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勤
思勤
思勤,原名郭林山。達斡爾族。攝影家。黑龍江訥河人。1946年入東北軍政大學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內蒙古自治報》記者。建國后,歷任《內蒙古日報》攝影記者、記者部副主任、攝影部主任、攝影美術部主任,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和第三屆常務理事、內蒙古分會主席。作品有《馴馬》、《叫勁》、《獵民新村》等。
思勤,攝影家,1946年3月參加革命。曾任內蒙古日報社攝影部主任。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內蒙古日報創刊。思勤被分配到內蒙古日報社工作。初進報社,思勤是做校對工作,後來轉為文字記者。
1950年,出於對新聞攝影的偏愛,思勤買了台從蘇聯進口的卓爾基牌照相機(當時沒有國產照相機),文字和攝影一肩挑。
1952年年底,思勤在《內蒙古日報》呼倫貝爾盟記者站工作。當時,整個內蒙古日報社拍攝新聞圖片效果最好的記者就是思勤。鑒於此,報社給他打電話:“報社需要加強圖片新聞報道,請你到報社籌備成立攝影組。”
1953年3月3日,思勤負責組建《內蒙古日報》攝影組,成員包括著名攝影家烏勒等4人。
1989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從事攝影30年”榮譽證書、獎章。
2000年被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授予“攝影功臣”獎盃,被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攝影家全集》和《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
2004年,華齡出版社曾以《周總理為包鋼剪綵》為題,圖文並茂地將思勤主要經歷收入《人生難忘一瞬間》紀實叢書。
思勤
《獵獲》入選國家民委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風情展”,併到美國展出,且被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畫集叢刊》內蒙古卷。
《馴馬》發表於《中國攝影》雜誌,入選首屆全國體育攝影展,獲內蒙古政府首屆藝術創作“薩日納”獎。
《歷史的瞬間》入選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周年攝影藝術展。
1982年5月,思勤作為中國攝影家代表團成員出訪美國參觀考察,獲得美國國際攝影俱樂部會員證書。
1985年,思勤被聘為“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畫集叢刊”總編委委員及內蒙古分冊副主編。
1989年6月,他在中國首屆攝影藝術節上榮獲中國攝影家協會頒發的“從事攝影三十年”榮譽證書和獎章。
從事新聞攝影50多年,思勤拍攝的新聞照片和藝術作品,在歷屆自治區、華北五省、全國五個自治區聯展及全國性攝影展中均有入選展出。其中,《獵獲》入選國家民委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風情展”在美國展出,並刊於《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畫集叢刊》內蒙古卷。
《篝火》入選北京王府井櫥窗《內蒙古風情》。
《馴馬》獲內蒙古藝術創作首屆“薩日納”獎,並刊發於《中國攝影》1979年第5期,同時入選全國首屆體育攝影展。
《古樹幼苗》入選中國老攝影家協會主辦的《謳歌歷史讚美時代》第二屆老攝影家作品展;《酣睡》入選北京訪美作品展,並刊於《中國攝影》1983年第3期。
《歷史的瞬間》和《秋實》入選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周年攝影藝術展;《叫勁》入選“少數民族傳統攝影展”;《煙騰霞蔚映山村》刊於《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畫集叢刊》內蒙古卷。
思勤的生平事迹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當代中國少數民族名人錄》、《高級編輯高級記者名錄》、《中國攝影家全集》、《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
“新聞攝影要求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真善美的統一,要運用藝術手法把握典型瞬間,讓形象‘說話’。這樣才會有較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會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思勤
2009年7月15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我區60名老藝術家授予了“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60名老藝術家中,思勤是唯一的一位達斡爾族藝術家。
拍攝周總理視察包鋼
作為一名攝影工作者,思勤有幸採訪了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新聞:“當時我內心既高興又緊張,既感到榮幸又覺得身負重任。我暗暗告誡自己,要以百倍的責任感和熟練的技術拍好周總理視察訪問的各項活動,給自治區各族人民留下最美好的畫面和珍貴的資料。”
10月的包頭,秋高氣爽,萬里無雲。15日上午,在包頭機場等候總理的人們眺望著遠方。突然人群中有人呼喊:“飛機,總理來啦!”
只見一架客機徐徐降落。在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中,周總理面帶笑容出現在機艙門口,親切地向人們招手。思勤說:“只顧搶鏡頭,邊拍照邊後退,深為手中沒有廣角鏡頭,無法把總理同群眾在一起的熱烈場面完整地拍攝下來而遺憾。當總理不停地向人們招手致意,並緊握第一代蒙古族煉鐵工人呼爾勒寶音的手,關切地詢問礦山的環境、設備和工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時,我連續拍了幾張,留下了總理關懷少數民族群眾的動人場景。”
當天下午3點,總理為包鋼一號高爐出鐵剪綵。為了萬無一失,思勤先試了一下閃光燈,很亮。此時高爐平台上人頭攢動,鼓樂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周總理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主席烏蘭夫的陪同下走上高爐平台,思勤手端相機充滿信心地等候剪綵:“在總理上前拿起剪刀剪紅綢帶的一剎那,我急按快門,可出乎意料,閃光燈沒有亮。我慌忙卷片拍第二張時,一條紅綵綢分成兩條飄落下來。此時,我心急如焚,為沒能把千載難逢的瞬間拍好而自責沮喪,如此關鍵的剪綵場面卻被摩托車電瓶替代的閃光燈捉弄了。當晚膠捲沖洗出來一看,果然感光不足。第二天《內蒙古日報》見報的新聞照片不得不用新華社記者陸軻拍的照片。當天的活動安排很緊,不允許我靜下來查找原因,只有更加謹慎地繼續拍攝總理觀看滾滾鐵水流進鐵罐車、焦化廠焦炭出爐、盛大晚宴上舉杯祝酒等活動場面。”
第二天,總理接見包鋼和包頭市先進生產者、勞動模範、全區各地代表及包頭市幹部時的一系列鏡頭,思勤都一一拍了下來。
難忘的瞬間
40多年過去了,那次難忘的採訪經歷仍不斷在思勤腦海中翻騰。
每到包頭採訪或每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的日子,思勤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當年難忘而又遺憾的“不亮的閃光燈”。遺憾之餘,它又時時鼓勵思勤對工作兢兢業業,對業務要精益求精。
2000年秋,為了搞個人攝影作品展,思勤從存放多年的資料中找出那張感光不足的底片,放大成一米大尺寸時,驚奇地發現:“那張底片當年是可以發稿見報的,竟被我當‘廢品’積壓了40個年頭。它在我的個展中如同文物一樣展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對周總理的緬懷之情。為了表達我對周恩來總理的懷念,回憶那次重大歷史事件的採訪,我把這幅作品命題為《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