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利避害

漢語成語

趨利避害,拼音是qū lì bì hài,漢語成語,意思是趨向有利的一面,避開有害的一面。出自漢·霍諝《奏記大將軍梁商》。

詞性:褒義詞。用於在利益關係面前,進行選擇。

詞語簡介


【成語】:趨利避害
【拼音】:qū lì bì hài
【簡拼】:qlbh
【解釋】:趨向有利的一面,避開有害的一面。
【出處】:漢·霍諝《奏記大將軍梁商》:“至於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
【近義詞】:避害就利

用法


【語法】: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示例】:同什麼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過程中~。鄧小平《解放思想,獨立思考》

例如

1、只要把握得當,發揮比較優勢, 趨利避害,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爭取一個有利的發展地位是可能的。
2、趨利避害、攜手共進,是我們的共同任務。
3、由於 趨利避害是生物體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原則,因此民眾評價尤其需要傳遞有關價值關係的信息。

本質


趨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當然,也是人性的本能,這種本能是生物與生俱來的,也是生物不斷向高級進化的保證。生物存在的兩種充分的條件是:一、活著(求生);二、避免死亡(畏死)。趨利使生物習得更強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個體的生命得到延續,進而保證了物種的延續,其中的優勝者在大自然的優勝劣汰中生存下來,並促使物種不斷向高級進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恐懼死亡,維持個體的存在是生物最大的潛在驅動力,是生物最堅實的需求。人,作為一類物種也不例外,無論恐懼害怕的範圍有多寬廣,恐懼的最終對象 都是死亡,而人的恐懼這一心理情緒僅僅是建立在死亡上是可以肯定的。趨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行為,並體現人的每一個行為細節里。

認識


趨利避害的方式取決於對利和害的認識,對利害的認識及趨避行為,是從最初的對死亡的恐懼及維持生命的本能需要開始的。
在生命延續的過程中,最初的利害判斷,如:是利還是害、利害程度如何等都將直接 (往往是潛意識地)影響生物的趨利避害的行為,而出於對死亡的恐懼,讓個體對利害的感知異常敏銳,往往會迅速地做出潛意識的反應。趨利避害行為(如:應激反應)及行為的結果讓個體感知到更多的“利害”及其程度,並不斷地擴展、豐富了對利害的認識及積累更多的趨避的方式,形成最初的價值觀念。隨著個體的成長,價值觀體系不斷成熟,並更高效地指導個體的趨利避害行為。
對於人而言,對利和害的認識屬於價值觀的範疇。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包含對利與害的判斷標準)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並在社會活動中指導自己的趨利避害行為。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是不易改變的。人的高度發達的大腦給了人思維和分析能力,讓人可以更好的趨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