4015:1515:5016:2516:4517:2018:00
鴻山鎮7:107:308:008:359:109:4510:2010:5511:3012:0512:4013:2014:0014:4015:2015:5516:3017:0517:2518:0018:40
無錫732路(厚橋客運站-厚橋客運站)
厚橋客運站(雙向環形)6:00-18:00
班時公示:厚橋客運站(雙向環形)6:006:307:007:308:008:409:2010:0010:4011:2012:0012:4013:2014:0014:4015:2016:0016:4017:2018:00

外部交通

蘇州市
1.蘇州市
01)上滬蓉高速,朝無錫/南京方向
2.滬蓉高速
01)朝無錫(南)/南泉/張家港/無錫新區方向,進入碩放樞紐——通錫高速(S19)
3.無錫市
01)從錫太公路/安鎮/厚橋/鵝湖出口離開,進入錫太公路——延祥路(通園大道)
02)左轉進入蘅芳路(新湖路)
03)沿新湖路行駛610米,到達終點
杭州市
長深高速——杭州繞城高速——練杭高速——申嘉湖高速——乍嘉蘇高速——常台高速——滬蓉高速——在碩放樞紐朝無錫(南)/南泉/張家港/無錫新區方向進入通錫高速(S19)——錫太公路——延祥路(通園大道)——蘅芳路(新湖路)——終點
南京市
滬蓉高速——在惠山大橋朝上海/G2/G42方向,過無錫樞鈕——在碩放樞紐朝張家港/無錫(南)/南泉/S19方向進入通錫高速(S19)——錫太公路——延祥路(通園大道)——蘅芳路(新湖路)——終點
上海市
滬蓉高速——在碩放樞紐朝無錫(南)/南泉/張家港/無錫新區方向進入通錫高速(S19)——錫太公路——延祥路(通園大道)——蘅芳路(新湖路)——終點

免費政策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景區從2020年開園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免票。

獲得榮譽


2008年被確定為無錫市五個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名鎮)之一,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4年被列為國家級4A景區。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17日,獲評2017中國最美村鎮50強。

主要景觀


華氏義莊

華氏義莊,是江南地區至今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存續時間最長的義莊之一。清乾隆七年由華進思、華公弼父子創建,受到乾隆皇帝嘉獎,華氏子孫陸續修建。現存房屋四進,佔地面積約2500㎡。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隔河照壁、碼頭及場地、八字照牆、門廳、轎廳、正廳(詒谷堂)和后廳。西路由北往南是倉廒、西花園和典當行。
盪口自清代開始,先後還創辦了芬義莊、永義莊、春義莊、襄義莊、徐義莊等,最多時達十所以上。現將華氏老義莊布展成盪口義莊展示館。
華蘅芳生平事迹陳列館
華蘅芳生平事迹陳列館,位於盪口古鎮景區倉河北街新當里,為華蘅芳祖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華蘅芳(1833——1902),字畹香,號若汀。江蘇金匱(今屬無錫)人,世居盪口。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行者、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上世紀九十年代修葺故居後面二進,最近全面修繕前五進,恢復了“惇惠堂”、“荔雨軒”和“行素軒”。佔地面積3485平方米,建築面積1865平方米。陳列館將全面展陳華蘅芳生平事迹、學術成果和歷史貢獻。同時展陳部分家屬生平事迹。

王莘故居

王莘故居,座落於北倉河楊家弄口的王莘祖宅。
王莘(1918——2007),無錫盪口人。人民音樂家、作曲家、《歌唱祖國》的詞曲作者。他是中國音協“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2009年修建王莘故居、仿製天津小洋樓和修復老屋2間,場館建築面積1670㎡。館內分“歌起盪口”、“歌聲引路”、“歌者不息”三個部分,向遊客全面展陳王莘生平事迹和展示《歌唱祖國》動人旋律之魅力。

錢穆舊居

錢穆(1894——1990),字賓四,無錫延祥鄉七房橋人。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自幼因求學,其父母以孟母擇鄰的方式,慕名而來盪口讀書。現將他們當年租住王家祖宅(1903——1906)作為舊居,修復后的舊居建築面積710平方米,展陳錢穆生平事迹和他在盪口童年生活、學習和成年後在盪口教書工作經歷。

華君武故居

華君武(1915-2010),祖籍江蘇無錫盪口,出生於杭州。是中國著名漫畫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華君武故居位於花廳上華君武祖居內。故居一樓介紹了華君武在上海、延安、東北以及新中國各個時期的經歷,展陳了華君武漫畫一生的代表作品。二樓設有閱覽室,收藏與漫畫相關的書籍供遊客閱讀。二樓的東廂房為工作室,西廂房為起居室。

會通館

會通館是明代藏書家、刻書家、銅活字印刷家華燧(1439——1513)的讀書室及印書工場,始建明弘治年間。會通館建築面積1140㎡。館內分“印刷起源”、“活字印刷”、“現代印刷”、“盪口現代印刷”、“彩印精品”五個部分,同時展示了華燧生平事迹和印刷成果。

關帝廟

關帝廟,座落於義盛橋北址。原名義盛庵,由舉人華祖勤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隨後更名為漢壽亭侯廟(即關帝廟)。上世紀八十年代毀於火,本次修復建築面積900㎡,廟內設伽藍殿和三聖殿。伽藍殿內供奉關公,關平與周倉為其左右脅侍。三聖殿內供奉的是藥師佛、日光和月光菩薩。

亨得利鐘錶館

亨得利鐘錶館,位於古鎮倉河南街40號,建築面積100多平方米。館內陳列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製造的各種座鐘、機座、鬧鐘、弦錢鍾、掛鐘、擺鐘、老式手搖唱機、老式收音機、老式電風扇、老式眼鏡等展品100多件。
歲月的流傳、時間的回憶,將勾起您對歲月往事和時間的回憶。

文化活動


【孝義之風代代傳】
盪口的禮讓、孝義之風,代代相傳。源於吳文化的謙讓美德和儒家思想。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盪口尤為昭彰,漢有丁蘭,晉有華寶,元末華幼武,明初華貞固。華幼武、華貞固侍奉母親的“春草軒”從堠陽移徙鵝湖,歷經數百年,堪稱中國第一所家庭養老院。盪口還先後建起了怡老園、養萱齋等孝養敬老的場所,傳承了“孝為行首”的優良傳統。明代傑出書畫家沈周為盪口華蒙養萱齋題曰:“南齊孝子千年孝,今代還生奉母人”。文徵明贈華世楨詩曰:“祖孫繼好兼三世,道義相看重百年。”明末忠臣華允誠一片丹心、冒死直諫、捨生取義的獻身精神,一直鼓舞著華氏家族的子孫後代。
恪守孝道,推已及人,博愛眾生,務本濟物。把“孝”衍化為“義”,是盪口孝義文化升華為實際行動的具體表現。盪口在明初華仲諄首設義倉,賑災扶貧;明弘治年間(1503)華禎首建無錫第一義莊(比華雲的義莊早約50多年);明萬曆年間,華察又創設役田接濟族人;清乾隆年間,華進思捐義田1340畝,建立了華氏老義莊。至清末,老義莊義田數量達7000畝,規模在蘇南獨佔鰲頭;隨後,華氏又相繼建起了永義莊、新義莊、襄義莊、春義莊,另有徐氏義莊、殷義莊、須義莊等,全盛時全鎮義莊近十所,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均為江南之首,在全國也屬少見。盪口的義莊有著周密的規章制度,在贍族濟貧、慈善解困、訓養童蒙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孝義文化不僅使華氏家族長盛不衰,也營造了盪口地區民風淳樸、和諧安居的社會環境。“崇孝尚義”成為盪口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詩禮持家奠基業】
盪口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明洪武三年,鵝湖華氏始遷祖華貞固來到盪口后,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華貞固當年被朝廷征為孝廉通經儒士,他自幼好學,熟讀諸子百家、佛道儒兼通,並能將其融會貫通,形成獨特的家教理論,著有《慮得集》行世。“慮得”取自《大學》“慮而後能得”之句。後人把《慮得集》被譽為治家經典,盪口華氏子孫世代相傳,為華氏家族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這裡,我們整理了華貞固“慮而後能得”部分語錄,以饗讀者。
1、以義為利,積德為重。
2、孝悌通神明,積善來百祥。
3、取與之際,常存陰騭。以濟物為心,種德於子孫。處事接物,寧人負我,毋我負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慈善之心忠孝之道吾家歷代循守,傷人之財害人之事吾家積祖不為。
5、人家成敗,必有其由,為善則成,為惡則敗,理之必然而無疑者。凡合理者謂之善,悖理者謂之惡。
6、辛酉自省詩戒:勿貪可無悔,守分可無憂。堅制可無怨,克勵可無求。
7、訓蒙習書:灑掃應對安詳恭敬,言溫氣和意誠心正。篤學修身孝悌忠信,格物致知窮理盡性。仁熟義精為賢希聖,書此訓辭子孫是聽。
8、遣懷自釋:收薄田,住陋屋。著麄衣,吃淡粥。低頭行,蜷足宿。勿貪財,休縱慾。善固窮,能忍辱。屈如伸,是為福。
9、辭世:身居浮世上,心似浮雲閑。悟徹從前事,逍遙天地間。
在鵝湖這塊風水寶地的浸潤下,經詩禮文化的培植,盪口便成為“孝義之邦”和“名人搖藍”。
【小橋流水傍河居】
盪口古鎮東枕鵝肫盪,南挽南青盪,北連蔡灣盪,西接蘇舍盪,古鎮四周,河網密布。伯瀆河與鎮內的市河、北倉河、北新河、東新河、鰻鱺浜、銀魚浜、廟浜、新開河,縱橫交錯。湖盪、河浜、橋樑、舟楫和修復完善後的水池、水榭、水埠以及豐富的地方物產,組成了盪口親水文化的美麗畫卷。
歷代文人墨客多有讚美之詞。清代詩人杜漢階的竹枝詞詩曰:“東南巨浸首鵝湖,絕妙煙波萬疊圖。雲外青山遙映帶,風光得似邑西無。”秦琦的詩曰:“鵝湖美色水深深,系棹攜壺取次斟。詢是水鄉風味好,銀魚如雪細如針”。“儂有雞頭正堪采,鵝肫盪里泛青波。”楊南峰詩曰:“天知早稻上場來,故放晴光日日開。老酒深缸軟草鋪,與君同把太平杯。”文徵明也有詩句云:“翹首鵝湖剛百里,遙憐歲晚客間身。”
“浣女捶衣河灘頭,客船停於屋檐下”。小橋流水、傍河民居,駁岸河埠,船隻往來,形成了濃郁的水鄉特色。根據古鎮核心區保護性修復實施方案,修復建設的橋樑有24座,有石拱橋、石板橋、廊橋,有單孔的也有多孔的,形態各異。這些橋樑演繹著盪口人積富為民、行善積德、造福桑梓、崇尚孝義的生動故事。盪口船的種類繁多,有米包子船、火輪船、航船、烏蓬船(亦稱嘡嘡船),還有小網船、罱泥船、小畫子船、蚱蜢船、放鳥船、龍船、漿船,以及救火、戽水的“洋龍船”,堪稱船文化博物館。
由於水面廣博,水上物產豐富,鵝肫盪內原盛產菱芡、魚蝦,尤以銀魚最著名,“歲亦不下萬斛”。近年來,省級綠色無公害水產品青魚、鰱鱅魚、中華鱉馳名省內外。

華幼武

盪口名人
盪口名人
華幼武(1307—1375),字彥清,號棲碧,無錫隆亭(今東亭)堠陽人,晚年隨次子貞固遷居盪口。其母陳明淑為延祥鄉(即今盪口一帶)人,幼武早孤,全靠寡母撫養成人。幼武因而隱而不仕,悉心奉母事祖,竭盡孝道。元至正二年(1342),陳氏受朝廷褒獎旌表,晚年失明,瘦影伶仃,幼武侍奉母親更為竭力盡心,並構貞節堂、春草軒以奉養。“春草軒”,其堂名為“春暉堂”,取孟郊詩意。軒成時,楊維楨、周伯琦等四方名士都曾為之吟詩作詞。
徠華幼武工翰墨,以詩聞於時,與倪雲林、鄭元祐等時相往來。工詩,著有《黃楊集》、《杜詩評傳》傳於世。

華貞固

華悰韡(1341—1397),字公愷,號貞固。幼武次子。華貞固幼年好學,熟讀諸子百家,精通五經。明洪武三年,遵照父親意願,從堠陽徙居盪口,以耕讀起家,經過數十年苦心經營,漸成規模,使之成為江南的富庶之地,盪口之名始顯。他的子孫尊其為鵝湖始遷祖,盪口鎮東的旺兒橋邊建有鵝湖華氏始遷祖祠,以示緬懷。
《清閟閣志》記載:華彥清幼武與倪瓚為莫逆交,彥清歿,其子悰韡端方純謹有父風,瓚一見器之,嘆曰,彥清有子矣。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下詔舉他為孝廉、通經、儒士,均被婉拒。同族的祖輩、常州府訓導華晞顏,為此事題寫了一首《示從孫貞固》詩:
棲碧久仙游,傳家獨悰韡。
恂恂秉孝友,晦跡林后里。
中年屏塵務,楮筆不停指。
父書既成帙,家譜重經理。
傳芳繼吾志,潤色益精偉。
時來較可否,議論恆亹亹(注)
吾衰漸擱筆,二事終付爾。
去取勿避嫌,錄成須鋟梓。
后賢惜未見,慎勿輕棄委。
玄真老漁樵,龐公絕城市。
遺安良匪迂,榮達何足恃。
他年傳逸民,要亦知姓字。
貞固秉承祖訓,廣修德行,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續成《東湖公宗譜》和《華氏傳芳集》,同時編成《慮得集》上、下兩卷,成為華氏勸勉子孫的家教規範。

華燧

華燧(1439~1513),字文輝,號會通,華貞固玄孫,中國古代銅活字印刷鼻祖。華燧年少廣泛涉獵經史,中年時愛好校勘書籍,發現版本文字異同,就將其抄錄下來,向博學老先生請教,務求考證翔實。他還經常與學識淵博的兄長華炯討論古今史書,修輯宗譜,校閱異同。他發現前人流傳下來的著作未必都是善本,特別是那些存世稀少的作品,倘若不加訂正便會讓其中的謬誤也一併流傳。於是,他萌生了自己印善本之志。並印出當時世上最好的書來。
他在家中專辟印書作坊,取名為“會通館”,即融會貫通之義,體現了他對自己印書的期盼和自信。他曾探索用木活字和錫活字印刷,都因效果不理想而棄置。最後,選中了銅活字印刷。經過多年的反覆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
明弘治三年(1490),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正本《諸臣奏議》150卷,共印50冊。后又陸續印行了《容齋隨筆》、《文苑英華纂要》、《紀纂淵海》、《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等十餘種書籍,印刷技術更趨成熟。他自己撰寫的《會通館集·九經韻覽》和《十七史節要》也用銅活字印行。這些書籍流傳至今,都堪稱稀世珍寶,大多成為珍希版本,被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

華察

華察(1497—1574),字子潛,號鴻山,民間俗稱華太師。出生於無錫盪口。明嘉靖五年(1526)中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兵部郎中、翰林院修撰,累官侍講學士、南京翰林院掌院學士。嘉靖十八年,華察受命出使朝鮮宣諭。以他敏捷的文才,一路唱和、受到朝鮮皇帝和大臣的賞識。不久,朝鮮編撰了一部《皇華集》,稱他是“李謫仙(李白)生華夢筆,字字供香;孫公綽擲地鳴金,句句皆響”。皇帝下旨印行,震動當朝。華察回到京城后升任司經局洗馬,執掌國家圖籍。當時,奸相嚴嵩當權,對他拉攏,華察斷然拒絕,后被誣告在朝鮮受賄。經大理寺核查,全無證據而銷案了事。嘉靖二十二年,華察充任應天府主持鄉試。慧眼識英才,王世貞成為其門生。次年充任甲辰會試同考官,后又升任侍讀學士和南京翰林院學士。不久,華察因不願結納嚴嵩而上疏辭任,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辭官還鄉。
華察辭官后,在故鄉建造了一座“嘉遁園”,園中有二十處景點,並一一作詩,寓意至深。後來又造“樂榆園”,意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晚年自樂。
華察家多田地,他將自己的萬畝良田,贈給佃戶一半,當眾撕契毀租,救濟貧民。並捐田800畝,作為周濟族人的役田。自已卻過著淡泊的生活,“食不三豆,家無侍媵”。有人上門送禮,都被他嚴辭訓斥。平生以“五不欺”自奉:“不欺天、不欺君、不欺親、不欺友、不欺民。”華察一生行善積德,共出資建造橋樑25座。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進犯,華察協助知縣王其勤修城抗倭,保護了千萬百姓的安全。又支持官府丈田清糧,打擊了土豪劣紳,使百姓免受虛糧之苦。不料得罪了虎噬蠶食的不法之徒,他們通過親族中的高官,誣告他勾結縣官,欺壓百姓,私造龍亭,密謀造反。於是,鬧出了“千日造隆亭,一夜改東亭”的故事,而華察本人僥倖躲過一劫,但是,主持清丈田畝的巡按孫慎、督糧翁大立、知縣王其勤,或遭撤職或遭調離,致使民怨沸騰。華察一怒之下,撥出土地,在故鄉的鵝湖之濱建造“三公生祠”,並撰寫《首建三公祠記》,支持正義,抨擊邪惡。
晚年,華察遷居隆亭(今東亭),除參與碧山吟社的詩詞活動外,閉門讀書著作,有《岩居稿》、《知退軒集》、《翰苑集》、《留院集》、《碧山堂集》等傳世。
華察有三個兒子,伯貞、仲亨、叔陽,皆聰明而有文才。伯貞英年早逝,仲亨為武英殿中書舍人,叔陽為禮部主事,都有著作傳世,叔陽的《華禮部集》收錄《四庫存目》。
華察去世后,葬在甘露蕭塘。

華夏

華夏(1497~1571),字仲父,盪口人,明代著名收藏家、鑒賞家。端靖喜學,特別喜歡古法書圖畫、古今石刻及青銅祭器、碑碣、生絹等,對珍藏圖書故物更是情有獨鍾。他在這方面知識淵博,尤精於鑒賞,得之心而寓於目,人稱“江東巨眼”。經四十多年精心經營,收藏得大批書畫金石。法書中以鍾繇的《薦季直表》、王羲之的《袁生帖》和王方慶的《萬歲通天帖》最為著名。其他珍貴圖書、器物等,都是數以百計。華夏於盪口東沙構築“真賞齋”,成為詩人名士吟詠賞鑒雅集之所。吳中才子祝允明、文徵明等為摯友,祝允明書寫前、后《出師表》於華夏收藏的《武侯圖》上,文徵明八十一歲與八十八歲兩次繪製真賞齋圖,並撰有《真賞齋銘有序》。時稱《真賞齋》拓本“妙埒宣和停雲快雪而下不敢望也”。著有《東沙集》、《匯帖舉要》、《江村消夏錄》、《楹書隅錄》等。
清咸豐間,“真賞齋”毀於戰亂之中。

華允誠

華允誠(1588~1648),字汝立,曾祖舜欽,瑞州知府;祖啟直,四川參政。天啟二年進士,跟隨同鄉高攀龍,在首善書院講學,後來就成為他的弟子,接受他的“主靜之學”。天啟四年,授都水司主事。後來高攀龍罷官,華允誠也告假回歸故里。
崇禎皇帝接位,允誠被啟用為營繕主事,升為員外郎。崇禎二年冬,京城戒嚴,他分守德勝門,四十多天不懈怠。崇禎微察此情,賞賜二十兩紋銀,並據功加薪一年,任方員外郎。五年六月,溫體仁、閔洪學亂政,允誠上疏《三大可惜,四大可憂》,觸怒了崇禎,二次著令“回話”。允誠冒死再諫,列陳閔、溫劣跡,字字懇切,句句在理。崇禎明知允誠一片忠心,但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著令“罰俸半年”;同時也不得不將溫、閔二人罷官查辦。允誠看到“去河北賊易,去朋黨難”,明朝大勢已去,在“進而諫死,退而養母”,兩者之間,選了後者。那年冬天,華允誠以“回鄉侍奉老母”為由辭官。不久,明朝滅亡。
允誠作為高攀龍的弟子,其師臨終之時,把東林事業託付於他,他身體力行,經常組織講學,撰寫儒學著作;並倡建了華氏始遷祖祠。同時遠離塵世,避居在墓田。永曆二年,因不肯剃髮,被人告發。清廷以高官利誘,允誠堅貞不屈,后與侄兒華尚濂同在南京雨花台被處決。允誠廉潔奉公,忠於職守;對儒學、心學具有很深造詣。他的死,體現了殺身成仁的大義,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他與同鄉馬世奇、龔廷祥被譽為“錫山三忠”,《明史》有傳。

王會汾

王會汾(1704~1764),字蓀服,號晉川,江蘇無錫盪口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殿試二甲,御試一等一名。歷官吏、兵、禮部侍郎,大理寺掌事少卿,詹事府詹事,武英殿校勘經史館總裁……曾奉旨校刻通典,校閱皇家庫藏圖籍,為《四庫全書》選本存目。因威望所寄、朝野稱賞,王會汾三次受命為地方鄉試主考官,很多經他識拔的人才卓然不群,獨有建樹,如《四庫全書》總裁秋瑞(王際華),書法家梁同書,曾任江蘇學政、布政使和湖廣總督的狀元梁國治等。
王會汾博通群籍,才思不凡,以文章名世,著有《樂阜山堂稿》十二卷。他為人溫醇謙謹,清貧一生,死後由門生梁同書為其辦理了喪事。

華秋萍

華秋蘋(1784—1858),名文彬,字伯雅,別號借雲館主人,無錫盪口人。華秋蘋出身於書香門第,天性聰穎,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工書善畫,精於音律,尤精於古琴、琵琶,酷愛金石篆刻,旁通醫道,長於喉科,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家。
華秋蘋最大貢獻是主持採集編訂《琵琶譜》3卷,於嘉慶二十四年問世,成為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譜集。廣收南北兩派傳譜,參照傳統七弦古琴的減字譜法,將民間手傳的琵琶彈法,用字譜(工尺)確定,訂立了較為完整的指法符號,對琵琶曲的傳播和演奏起了推動作用,為我國的曲譜記載,創造了範例,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收集、考訂、整理、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華秋蘋悉心收集江南民間小唱,整理訂譜,於嘉慶二十三年輯成江南牌子小曲譜《借雲館小唱》,為研究明清江南地區的民間音樂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華秋蘋曾邀集兄弟及族人成立詩文音樂社,取名“二柳村莊”,每逢春秋佳日,以文會友,相互酬唱其間,有蘭亭雅集之風。作品輯成《二柳村莊吟社詩卷》刊行。
他的篆刻作品集《秋蘋印草》,其中所鐫劉禹錫《陋室銘》全文和王羲之《蘭亭集序》節錄,是生平得意之作。更可貴者,印譜中每件作品均旁註刀法、提示技巧,以示觀覽者,可謂別開生面。清光緒年間關中篆刻名家韓履寵閱后曾有讚譽:“冠絕一時,大者貴蒼古雄渾,小者清徹挺秀,在篆刻一道中定推妙手。”
華秋蘋書法長於草篆,繪畫長於人物、花鳥,善用工筆勾勒。至今族中後裔珍藏有他的《鍾馗佩劍圖》。
華秋蘋有《詩草》、《詞草》傳世,現藏於無錫市圖書館古籍部。據說,他曾與弟文娛、文桂合著有《喉科秘書》四種,當時流傳甚廣。
華蘅芳、華世芳兄弟
華蘅芳(1833-1902),字若汀,盪口人,中國近代科技的先行者,近代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自幼聰明好學,尤喜數學。14歲開始研習古代算經。后在上海購得代數、幾何等書籍,發奮自學。26歲撰《拋物線說》。清咸豐十一年(1861),受曾國藩聘請,入安慶內軍械所。翌年,與邑人徐壽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繼而與徐壽、徐建寅父子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輪船——黃鵠號。同治六年(1867),進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與美國人瑪高溫、英國人傅蘭雅合譯《金石識別》、《地學淺釋》、《代數學》、《微積溯源》等科技書籍12種,凡160卷。同治十一年撰《開方別術》。同治十三年,創辦格致書院。光緒二年(1876)起,在上海、天津、武昌等地書院、學堂主講數學20餘年。撰《行素軒算稿》6種,《數根術解》、《循環小數考》、《學算筆談》等專著10餘種。《學算筆談》重版10餘次,以致“東南學子,幾乎家有此書”。另有與傅蘭雅合譯《三角數理》等5種。在天津教習時,業餘自製成功氫氣球。晚年在無錫竢實學堂教授數學,致力於培養新秀。
華世芳(1854—1905),清末數學家,華蘅芳之弟。字若溪,號蒦齋。年輕時即喜讀家中收藏的大量數學書籍。25歲時為華蘅芳與博蘭雅合譯的《代數難題解》作校核。光緒十年撰寫了《近代疇人著述記》,第二年又出版了《恆河沙館算草》。光緒二十年任湖北武昌自強學堂數學教習。光緒二十二年主講常州龍城書院和江陰南箐書院。光緒三十一年任上海南洋公學總教習,旋又任北京商部高等實業學堂教員。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學舍,終年51歲,數學遺著尚有《勾股三角》等。

華鴻模

華鴻模(1840---1911),字子才,晚號子隨,1873年鄉試中舉,但沒有擔任官職,在家鄉從事實業。他善經營,懂管理,事業發展很快。在盪口開設的永裕典當,是江南兩爿半典當之一。這個典當除了當衣裳首飾外,包括農具之類什麼都可以當。又在無錫城中開設宏仁、興仁堆棧。由於事業的發展,他把家鄉事業如盪口的釀造業等交給叔伯兄弟,自己到無錫城裡開拓。他在城裡開設了當時第一家糧棧,規模很大,使得無錫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內地商人在此收購糧食,運往上海等地,而當中轉手的就是華鴻模的糧棧。華鴻模用在城裡進行房地產買賣賺的錢中的一部分置於義莊,用於浚河道、興水利、行善舉,惠及窮苦百姓;一部分用於建立懷芬文社,並設蒙養講習會,培養華家子弟,希望子孫通過良好教育謀取更好發展。1904年,受洋務運動的影響,華鴻模將原來的書院改製成新式果育兩等學堂。宣統三年(1911)華鴻模病逝,其產業就由其孫華繹之繼承。

華璂

華璂(1869-1939),字圖珊,號迦俊館主。自幼喜愛書畫和刺繡。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盪口鵝湖女學教授刺繡。宣統二年(1910),山水綉品獲南洋勸業會金牌獎。民國元年(1912),與丈夫張蔚(金石家、畫家)在上海開辦刺繡傳習所。藝術風格以風景綉見長,在中國畫基礎上,融入油畫和水粉畫,採用現代繪畫的寫實手法,突破傳統的平、勻、細、密的針法,首創更富表現力的列針法和瑣針法。放針自由,線條活潑,成為亂針綉法的先導。與胞妹華玙創作的《公雞圖》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牌獎。所撰專著《刺繡術》被列為教科書,民國2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0年再版3次。

華繹之

華繹之(1893-1956),名士巽,字繹之。華鴻模之孫,幼年喪父,由祖父撫養成人。華鴻模去世后,華繹之挑起大梁,先後在城內獨資開設宏余絲廠、宏緒絲廠、宏太繭棧。並投資申新紗廠、慶豐紗廠、太湖麵粉廠。民國7年(1918年)東渡日本,考察養蜂及其他農副業,並派遣馮煥文、黃俠民等人出國學習養蜂、養雞、養乳牛、種植果樹等技術。民國10年(1921),在上海開設華繹之蜜蠟公司,設蜂場於盪口,並在崑山、松江、蘇州、吳縣、丹陽等地設分場。公司向社會出售巢礎和養蜂工具,傳授養蜂方法,為中國科學養蜂之肇始。曾一次向美國得克薩斯州出售純種蜂2千箱。時稱“養蜂大王”。又於在無錫社橋頭創立惠康乳牛場,在盪口鎮西創立華氏農場盪口華氏農場,購買整套孵化、繁殖設備,培育良種禽畜。對良種水蜜桃的培植也有一定規模。在教育方面也頗有建樹。民國二年,改果育學堂為華氏私立鴻模高等小學校,從日本購入動植物標本和理化實驗儀器,在校內建藏書萬卷的鴻模藏書樓,聘名師任教。1938年,華繹之委託並資助創辦初中補習班於德疇堂。1942年,讓出后倉浜私宅,創盪口鵝湖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后,蟄居上海。收集古字畫,善鑒別,所藏皆上品。以重金從外國人手中贖回惠山《真賞齋帖刻碑》。1948年赴台灣定居。

錢穆

錢穆(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等,晚號素書老人,無錫縣延祥鄉鴻聲里(今無錫新區鴻山鎮)嘯傲涇七房橋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
盪口是錢穆的第二故鄉,自小全家一直寓居盪口。錢穆七歲時,就讀於盪口果育兩等學堂,受諸多名師教誨,奠下良好國學基礎;因幼年失怙,家庭貧寒,受盪口義莊的照顧優恤,得以就讀常州府中學;18歲起任教於家鄉各地小學,於1913年任教盪口鴻模小學時,舉家又遷回蕩口。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從此躋身學界,輾轉燕京、北京、清華等名校任教。
1949年錢穆赴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錢穆自港赴台定居,築素書樓。1990年8月去世。
錢穆博通經史文學,擅考據,一生勤勉,畢生著書七十餘種,共約一千七百餘萬言,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其八十高齡后所著《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對雙親、師友,以及對盪口的回憶,情致款款,令人慨嘆。

錢偉長

錢偉長(1912—2010),無錫鴻聲鄉(今新區鴻山鎮)七房橋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
錢偉長是一位具有傳奇經歷的科學巨擘,四歲時七房橋老宅連遭火災,房屋幾乎全毀,從此舉家寓居盪口。稍長,啟蒙於盪口小學,於盪口走向無錫縣中、蘇州高中、清華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1946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會副理事長等。其學術名望卓著,享譽國際,被譽為中國力學之父,同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並稱為“中國三錢”,震撼世界。
錢偉長自70年代末至2007年曾14次回家鄉盪口,並為母校盪口中心小學撰寫了校歌歌詞。2005年5月,錢老回家鄉七房橋和盪口拜祖,故鄉人見了他都說:你一生經歷了那麼多的坎坷,如今已是九十多歲的人了,還這麼壯壯實實地活著,真是奇迹。錢老回答鄉親們說:“我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祖國,為了我們的同胞。”
華明之、沈安娜夫婦
華明之,祖籍盪口,華氏襄義莊後裔,1913年生於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浪潮。不久,便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共產黨秘密組織“飛行集會”等革命活動。1934年7月,年僅21歲的華明之經人介紹,組織批准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並進入“中央特科”,從事黨的秘密情報工作。沈安娜(原名沈琬),1915年生於泰州。出生於書香門第。
“九·一八”事變后,為擺脫家庭包辦婚姻,於1933年離家來到上海,受到舒曰信、華明之等年輕共產黨員革命思想的影響,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1月,打入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任速記,為黨搜集情報。同年秋天,華明之與沈安娜在上海結為夫妻。1939年入黨。1938年至1949年,在周恩來的指派下,打入國民黨中央黨部作速記員,以國民黨特別黨員身份作掩護,在蔣介石主持的黨、政、軍、特高層會議上為黨搜集大量重要情報,被譽為“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
在華明之和沈安娜家族中,從事隱蔽戰線的還有魯自成與華韻三夫婦;華藻與邢洚夫婦、華家祿、華介民、華家騌等兄弟姐妹,是名符其實的革命之家。

華君武

華君武(1915-2010),祖籍無錫盪口,出生杭州,中國著名漫畫家。1938年赴延安,從事抗日宣傳並為《解放日報》畫時事漫畫,194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起歷任《東北日報》記者,《人民日報》美術組組長、文藝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人民文學》美術顧問。1961年起,華君武開始在《光明日報》副刊《東風》上發表“人民內部諷刺漫畫”,后在“文革”其間受批鬥。1979年華君武當選為中國美協副主席。曾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2010年6月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
華君武是盪口華氏山桂支後人,因其出生、讀書和工作在外,一生共回過祖籍兩次。第一次是1928年為安葬其父華裳吉而回蕩口住過十幾天。第二次是1990年,時年78歲的華君武在無錫市美術館舉辦了他在家鄉唯一的一次漫畫展,畫展期間,他攜夫人及子女重回祖地盪口,逗留一天,並在祖先居住的黃石弄口合影留念。此後,華老心繫故鄉,聯繫不斷,經常詢問家鄉的情況。2004年10月(90歲),為慶祝盪口中心小學百年校慶,華老先生還寫信給盪口中心小學,筆端充滿了對祖籍的美好回憶,也洋溢著對家鄉的祝福。
華君武祖居位於盪口北倉河邊的黃石弄內。

王莘

王莘(1918—2007),著名作曲家,原名王莘耕,無錫盪口人。王莘自幼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酷愛音樂,並學會吹笛子和拉二胡。因家中貧窮,1932年,14歲的王莘來到上海,在南京路上的先施百貨公司當學徒。1935年,參加了冼星海、呂驥領導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到浙江寧波等地積極宣傳抗日。1938年奔赴延安,在魯迅文藝學院跟冼星海、呂驥、向隅等學習音樂。曾在冼星海寫的《黃河大合唱》中擔任《河邊對口曲》中王老七的領唱。
解放后,王莘到天津市工作。1950年國慶節前夕,創作《歌唱祖國》並很快傳遍神州大地,成為億萬人民久唱不衰的音樂經典。1951年10月29日,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毛主席送給王莘新出版的《毛澤東選集》,並為他親筆簽名。1954年,《歌唱祖國》獲全國群眾歌曲評選一等獎。1989年,《歌唱祖國》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獎。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解放后,王莘創作了歌曲《晉察冀》、《日頭上山崗》、《戰鬥生產》、《選村長》、《邊區兒童團》、《打擊頑固分子》、《永遠跟著共產黨》、《歌頌祖國之歌》、《奔向幸福前景》等近千首。他創作的歌劇《王傑讚歌》曾為周總理演出並受到鼓勵。他還為毛主席詩詞譜曲,為話劇《紅岩》、《釵頭鳳》寫了插曲。1982年,王莘患腦血栓,半身偏癱。在與病魔頑強抗爭的同時,王莘創作熱情不減,患病後創作的《摘星星》、《每人伸出一隻手,推著地球朝前走》等歌曲在全國評選中多次獲獎。1994年,他拿出全部存款設立了“王莘歌曲創作獎勵基金會”。
2001年,王莘獲得了象徵中國音樂界最高榮譽的“金鐘獎”。
王莘故居位於北倉河北岸楊家弄,2009年於故居旁建成王莘紀念館。

風俗禁忌

盪口古鎮民間風俗有著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和獨特個性,其“四時八節”習俗特別講究寓意,饒有生活情趣。
過年是一年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重大節日活動,其習俗也最為講究。大掃除、撣灰塵等準備工作從臘月中下旬就開始了。“灰”與“晦”諧音,撣灰除塵,既是為了乾乾淨淨過節,又冀望除掉舊年的晦氣,迎來新年興旺發達的好兆頭
十二月二十四是送灶日,俗話說:“小孩子巴(盼)年到,老太婆巴謝灶。”相傳這天灶神爺要“上天奉好事”,百姓要吃素祭灶神,包素餡糰子(俗稱“謝灶團”),菜肴也都用豆腐、麵筋、素雞、百葉、腐竹、黑木耳、香菇等做成,很適合信佛吃素的老太太享用。
臘月底蒸年糕很有講究,先要把磨好的糯米粉兌水加糖和成濕粉,上蒸籠蒸熟,然後取出反覆壓揉,再做成各種形狀的年糕。“蒸”取其蒸蒸直上之意;“糕”與“高”諧音,寓生活節節高之意。年糕多為金銀之色,用黃糖白糖調色調味,形狀有四方形、長條形、元寶形等,象徵金銀磚、金銀條和金銀元寶,期盼新年吉祥如意,財源廣進。
除夕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是過年的重頭戲。有許多講究,飯里要放黃豆、荸薺,黃豆粒粒如金,象徵大富大貴;荸薺色紅形圓,且“薺”與“齊”諧音,象徵齊整團圓、紅紅火火,此外還寓有財運亨通之意,因為本地喻稱獲得超乎想像的財富為“掘著一個大荸薺”。菜肴中必有魚,“魚”與“余”諧音,寓“年年有餘”之意。除夕夜“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晚飯後要放關門爆竹,不再出門了,但不能睡覺,得守歲。守歲要守候到子時過後,迎來歲首放開門爆竹,預祝新年大吉大利。
春節習俗特別講究。早飯要吃年糕和圓子,圓子是青白兩色,年糕是黃白兩色,切成小方塊,意為高高興興、團團圓圓。孩子可以收到父母、長輩給的壓歲錢,有的是乘孩子熟睡時藏在枕頭底下的,有的是春節向長輩拜年時給的。出門見人要拱手相賀:“恭喜發財,萬事如意。”年初一不許口出穢言,大人也不能罵小孩,否則將會帶來一年的晦氣;不能舞刀弄槍,連切菜刀也不能用,要切的東西預先切好,以此冀求全年平安祥和。
年初五要接“路頭菩薩”,即迎財神。相傳戰國時越國大夫范蠡經商致富,被尊為財神。又傳,為紀念明代抗倭義士何五路,所以稱“五路財神”,家家供路頭菩薩。蔡雲有詩說:“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祭祀時都不燃放鞭炮,稱之為“悶聲大發財”。
年初九是天生日,年初十是地生日,這兩天家家戶戶都要齋乾果、水果,點清香供奉。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年裡最熱鬧的一天,吃元宵、賞花燈,去甘露看珠燈,從清早一直鬧到深夜,這是新年活動的高潮。過了元宵節就要幹活了。俗話說:“一過正月半,打開櫥門盡你看。”意思是說,過了正月半,家裡已沒有宴請客人的菜了。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有些特別。如有新老之分,去世不滿一年的過“新清明”,掃墓祭奠得在清明的正日或以後;去世一年以上的過“老清明”,須在清明前掃墓祭奠。上墳必須添土,得挖兩塊長滿青草的圓錐形泥土放上墳頂,將長草的兩面對合。上墳習俗中還有一個規矩,嚴禁毀壞墳上草木,這對保護生態起到重要作用。
清明節游鴻山祭掃泰伯墓,是本地又一風俗。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青白糰子,青糰子是用麥葉打汁加石灰水和米粉做成,白糰子則是米粉本色。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將麥餅或大餅用柳條穿了掛在樑上,到立夏日吃,以防“疰夏”。
五月初五端陽節,鵝湖賽龍舟、划槳船是傳承千年的習俗。上古時,吳地百姓“斷髮文身”,自比龍子。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分析,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的圖騰祭祖日。
七月初七稱“乞巧節”。《常州府志》記載:“婦女採集鳳仙花染指甲,設瓜果祀織女星,以水盆曝月中,浮影以為乞巧之驗;而士大夫家必以巧果相餉,果式不同,大約以面為之人物、花鳥無定形。”
七月半稱“中元”,是追薦亡靈的日子,要過“鬼節”。方誌記載,這天“各寺觀盛舉盂蘭會”。一般新亡故的要在正日,一年以上的則在十五以前,至今本地還流行“過七月半”,就是沿襲了這一風俗。
七月三十日燒“九思香”,是蘇錫部分地區特有的風俗。相傳元末張士誠佔據蘇州、無錫一帶時,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感動黎民,故在七月三十日張士誠生日,在地上磚縫裡燒香祭奠。因張士誠小名九思,故稱“九思香”。舊俗那天還要吃茄餅,茄餅是將茄子切成絲和入麵粉中烘烤而成的餅子。
十一月底有“起塘魚”的習俗。漁民們將捕撈起來的第一網魚分給親友,吃一席以魚為主的酒席,以慶賀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