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斜角肌綜合征

前斜角肌綜合征

前斜角肌綜合征是指因外傷、勞損等後天因素及先天頸肋、高位肋骨等先天因素,刺激前斜角肌,或因前斜角肌痙攣、肥大、變性等,引起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的血管神經束受壓迫或刺激,而產生的一系列神經、血管受壓迫癥狀。本病多因頸部后伸、側屈位時,頭部突然向對側旋轉,或長期從事旋頸位低頭工作,對側前斜角肌受牽拉扭轉而發生損傷,或提拎重物損傷,使斜角肌痙攣、腫脹,刺激或擠壓從其間穿越的血管神經束而產生相應癥狀。發病機制不明確。本病多發於20~30歲的青年女性,以右側較為多見。主要癥狀表現為上肢疼痛、麻木、腫脹、皮膚髮涼、變白、變紫。通常採取保守治療,治療無效者手術治療。該病用保守治療的方法效果滿意,有時可得到永久的治癒。按摩有一定療效。

就診科室


● 骨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

病因


● 本病多因頸部后伸、側屈位時,頭部突然向對側旋轉,或長期從事旋頸位低頭工作,對側前斜角肌受牽拉扭轉而發生損傷,或提拎重物損傷,使斜角肌痙攣、腫脹,刺激或擠壓從其間穿越的血管神經束而產生相應癥狀。神經根受壓又可加劇前斜角肌痙攣,形成惡性循環。
● 先天性畸形,如肩部下垂、高位胸骨、第7頸椎橫突肥大、高位第1肋骨、臂叢位置偏後等,使第1肋骨長期刺激臂叢神經,致使受臂叢支配的前斜角肌發生痙攣,進而使臂叢神經受壓進一步加重。
● 若前斜角肌痙攣、肥厚、變性,則易造成鎖骨上部臂叢及鎖骨下動脈受壓。如頸肋或第7頸椎橫突肥大,或前、中斜角肌肌腹變異併發時,當前斜角肌輕微痙攣,即可壓迫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而導致神經血管癥狀。

癥狀


● 一般發病緩慢,多以疼痛起病,程度輕重不一。
● 患側鎖骨上窩稍顯飽滿,前斜角肌局部腫脹,常呈手托患肢或上舉患肢而不敢下垂。
● 患肢有放射性疼痛、麻木或觸電感,以前臂及上肢尺側及手指尤為明顯。少數患者偶有交感神經癥狀,如瞳孔擴大、面部出汗、患肢皮溫下降等,重者甚至可出現霍納綜合征。
● 早期因血管痙攣使動脈供血不足而造成患肢皮膚溫度降低,皮膚顏色蒼白;後期可因靜脈迴流受阻,而出現手指腫、脹、涼、白現象,嚴重時則有色紫。
● 臂叢神經長期受壓,可出現患肢小魚際肌肉萎縮,肌力減退,難以持重,有笨拙感。

檢查


● 診斷前斜角肌綜合征主要行影像學檢查。
● X線檢查
● ● 可以利用X線片排除頸胸椎的畸形——如頸肋或第一肋骨的異常。
● 血管造影
● ● 對本病的診斷有價值,用此方法還可以將鎖骨下動脈的壓迫進行定位。
● CT檢查
● ● CT可見與周圍組織粘連使得前斜角肌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

診斷


● 醫生根據癥狀、體征及和相關檢查即可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主要癥狀是上肢痛、麻、腫、脹、涼、白、紫。
● 查體:患側前斜角肌肌腹增粗而痙攣,局部壓痛明顯,頸部活動受限,尤其向健側旋轉障礙明顯。放射性痛麻癥狀。
● 影像學檢查除外其他疾病。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上肢痛、麻、脹痛等臨床表現,容易與前斜角肌綜合征相混淆。這些疾病包括神經根型頸椎病、胸小肌綜合征,頸椎綜合征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保守治療
● ● 本病用保守治療的方法效果滿意,用局部麻醉劑直接注射到前斜角肌內癥狀立即緩解。按摩有一定療效。
● 手術治療
● ● 如果保守治療無效,且癥狀又不能忍受時,則應採取手術治療。

危害


● 可導致臂叢神經及血管受到壓迫,引起疼痛,影響手部運動、感覺等。

預后


● 保守治療效果一般較好,有時可獲永久治癒。

預防


● 適當休息,避免勞累。
● 局部注意保暖,防止風寒侵襲加重病情。
● 適當進行功能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
● 適當按摩有一定療效。
● 定期複查,如有不適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