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洞遺址
八仙洞遺址
八仙洞遺址,位於台灣台東縣的長濱鄉,是一座位於公路旁的巨大岩石山巖,高約380公尺,面海之峭壁上有數十個被海水沖蝕而成的洞穴。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3萬年至5千5百年之間,為台灣舊石器時代之長濱文化的代表。
八仙洞遺址外觀
八仙洞位於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一座面海的集塊岩峭壁上,有自然形成的十數個海蝕洞穴。1968年至1970年之間,任教於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帶領一個考古隊在八仙洞若干的洞穴中,做過五次考古發掘。發掘結果不但找到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而且在洞穴堆積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經命名為“長濱文化”。
八仙洞遺址
八仙洞:群觀音
左鎮人是最早在台灣出現的人類,其化石發現於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活動的時間經測定后,大約是距今約2萬到3萬年前。長濱文化器物的製造者與使用者可能是與“左鎮人”同時期的人類。“長濱文化在台灣東海岸一直持續到距今5000年前後忽然消失,而且與以後普遍發現於台灣全島的各史前文化層之間,找不到可以連繫的關係,也就是說,本島的新石器時代,乃至金屬器時代的文化,並不是從長濱文化逐步演變發展出來的。”
八仙洞遺址發掘
從這些器物來推斷,住在該遺址的人類,是將天然的石頭打破,之後使用碎掉之石片的鋒利邊緣,用來擔任切肉、割魚、刮掉獸皮上的脂肪、砍樹及削木頭等工作。他們也會把動物的骨頭削尖磨利,作成魚叉與釣鉤來捕魚,或者用動物骨頭做的針縫衣服。
在洞穴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之上,經過一段長時間無人居住的空白地層之後,新石器時代晚期則開始擁有農業技術。它們不但使用精緻磨製的石器和紅陶器,同時也選擇了這些洞穴作為他們的居所,而在洞穴里留下一層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
八仙洞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