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亭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何毅亭,男,漢族,1952年生,陝西漢中人,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8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歷史學碩士,研究員。
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8年12月至1971年3月,為插隊知青。
1971年3月至1979年9月,為工廠工人。
1979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和研究生學習。
1986年7月至1989年9月,在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工作,先後任主任科員,副處長。
1989年9月至2013年9月,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先後任黨建組副處長、處長,黨建組副組長(副局級)、組長(正局級);2000年6月任室副主任,2009年4月任主持常務工作的室副主任(正部長級)。
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任中央黨校主持常務工作的副校長(正部長級)。
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任新組建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正部長級)。
2018年03月,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何毅亭(前右三)
何毅亭在一篇理論長文里,論述了江澤民同志的執政黨建設思想。何毅亭認為,江澤民執政黨建設思想,蘊涵一個鮮明主題: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始終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堅持一個指導方針:緊緊圍繞黨的基本路線和中心任務建設黨,尤其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突出一個本質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本,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提出一個總體布局: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既立足於做好經常性工作,又抓緊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貫穿一條思想主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永不自滿、永不保守、永不懈怠。這篇理論長文,曾產生廣泛的影響。
在《實踐上的新創造和理論上的新發展》一文中,何毅亭闡述,十六大以來,黨的建設的實踐創新,體現在以下方面:創造性地抓理論武裝工作,在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性地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在建立健全讓黨員經常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性地抓幹部培訓工作,在推進學習型政黨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性地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在發展黨內民主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性地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性地抓人才工作,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性地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在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性地抓黨員隊伍建設,在探索黨員管理工作新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性地抓黨風廉政建設,在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腐敗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性地抓黨內製度體系建設,在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健全黨內監督方面取得新進展。
黨的十七大召開后不久,何毅亭發表《論十七大的重大意義》一文,強調:十七大科學地回答了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我們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等重大問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偉大旗幟更高地舉了起來,這對於保持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去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並指出,十七大全面深刻、富有新意地論述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首次明確提出和科學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意義深遠的科學概念,以新的思想內容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
2006年12月,何毅亭發表《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一文,強調:《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科學論斷,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