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

河北省邢台市轄縣

臨西縣是河北省邢台市轄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邢台市東部,京九鐵路、邢臨高速公路和邢臨公路貫穿縣境,是邢台市的東大門,溝通冀魯的橋頭堡。行政區域面積542平方公里,轄6個鎮、3個鄉,6個社區、299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臨西鎮珠江路。

漢代置清淵縣(治今臨西)。北魏更名臨清縣(治今臨西)。金元以後,縣治遷徙水東(治今臨清),遂成為臨清縣的河西部分。1964年析臨清縣衛運河以西5個區設臨西縣。臨西縣歷史上湧現出北宋名將王彥超、明代文學家謝榛、全國勞模呂玉蘭等名人志士。有京杭運河、臨清古城遺址、月窪寺等名勝古迹,潭腿、亂彈、空心面等文化遺產。

臨西縣主產小麥、玉米等作物,形成了棉紡、建材、機械等工業體系,軸承是其特色支柱產業。2016年,臨西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96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9億元。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西縣常住人口為326968人。

歷史沿革


夏朝,今臨西縣域屬兗州之地。
商代末葉,本域屬紂畿內地。
西周為邢國聶北之地,邢滅屬衛,戰國歸趙。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本域屬巨鹿郡(治所邢台平鄉)。
西漢初,設清淵縣,治青陽,屬巨鹿郡。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改屬魏郡。
始元至元鳳間(前86一前75年),漢昭帝封太常江德為榆陽侯(國),治在今臨西縣呂寨鄉一帶。
三國魏,清淵縣仍名。黃初二年(221年),更隸冀州部陽平郡。
西晉,咸寧中(275—279年),清淵縣改稱清泉縣,屬司州陽平郡。
後趙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泉縣為臨清縣(臨清之名始此),並徙治於今臨西縣倉集鎮。
前燕,臨清縣改隸司州部建興郡。前秦、後燕、魏仍之。
北魏時期,臨清縣徙治於榆陽城舊址東十里(今臨西縣倉集鎮東月窪寺一帶),屬相州清河郡。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臨清縣復置清淵縣,治遷清水(今冠縣清水鎮),隸相州陽平郡,
北齊時期,臨清、清淵二縣合併,復稱清泉縣,治清水(今冠縣清水鎮),屬司州陽平郡。
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為臨清縣和清淵縣,臨清縣仍治今臨西縣倉集鎮,屬冀州部清河郡。
開皇十六年(596年),析臨清縣另置沙丘縣。大業二年(606年),省沙丘縣入臨清縣。
唐武德元年(609年),避唐高祖李淵諱,將清淵縣併入臨清縣,仍治今臨西縣倉集鎮。
唐武德四年(612),析臨清縣復置沙丘縣,貞觀元年(627年),省沙丘縣入臨清縣。
大曆七年(772年),析臨清縣南境別置永濟縣,治今臨西縣張橋店,屬貝州清河郡,唐末廢。
後梁、後漢、後周,臨清均隸大名府。後唐屬興唐府澶州,后屬廣晉府。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屬大名府。熙寧五年(1072年),入宗城縣為鎮,旋復設,仍隸屬大名府。
金天會五年(1127年),臨清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因避水患徙治曹仁鎮(今臨清舊縣)。
正隆二年(1157年),改屬大名府路恩州。
元代臨清縣屬中書省濮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設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為樞密院直屬。
明洪武元年(1368年),臨清縣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
洪武二年(1369年)徙治中州紙馬巷(臨清閘)。洪武七年(1374年),割堂邑縣會通鄉來屬。
景泰元年(1450年),徙治臨清閘東北三里建磚城為治所(今臨清市舊城區和臨西縣河西鎮部分)。
弘治二年(1489年),升為臨清州,領館陶、丘縣,屬東昌府。
清初,臨清襲舊稱臨清州,不領縣,屬山東省東昌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為直隸州,領夏津縣、武城縣、丘縣。
民國二年(1913年),臨清州降為縣,屬山東省濟西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隸東臨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更隸德臨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直隸于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第四專署駐臨清。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襲占臨清城。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於臨清縣西北部(今威縣境)建臨清縣戰委會,翌年於臨清縣西境(今臨西縣域)建臨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領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偽臨清縣公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共划臨清縣、企之縣、清河縣三縣鄰接地域建立宏毅縣,屬冀魯豫行署冀南辦事處。同時,館陶縣的果子園、魏僧寨划入臨清縣,為八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31日臨清解放,縣國民黨政權被推翻,中共革命政權遷駐臨清縣城。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臨清在威縣16村及館陶縣的果子園、魏僧寨一帶歸舊屬。翌年,臨清縣、市並置,駐地臨清城,屬冀南區一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初,改屬冀南行署一專署。同年9月26日,更隸華北人民政府冀南行政公署一專署。同時,市升為專級。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市降為縣級。8月10目,改稱臨清專署。不久,臨清縣、鎮並設,為河北省邯鄲專署所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襲原稱。1952年11月32日,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同年12月19日改隸聊城專區。1954年,臨清鎮改稱市。1950年,撤銷清平縣,其三、四、五區併入臨清縣。1958年,臨清縣併入市。1963年,稱縣。
1964年12月,析臨清縣衛運河以西5個區,置臨西工委,駐河西,歸河北省邢台專區管轄。
1965年3月27日,成立臨西縣,縣城駐臨西縣城關鎮(今臨西縣河西鎮,為原臨清縣城河西部分)。
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地區,繼轄臨西縣。同年,縣駐地徙至童村(今臨西鎮)。
1993年邢台市、地區合併為邢台市,臨西縣仍屬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西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邢台市東南部,衛運河中游左岸。地理坐標東經115°18′—115°45′,北緯36°44′—36°57′。地處冀魯平原腹地、兩省(河北、山東)三市(邢台、聊城、德州)交界之地。東瀕衛運河,南鄰館陶縣,西接丘縣,北銜威縣、清河縣。東西橫距34公里,南北縱距19公里,略呈橢圓形,總面積542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臨西鎮珠江路。

地形地貌

臨西全縣地勢平坦,中部古堤縱貫南北,將全縣分割為堤上緩崗、堤下低平兩個地貌。西部海拔在33—36米之間,東部海拔在28—33米之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稍有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6000,堤下坡被西部高地東部衛運河左岸所圍,北部又是南坡窪、白坡窪與清河、威縣部分區域共同封閉窪地,最低點海拔27米。

地質

臨西縣在地質構造位置上處於華北新華夏第二沉積帶的東部邊緣。按地質分區,屬華北地台區的渤海台向斜。西靠太行山隆起帶,東與華北平原斷裂帶接觸,跨居邢衡隆起及臨清拗陷兩個三級構造單元,基底發育是晚中生代和第三紀時形成的北北東向晚近期活動斷帶,並割裂成冀縣、南宮凹陷四級構造單元。基底構造控制著第四系沉積厚度。
地層屬於較厚的第四系覆蓋層,是一套成因類型複雜的鬆散亞沙土、亞粘土、粘土、中夾粉沙——粗沙的沉積,總厚度在470一600米之間。此種地層結構雖貧於礦藏,但土層深厚,無障礙層次,富含水肥,構成了農業生產的良好土壤基礎。據國家石油部門的勘探,境內地下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氣候

臨西縣風頻圖
臨西縣風頻圖
臨西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C。1月平均氣溫-2.9°C,極端最低氣溫-21.2°C(1971年12月27日)。7月平均氣溫26.6°C,極端最高氣溫41.2°C(1966年6月22日)。
無霜期194天,年日均氣溫5°C以上的持續時間為249天,年日均氣溫0°C以上的持續時間為286天。初、終霜凍平均日期分別在10月24日和4月12日。
年平均日照為2497.8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56%。年平均輻射總量119.2千卡/平方厘米。
平均年降水量559.6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大為886.3毫米(1973年),最小為274.3毫米(1972年)。

水文

臨西縣境內河道屬海河流域。東臨漳衛南運河(衛運河),縣內長39.2公里。此外,境內還有衛西乾渠、臨威渠、臨館渠、申街分洪渠、下堡寺渠、新清臨渠、東清臨渠、躍進渠、趙疃渠、馬劉庄渠、引衛西乾渠、趙王河等21條骨幹渠道,縣內乾渠總長204.24公里。渠道密度為0.38公里/平方公里。年均輸水量7000萬至1.1億立方米。全縣淺層淡水區面積為483.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87.9%。
臨西縣淺層地下水依靠降水補給,引黃乾渠、衛運河側向補給地下水1.69億立方米/年;深層地下水靠上游同層地下水越流排泄量補充1919.1萬立方米/年。

土壤

臨西縣境內土壤分1個土類(潮土),3個亞類(褐化、潮土、鹽化潮土),8個土屬,26個土種。西部黃河故道堤上緩崗帶,向褐化潮土發展、轉化,有褐化潮土14.48萬畝,佔總面積的17.8%;東部堤下低洼地區為典型的潮土和鹽化潮土,面積分別為60.12萬畝和6.7萬畝,各佔總面積的74%和8.2%。表土質地以輕壤質為主,面積達70.3萬畝,佔總面積的86.5%;沙壤質分佈在衛運河沿岸及老沙河一帶,面積6.2萬畝,佔總面積的7.6%;中壤質4.3萬畝,佔總面積的5.3%;另有5000畝的砂質,佔總面積的0.6%。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西縣的水資源主要由地表水(天然降水)、客水(衛運河來水)、地下水三部分組成,屬水資源量少區域。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774.4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467.6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5499.3萬立方米(可開採量為3819.9萬立方米),重複計算量1192.6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144.3萬立方米,相當於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6.6%,水資源極度匱乏。與1990年後相比,臨西縣水資源總量減少2055.6萬立方米。

地熱資源

臨西縣地處地熱資源帶,地熱水為極軟水,用途廣泛,極具開發利用價值。冀南溫泉位於臨西縣城西大門,邯臨公路旁邊高村境內,井深1280米,出口水溫54±1℃,流量100立方米/小時。2009年溫泉娛樂中心有溫泉井3眼,井深1500米,日出水量1萬餘噸,水溫53℃—60℃,水質符合國家醫療熱礦水標準;水中富含68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無色無味,水質細膩,對皮膚、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統有療效。截至2015年,臨西縣城區內共有16眼地熱井,全部被取締關停。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宋代,臨清縣轄6鄉。
元代至清代,設會通、敬禮、彰信、明德4鄉。
民國初期,臨清縣劃分為城區、會通、公務、衛生、友助、彰信、尚德、敬禮、中和、清江10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划區編村,改為第一至第十區名稱。以衛運河為界,以東為一至四區,以西為五至九區,十區孤懸威縣境內。五至九區與今臨西縣境同,奠定了後來臨西縣區劃基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3日,日軍第三次襲占臨清城,臨清縣抗日民主政權將臨清縣衛運河以西區域(今臨西縣境)劃分5個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臨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又將以上5個區調整為8個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0月,原臨清縣五、六、八區劃歸宏毅縣,在剩有的七、九、十、十一、十二5個區的基礎上增設新八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日,根據冀南行署決定,撤銷宏毅縣,所轄均歸原屬。是年,臨清縣設9個區,其中衛運河西設6個區:五區(大十二里)、六區(呂寨)、七區(王鐸寺)、八區(下堡寺)、九區(倉上)、十區(台庄)。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撤銷地處衛運河的衛東縣,恢復原臨清縣,時轄9個區。
1950年6月,臨清縣改建為5個區,今臨西縣本域3個區共轄43個鄉。1953年10月,境內增設第六區(呂寨),轄13個鄉。
1955年10月,取消原數字序號命名,改用區駐地命名。境內三、四、五、六區,依次改稱老官寨、下堡寺、尖冢、呂寨區。
1958年3月,撤區並鄉,將區轄的122個小鄉合併為25個鄉,其中本域設11鄉;同年9月6日,撤鄉建社,本域有6處公社。次年1月,人民公社取消原稱改用駐地命名。
1958年,本域有154個大隊。1959年,增設1個大隊。1960年,調整為137個大隊。1961年,調整為262個大隊。1962年,調整為293個大隊。1963年,增設1個大隊。1964年,又增設3個大隊。
1962年12月,恢復區制,域內有5個區、29個小公社。
1964年12月,根據國務院以衛運河和四女寺減河為冀魯兩省省界的指示,將臨清縣衛運河以西的下堡寺、童村、呂寨、老官寨5個區(包括原屬下不為例9個處公社)和城關區的南、北大隊,米市、臨衛街由山東省劃歸河北省管轄。
1966年7月,撤區並社,撤銷原5個行政區,將原來的29處公社和城關鎮調整為14個公社和1個鎮。即老官寨、棗元、水波、呂寨、姚樓、下堡寺、搖鞍鎮、白地、尖庄、樊村、童村、大劉庄、黎博寨、單屯公社和城關鎮。下轄296個生產大隊。
1968年原公社建置未變,生產大隊由原來的296個調整為293個。
1980年底,老官寨公社的鄭灣由胡小庄大隊析出。獨自成立大隊。
1981年,樊村公社的徐屯設立行政村級建置,時全縣共295個大隊。
1981年12月7日,城關鎮人民公社改名為先鋒橋鎮人民公社。
1982年,先鋒橋鎮公社改稱先鋒橋鎮人民政府,棗園公社更名為東棗園公社。
1984年5月1日,全縣實行政、社分開,社改建為鄉、鎮。原公社下轄的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隸屬於鄉、鎮。時全縣設2鎮13鄉。2鎮即城關、先鋒橋鎮,13鄉即東棗園、水波、老官寨、呂寨、姚樓、下堡寺、搖鞍鎮、白地、尖冢、樊村、大劉庄、黎博寨、單屯鄉。其駐地、轄域無變動。
1984年8月,河北省批准童村公社改稱臨西鎮(未啟用),按習慣稱城關鎮。
1985年5月,撤銷下堡寺鄉,設立下堡寺鎮;撤銷尖冢鄉,設立尖冢鎮。
1989年4月,城關鎮更名為臨西鎮,先鋒橋鎮更名為河西鎮。
1990年底,臨西縣共轄4個鎮、11個鄉,295個行政村、2個社區。
2014年,撤銷呂寨鄉,設立呂寨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臨西縣轄6個鎮、3個鄉,6個社區、299個行政村。
區劃代碼鄉鎮面積人口所轄社區、行政村
130535100
臨西鎮
41平方公里
66366人
玉蘭路社區、榆陽街社區、運河路社區、泰山路社區、西馬鳴堂村、東馬鳴堂村、庄科村、周樓村、東倪庄村、陳林村、史窪村、林溝村、陳庄村、后堤口村、王路寨村、高村、倉上村、郭村、潘村、童村、前堤口村、龍旺村
130535101
河西鎮
53平方公里
43204人
南社區、北社區、南隊村、北隊村、邢庄村、李元村、隋五里村、柏庄村、路庄村、初庄村、方庄村、孟五里村、朱庄村、黃庄村、大米庄村、崗樓村、常元村、南五里村、南三里村、教場村、丁村、江村、馬村、趙村、西溫村、東溫村、劉口村、相庄村、瓜廠村、小屯村、八里庄村、時庄村、常屯村、單屯村、鄭庄村、三岔河村
130535102
下堡寺鎮
60平方公里
32500人
北鎮村、南鎮村、東留善固村、張三寨村、邵庄村、西王莊村、西倪庄村、李六寨村、務頭村、孫樓村、北杏園村、東高爾庄村、西高爾庄村、北胡庄村、萬戶庄村、東王莊村、丁庄村、肖大寨村、海爾寨村、馬庄村、肖子固村、宋子固村、修子固村、刁庄村、趙子固村、閻子固村、李子固村、彭子固村、侯庄村、三聖廟村
130535103
尖冢鎮
60平方公里
37916人
東尖冢村、西尖冢村、喬屯村、東張堤村、西張堤村、蔡辛庄村、商庄村、盧庄村、趙圈村、常圈村、李圈村、初圈村、龍潭村、郝庄村、何寺村、東趙莊村、西趙莊村、東苟庄村、西苟庄村、徐屯村、牌子村、王廟村、徐樊村、侯寨村、趙樊村
130535104
老官寨鎮
74平方公里
37153人
姚庄村、胡小庄村、鄭灣村、竇庄村、趙町村、杜窪村、西寨村、東寨村、前寨村、倪庄村、楊樓村、千戶庄村、鍾庄村、汪庄村、項莊村、黑庄村、洪官營村、曲庄村、白庄村、仁庄村、東水波村、西水波村、殷庄村、畢庄村、北鄭庄村、魏庄村、尹戶山村、馮庄村、馬龍庄村、西袁庄村、東袁庄村、樊庄村、葦子園村、西楊庄村、十八里堡村、姜庄村、小馬庄村、扈十二里村、孫槐村、於庄村、雲馮村、高窪村、范付庄村
130535105
呂寨鎮
68平方公里
36888人
呂寨村、陸村、西夏庄村、司寨村、楊集村、小劉庄村、王鐸寺村、大廟村、孟村、梁村、河西崗村、曹村、東村、高庄村、后寨村、楊圈村、石佛寺村、前張八村、后張八村、蔣庄村、常庄村、寧庄村、黃夏庄村、秦夏庄村、鄭樓村、姚樓村、北蔡辛庄村、百戶寨村、郝村、賈村、小蘆村、太平庄村、馬蘭村、西竇庄村、樟柳寨村、韓樓村、西段村、東段村、指揮屯村、三教堂村
130535200
東棗園鄉
44平方公里
23369人
東棗園村、唐庄村、東楊庄村、周柳村、陳窯村、汪江村、北孟庄村、東高庄村、東常庄村、張庄村、簡庄村、牛庄村、周馬村、后馮村、前馮委村、簡店村、大十里村、范八里村、北三里村、八里圈村、東鄭庄村、賀庄村、琉璃廟村
130535203
搖鞍鎮鄉
77平方公里
38890人
東郭七寨村、西郭七寨村、東賀伍庄村、西賀伍庄村、中賀伍庄村、柴庄村、林庄村、車庄村、李庄村、任頗廟村、王頗廟村、楊頗廟村、李頗廟村、馬爾寨村、南杏園村、姚爾庄村、后鎮村、前鎮村、前大屯村、后大屯村、前胡官莊村、后胡官莊村、前於林村、後於林村、秦白地村、王白地村、常白地村、張白地村、趙白地村、修老官寨村、修棗科村、萬庄村、西周庄村、范庄村、史庄村、張塘村、羅庄村、吳老官寨村、大老官寨村、何老官寨村、小老官寨村、指揮墓村、王莊村、西曲庄村、張黃營村、楊黃營村、黨爾寨村、楊庄村、西來寨村、東來寨村、林麻寨村、洪疃頭村
130535204
大劉庄鄉
65平方公里
34354人
大劉庄村、來店村、紀庄村、馬劉庄村、肖庄村、衛羅庵村、馬店村、藺庄村、陳辛庄村、胡庄村、王菜瓜庄村、后閻村、前閻村、花牛張庄村、田莊村、黎博寨村、孟庄村、江庄村、付庄村、大營村、小營村、小黃庄村、大黃庄村、李樓村、東台庄村、西台庄村、老軍營村、小張庄村、大張庄村、南曹村、孫庄村、后尚庄村、前尚庄村、東尚庄村

人口民族


人口

臨西居民絕大部分為明朝初年山西移民遷入,境內78%的聚落形成於明代。新中國成立后,由於社會安定,生產和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口增長較快。
臨西縣主要年份人口數據
年份總戶數總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
1950年404641664658356682899
1960年474601872699098796282
1970年52626221718112273109445
1980年56321234841119161115680
1990年68732286224145634140590
2000年79302313118159328153790
2010年89887343384176228167156
2020年102123326968164708162260
2008年,轄4鎮5鄉299個行政村,總人口達31萬人。臨西縣轄4個鎮、5個鄉:臨西鎮、河西鎮、下堡寺鎮、尖冢鎮、東棗園鄉、老官寨鄉、呂寨鄉、搖鞍鎮鄉、大劉庄鄉。
2014年,臨西縣總戶數101304戶,戶籍人口386800人,其中男性199799人,女性187001人;18歲以下109362人,18—35歲108883人,35—60歲118011人,60歲以上50544人;全縣常住人口350640人,其中城鎮人口142409人,城鎮化率40.61%。2014年出生5323人,人口出生率14.76‰,出生人口性別比104.02:100,死亡2718人,人口死亡率7.53‰;自然增長260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2‰。

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臨西縣漢族人口340042人,佔總人口的99.03%;少數民族人口3342人,佔0.97%,其中回族3299人,滿族24人,布依族3人,蒙古族、彝族、壯族、朝鮮族、土家族、仡佬族各2人,藏族、苗族、傣族、佤族各1人。

經濟


綜述

1995年以來主要年份臨西縣經濟指標
年份國內生產總值(億元)三次產業比重財政收入(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1995年7.711645.01:35.98:19.0119851480
2000年17.611428.96:43.49:27.5446642578
2005年25.204228.23:41.37:30.4031273540
2010年40.084524.24:36.05:39.7283335338
2014年54.966122.47:33.50:44.02290019427
2015年,臨西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1.77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0.0:34.8:45.2;全部財政收入4.51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7.69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6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1元。
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82.02億元,增長7.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22億元,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1.58億元,增長8.7%;全部財政收入完成5.96億元,增長21.1%;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9億元,增長1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3.19億元,增長11.5%;城鎮、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658元、12480元,增長10.1%和9.8%;出口總值3270萬美元,增長20%;全社會用電量和工業用電量分別增長22.87%和30.52%;全縣各項存款首次突破百億達到104.8億元;前三季度“增比進位”綜合排名全市第三。

第一產業

綜述
2014年,臨西縣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65912人;有農業產業化龍頭經營組織13個、龍頭企業集團11個,農業產業化總量25.56億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率58%;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98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66億元;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2.35億元,比2013年增長5%。2015年,畜牧、蔬菜、林果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9%,農業產業化率達到64.5%。
農業
臨西縣盛產小麥、玉米、穀子、棉花、大豆等作物,是國家優質糧、棉基地縣、省市波爾山羊和小尾寒羊改良基地、河北農大高新技術示範基地。截至2013年,臨西縣有蔬菜大棚1721個,食用菌大棚1200個,核桃1640畝,蘆筍2050畝,初步形成兩條高效農業種植長廊,沿路周邊建設以蔬菜、食用菌、核桃、黃金槐、蘆筍、竹柳等為主的10個特色農業示範區。
2014年臨西縣主要作物播種與收穫情況
作物類別播種面積(公頃)單產(公斤/公頃)總產量(噸)
穀類冬小麥238006191147334
玉米224887020157872
穀子35346541643
豆類大豆2732733746
油料作物花生38039611505
棉花皮棉9641115811169
蔬菜葉菜類(菠菜)90348563137
白菜類(大白菜)4335293822922
瓜菜類(黃瓜、西葫蘆)113445135030
茄果類(茄子、西紅柿)45365111643
蔥蒜類(韭菜大蔥、蒜頭)27332224283
其他蔬菜48350831684
瓜果類西瓜3103980012338
2014年,臨西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8001公頃,糧食播種面積46914公頃,總產量30.76萬噸;蔬菜播種面積756公頃,總產量4.82萬噸;有設施農業設施5100個,佔地面積193公頃,實際使用面積150公頃。有種植業生產基地3個,種植面積13576公頃,聯繫農戶4.3萬戶。農用機械總動力611341千瓦,大中型拖拉機1225台,小型拖拉機5196台,聯合收割機1269台;機耕面積34001公頃,機播面積57468公頃,機收面積45602公頃;有效灌溉面積32680公頃;化肥使用量27669噸,農藥使用量429噸,地膜使用量700噸,農村用電量萬千瓦12786時。實現農業總產值12.24億元,農業增加值8.01億元。
林業
2014年,臨西縣果園面積680公頃,園林水果產量12030噸,實現產值3683萬元;其中蘋果園260公頃,產量4500噸,梨園260公頃,產量6750噸,葡萄園30公頃,產量210噸,桃園50公頃,產量200噸。全年人工造林(防護林)567公頃,四旁(零星)植樹60萬株,未成林撫育作業面積2033公頃,中幼齡林撫育面積2300公頃;育苗面積135公頃,生產商品木材1297立方米。實現林業產值3002萬元,林業增加值1945萬元。
畜牧業
2014年臨西縣畜牧業生產情況
畜禽類別存欄數(萬頭、萬隻)出欄數(萬頭、萬隻)肉類產量(噸)
3.859.467089
1.712.123511
9.2614.211873
家兔8.422.8751
家禽308.65377.405741
2014年,臨西縣肉類總產量1.84萬噸,禽蛋產量2.77萬噸,牛奶產量1850噸,羊毛產量89噸;有養殖業生產基地2個,銷售產值2.63億元,聯繫農戶512戶;實現牧業產值8.79億元,牧業增加值4.14億元。

第二產業

工業
臨西軸承
臨西軸承
民營經濟占臨西縣工業主導地位,截至2012年,全縣擁有各類企業5000多家,形成了軸承、棉紡、建材、機械、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軸承生產是臨西經濟的特色支柱產業,臨西是全國最大的軸承加工生產基地之一、全國最大的碳鋼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軸承商貿集散地,被授予“河北省臨西縣軸承出口聚集區”、“中國軸承產品出口共建基地”稱號。2012年全縣軸承產業固定資產達58億元,從業人員6萬餘人。
截至2012年,臨西縣有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龍頭企業3家,千萬元以上企業20家,百萬元以上企業188家,其中50家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體系認證,46家企業獲得了自營出口權,註冊商標20多個,產品遍銷海內外。
2014年,臨西縣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3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9.83億元,銷售產值48.69億元,資產總計30.4億元,負債合計13.67億元,營業收入47.97億元,營業利潤1.97億元,利潤總額2.03億元,利稅總額3.4億元,從業人員平均人數7352人;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38.22億元,增加值10.44億元;共實現工業增加值15.4億元,比2013年增長11%。
工業園區
臨西縣園區
臨西縣園區
臨西縣軸承工業園區位於臨西縣城珠江路以北,陽光大道兩側,總面積14.87平方公里,由中國軸承大世界、工業區和10個行政村組成。園區形成以中國軸承大世界市場為龍頭,以加工生產區為主體,集生產加工和市場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軸承產業園區,2011年7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工業園區。
臨西縣運河工業園區位於臨西縣東部,與山東省臨清市隔衛運河相望,是臨西縣依託縣域東部軸承、機械等特色產業建設的工業聚集區,總體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主要接納軸承加工、機械製造、機電數控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生產型企業入園,為四星級創業輔導基地,截至2015年共吸引36家企業投資建廠。
建築業
2014年,臨西縣有建築業企業1家,從業人員期末人數50人;簽訂合同額189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60平方米;消耗鋼材170噸,木材120立方米,水泥500噸,平板玻璃120立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77平方米,竣工產值30.4萬元;建築業總產值189萬元,企業總產值92萬元。

第三產業

2014年,臨西縣有限額以上批發業法人企業3家,從業人員48人,營業面積1340平方米,資產總計4504萬元,商品購進額6009萬元,銷售額6387萬元,營業收入6387萬元,利潤總額178萬元;限額以上零售業法人企業9家,從業人員132人,營業面積5819平方米,資產總計4489萬元,商品購進額9504萬元,銷售額7393萬元,營業收入5992萬元,利潤總額277萬元;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62億元,其中城鎮21.36億元,鄉村10.26億元。出口總額2619萬美元。房地產完成投資3.64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6.79萬平方米。2014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6.605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1.31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6.67億元。有固定電話用戶29610戶,行動電話用戶172130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31145戶。

文化


文化遺產

項目名稱項目類別保護級別
亂彈傳統戲劇省級、市級
彈(譚、潭)腿雜技與競技省級、市級
手工挂面製作技藝傳統手工技藝省級、市級
羅竹林的故事民間文學省級、市級
貢磚燒制技藝傳統手工技藝市級
亂彈
臨西亂彈也稱“鑾壇”,因早期專供宮廷欣賞而名。約於清乾隆年間傳入,臨西縣老官寨向有“亂彈之鄉”之稱。劇目多反映宮廷生活,唱腔基本為板腔體系。伴奏有“文伴”、“武伴”之分。唱腔婉轉、抒情性強的生、旦多以橫笛、笙伴奏;唱腔激昂、高亢嘹亮的老生、花臉多以大笛、笙伴奏;其他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板胡、揚琴等。
潭腿
古老武術“潭腿”是由“崑崙“大師創立於北宋初年,因崑崙大師隱居在臨西縣龍潭寺而得名,講究”拳打三分腳踢七“,分為正宗潭腿(臨清潭腿)、教門潭腿和少林潭腿。各門派互教傳練,門派拳功不同,在路數上也各有增減,為與正宗潭腿區別,分支各派皆稱“彈腿”。以臨西縣為中心的正宗臨清潭腿流傳至今,拳法沒有失傳,也沒有任何添改。
空心挂面
臨西尖冢手工空心挂面系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尖冢鎮地方特產,空如竹、細如髮、長如絲,直徑均不超過1毫米,最細僅有0.1毫米。萬曆初年,尖冢鎮王氏二十八世祖王垣始創手工空心挂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生產歷史,二十九世祖王廷銓公使工藝日臻完善,傳進皇宮,萬曆帝食用后喜其爽滑可口,柔軟清純,封為貢面。

文物遺跡

名稱年代等級
臨清古城遺址北魏一金代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京杭運河(臨西段)春秋至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里圈清真寺明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潭寺遺址清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榆陽古城遺址戰國一漢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官營清真寺明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殷庄清真寺民國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西縣古迹文物
臨西縣古迹文物
臨清故城
臨清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縣城東南的倉上村東,時代是北魏至金。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華里,東西寬3華里,佔地面積4.5平方公里。北城牆、北城門遺址猶存。城內主要建築有:古縣衙、鐘鼓樓、文廟、奶奶廟、凈域寺等,有多座漢代至北宋末年的古墓。出土有大量的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窯中的大部分瓷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堤
古堤位於臨西縣境中部,縱貫南北。相傳此堤與館陶之金堤同為漢代所築,故亦稱金堤。又傳,堤為鯀所築,故又稱鯀堤。據科技人員實地勘踏,從土層構造分析,疑非人工所築,可能為古代洪水淤積而成。現存古堤全長25公里,堤上(西部)海拔在36~33米之間。堤下(東部)海拔在33~28米之間。古堤經過歷代自然流水的沖刷和人為破壞,變化很大。建國後來一些沿堤村莊搬堤造田,局部堤段已接近平衡或變成漫坡地。
巨幅聖旨
2014年臨西縣文物調查中在臨西縣孫樓村一農戶家(清代名將孫維統後代子孫)中所發現,系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康熙登基時,依慣例嘉獎功臣,頒給時任“河南撫標都司僉書管右營游擊事”孫維統的三軸誥命之一的皇帝誥封聖旨,分為七節,總長度為3.5米,寬0.31米,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品相完好、製作精美、莊重大方,十分珍貴。

運河文化

在大運河申遺時,邢台的臨西與清河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地段。運河在歷史上稱永濟渠、御河,源於漢代黃河北流形成的屯氏別河,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發河北諸郡男女百萬餘眾開鑿成為永濟渠(宋代廣稱御河),永濟渠由臨西尖冢而北,走今倉上、堤口一線,是臨西縣歷史上最悠久、流域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人工河,也是黃河下游故道之一。臨西在歷史上是南北大運河重要的運糧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的必爭之地。運河在臨西境內設有碼頭,一個是尖冢碼頭,一個是丁家碼頭。尖冢碼頭是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之一,早在金、元時期,就發展成為較大的河運碼頭重鎮。在今邢台臨西、山東臨清一帶一直流傳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衛)、三尖冢的說法,以形容歷史上尖冢鎮的重要及其曾經有過的繁榮。丁家碼頭位於臨西縣今東棗園村正東的衛運河直彎處,有“單堤陡岸、臨河無坡、背河低坑”的地理優勢,故丁姓祖先選擇在此地建立碼頭。到明清時期,臨西成為北京皇家重要的建築材料生產地,利用運河碼頭不斷的把所需要的磚瓦運入京城。現臨西境內還有許多貢磚遺址。據《臨清縣誌》記載:“臨清官窯創設最古,規模甚大,其製作優良,例為貢品。”自明朝初年至清朝中葉,北京故宮、各大殿,明代的十三陵、清代的東陵、西及紫禁城、八達嶺長城等御用磚,絕大部分為臨清(今臨西)燒造。

方言

臨西話屬冀魯官話區石濟片的聊泰小片,有22個聲母,40個韻母。主要特點是:臨西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單字調,沒有入聲;臨西話沒有r聲母,普通話里r聲母的字在臨西話中讀成l(“日”字除外);有尖團音的分別,如“精一經”、“節一結”、“秋一丘”、“齊一旗”、“修一休”、“旋一玄”不同音;臨西話中有一個舌根濁鼻音聲母[ŋ];臨西話有一個[iai]韻母,另外有些韻母在臨西話里讀成合口呼,如蛻[t'ueu]、嫩[luen]。
臨西話內部有明顯差異,分為童村片(臨西鎮、下堡寺鎮、尖冢鎮和樊村鄉、白地鄉、搖鞍鎮鄉、姚樓鄉、呂寨鄉及大劉庄鄉西部)、河西片(河西鎮、單屯鄉、黎博寨鄉、大劉庄鄉東部老官寨鄉、東棗園鄉)和水波片。本地稱東片話、西片話和北片話。東片平翹舌不分,一律讀成舌尖前音。西片有尖團分別,平翹舌區分清楚。西片和東片的陰平字單字調是一個中平調,北片是一個曲折調,與邊鄰的清河話一致。

地方特產

臨西醬菜
臨西醬菜是臨西縣久享盛名的特產。清末民初,臨西醬菜就蜚聲山東、河北一帶,遠銷京津等地。臨西醬菜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共有二十多個品種。其中包瓜、磨茄、臭豆腐、豆腐鹵等最為人們所稱道。
吳老胖餅卷
吳老胖餅卷
臭豆腐
清康熙年間,西水波村的沈氏家族的沈貴,少時貧窮,流落江蘇逃荒時學到了做臭豆腐的手藝,后輾轉來到西水波,帶來了做臭豆腐的手藝,並在家開起了臭豆腐坊。后經不斷改良,其臭豆腐色香味俱佳。光緒初年,沈氏麒昌、麟昌二兄弟帶著幾百年來的傳統手藝在臨清開創了“園香齋”醬菜廠,以生產臭豆腐為其立廠項目,與臨清“濟美”、“茂盛”醬菜齊名,並被選為進京“貢品”進入皇宮大內。
吳老胖餅卷
吳老胖是一家專門經營清真醬牛肉的老字號,開創於民國初期,主要經營醬牛肉餅卷、醬牛肉、五香腱子、醬牛肚、燒羊腿、醬蹄筋等,其中醬牛肉餅捲成為臨西當地的特色小吃。
王一摸鐮刀
清代嘉慶年間,臨清縣趙凡村(今屬臨西縣)鐵匠王信兄弟三人打造的鐮刀刃薄鋒利,人們買鐮刀時不用挑,從背褡里隨手摸出一把,個個都是好樣的,於是得外號“王一摸”。鐮刀用料選用山西晉城的鐵,河南焦作的煤,安徽蕪湖的鋼,山東章丘的磨石,經18道工序,過72遍手才能製作出來。解放后成立鐮刀廠,實現流水機械化生產。

交通


綜述

臨西縣交通便利,是溝通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的交通咽喉。京九鐵路在境內設有客、貨站,京廣線、京滬線垂翼東西,邯臨、邢臨高速公路橫穿全境,橫跨衛運河的公路、鐵路大橋使天塹變通途。臨西公路交通建設蓬勃發展,建成了以縣城為中心、橫縱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體系。

公路

邢臨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邢台南互通—冀魯界)為國家級高速公路東呂高速(墾利—汾陽,編號G2516)的一段,是連接山東、河北、山西的重要通道,全程104.64公里,主線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2005年底建成通車。邢臨公路(邢台—臨清)西由威縣入境,經呂寨、老官寨、河西鎮,於河西鎮匯結後過衛運河至山東省臨清市,境內長19.5公里。邯臨公路(邯鄲—臨清)系省級幹線公路,東起河西鎮,經洪官營、白庄、大劉庄、縣城、高村、氮肥廠、下堡寺鎮、張三寨、西倪庄、務頭出境到丘縣香城堌,境內段長35.85公里。境內還有清臨公路(清河—臨西)、童呂線(臨西—呂寨)、童尖線(臨西—尖冢)、周姚線(周樓—姚樓)、張搖線(西張堤—搖鞍鎮)、張黎線(張庄—黎博寨)、白水線(白庄—東水波)、簡東線(簡店—東棗園)、張賀線(張三寨—中賀伍庄)等縣鄉道路。
截至2012年,臨西縣全縣公路總里程達750公里,公路密度為148.6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邢台市前列,形成了“一條高速、兩條縣道、三條省道、四橫五縱、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車、縣域出口全拓寬”的交通大格局。2014年,臨西縣公路里程821公里,民用汽車擁有量5850輛;公交車線路5條,公交車運營車輛55輛,出租汽車70輛。

鐵路

臨西站
臨西站
京九鐵路經過臨西縣東北部,在東棗園鄉張庄村設有臨西站,現為四等站,隸屬北京鐵路局北京車務段。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
2016年5月調圖前,臨西站有4461次(陽泉-臨西)、4462次(臨西-陽泉)兩趟普快列車停靠。

水運

臨西縣境內衛運河共有渡口5處,自南向北依次為尖冢渡、大營渡、江村渡、劉口渡、汪江渡。
明清時期,臨清縣運河漕運十分發達,臨清成為北方重鎮和交通樞紐。清中葉以後,河決頻繁,水道淤塞,行船受阻,官府不問,衛運河航運不能溝通南北,河運規模迅速縮小。津浦鐵路、津漢鐵路通車后,大運河更是逐年衰落,直至河船停駛。

社會


城市建設

臨西縣城區圖
臨西縣城區圖
臨西縣按照“北進、東擴、南優、西控”的發展思路,重點實施“四區(縣城新區、陽光園區、運河園區、高新技術園區)、四園(北湖公園、玉河公園、陽光公園、明珠廣場)、四網(環城路網、環城水網、供熱管網、天然氣管網)”工程。2010年以來相繼完成11條公路的擴建改造,城區共有主次幹道42條,道路總長61公里,排水管網76.8公里,新城區基本實現雨污分流。供暖管網14公里,供暖普及率達到50%。新建、擴建了臨西會堂、臨西實驗中學、縣醫院門診樓等一批文教衛生設施;建成日處理2萬噸污水處理廠、日處理150噸垃圾處理廠、福郝熱力等公共服務設施;改造提升明珠廣場,完成24公里環城水系建設,北湖公園、玉河公園、陽光公園等一批公園也全部完工,城市文體娛樂設施進一步完善,形成“碧水繞城、花樹成景、亭園相映”的城市景觀。2015年,臨西縣建成區面積由2010年的9平方公里擴大到13.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42.9%。

教育事業

臨西縣中小學校
臨西縣中小學校
截至2015年,臨西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16所,其中幼兒園147所,在園幼兒1.6萬人;小學152所,在校人數3.7萬人;初中7所,在校人數1.1萬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人數0.4萬人,其中還有職教中心、教師進修學校和特教學校各1所。

文化事業

2012年,臨西縣新圖書館開館,實現無障礙免費開放;投資110餘萬元為9個鄉鎮文化站配備了辦公設備,新建40個農家書屋並配送書架及圖書,實現了全縣299個村莊文化及圖書資源全覆蓋。2014年,開展送優秀劇目進農村活動,實現農村文藝演出常態化。截至2015年,臨西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鄉村農家書屋40個,大小娛樂廣場15個。

衛生事業

2012年,臨西縣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28.87萬人,參合率99.7%。全年參合農民112萬人次,得到住院和門診補償7952.85萬元。截至2015年,臨西縣衛生系統共有各級各類醫療單位19家,其中縣級醫院3家、鄉鎮衛生院12家,共開設床位1100餘張。

社會保障

臨西縣城
臨西縣城
2011年,臨西縣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各類保障房813套,超額完成市下達任務;發放農村和殘疾人危房改造補助資金630萬元,初步解決了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推廣“農村低保陽光聽證”制度,2011年累計發放低保資金836萬元,五保供養金280萬元,救助金157.5萬元,撫恤金417萬元,受益群眾達1.4萬人,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投資156萬元建成61家農村互助幸福院。
截至2012年,全縣有城鎮低保對象4390人,發放低保金1001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9萬人,3.7萬老人按月領上了養老金,實現了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

旅遊


呂玉蘭紀念館

呂玉蘭紀念館
呂玉蘭紀念館
呂玉蘭紀念館坐落在全國著名勞模呂玉蘭的故鄉臨西縣下堡寺鎮東留善固村,和玉蘭公園是一個有機結合的建築群體,公園內建有人工湖、假山、六角亭、八角亭、水榭、宣傳欄、功德碑、體育器材等,呂玉蘭紀念館坐落在其中,佔地面積3236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內設5個展廳:呂玉蘭事迹展廳、黨史展廳、國防教育展廳、勞模展廳、電教放映廳。呂玉蘭事迹展廳建築面積500畝,展出面積350平方米,共展出照片214幅,實物58件,以大量詳實的資料再現了呂玉蘭光輝的一生。

四二九烈士陵園

四·二九烈士陵園
四·二九烈士陵園
四·二九烈士陵園位於搖鞍鎮鄉中賀伍庄北,有64個烈士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28日,日軍糾集臨清、館陶等13個縣的日偽軍,於4月29日圍襲搖鞍鎮一帶的抗日力量。八路軍冀南四軍分區政治部,新4旅11團、771團和385旅的一部分官兵,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大部突破重圍。戰鬥中,四軍分區司令員楊宏明、政治部主任孫毅民以身殉國,200餘名戰士壯烈犧牲。當地人民將烈士屍體葬埋於此。1987年於此建成烈士陵園。

萬和宮

萬和宮
萬和宮
萬和宮是一座以“和諧文化”為主題的園林旅遊景區,坐落在孔子講學途經之地邢台市臨西縣萬庄村,是河北省首家國學文化旅遊景區,佔地2萬餘平方米,建築1萬餘平方米。宮內建有八大文化區,有孔子、袁隆平、亞里士多德等古今中外先賢名人雕像數百尊,古今中外精美畫品千餘幅,經史典籍、箴言、篆刻數萬字。

八里圈清真寺

八里圈清真寺
八里圈清真寺
八里圈清真寺是冀東、魯西一帶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位於臨西縣東棗園鄉八里圈村,始建於明代宣德年間,現南北、東西各長57.50米,總面積3305平方米。主建筑西大殿面積360餘平方米。四周建有南北講堂及對廳、沐浴室計21間,后大殿斗拱木結構,大殿兩側的雕刻刻工精湛,已有580餘年的歷史,是研究大運河歷史的寶貴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人物


王彥超(914—986),字德升,大名臨清(今邢台市臨西縣)人。五代時,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官,立有戰功。後周末期至北宋初年曾任鳳翔節度使和永興軍節度使,兼領中書令。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對其及諸節度使“杯酒釋兵權”,王彥超主動解除兵權,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乞骸辭官。
路通,元朝臨清(今邢台市臨西縣)人,幼時志向遠大,兵法嫻熟,武藝超群,尤善騎射。元朝初年,路通征戰南北,在抗擊金人的戰鬥中屢立戰功,為元朝平定中原奠定了基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大元兵馬大元帥。
柳佐(?~?)明代官員。字賡虞。今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人。明萬曆十四年(1586)舉進士,任夏邑知縣,繼為御史。因爭國本與御史李宗延、顧際明、袁可立等數人俱被革職。光宗即位后,復起為太僕卿,后升至工部尚書。卒后贈官太子少保。
謝榛(1495~1575)明代布衣詩人。字茂秦,號四溟山人、脫屣山人,臨清人(今河北邢台臨西)。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為“后七子”之一,倡導為詩摹擬盛唐,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後為李攀龍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諸藩王間,以布衣終其身。其詩以律句絕句見長,功力深厚,句響字穩,著有《四溟集》、《四溟詩話》。
孫維統(?一1677),字衡甫,山東臨清(今河北臨西縣)孫樓村人。二十歲從戎,累著戰績。康熙年間在陝甘一帶圍剿叛軍,戰功赫赫,受康熙皇帝嘉獎。后調任浙江定海總兵,剿海盜時染病而卒。
洪毓琛(1813-1863),回族,字璟甫,山東臨清洪官營(今邢台市臨西縣洪官營)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歷任沙縣知縣、台灣(海防)同知,后出任台灣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升按察使司分巡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卒贈太常寺卿,為政慈惠,有洪菩薩之稱,是台灣歷史上唯一的回族知府。
呂玉蘭(1942—1993),女,邢台市臨西縣東留善堌人,原河北省委書記。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她帶領群眾戰風沙、斗鹽鹼、開荒種樹、打井修渠,為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作出了巨大貢獻,多次被評為山東省和河北省勞動模範,1966年被評為全國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傅彪(1963—2005),原籍河北臨西,1963年出生於北京,著名影視演員。參演電影有《北國紅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甲方乙方》、《沒完沒了》、《天下無賊》等;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大明宮詞》、《永不瞑目》、《啼笑姻緣》等,塑造的“面瓜”、“高寶生”等鮮活人物深受觀眾喜愛。多次獲得優秀演員獎項。2005年因肝癌去世。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30日,列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9月,入選河北省食品產業強縣(市、區)(培育型)名單。
2020年11月27日,入選“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名單”。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河北省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