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醫藥學的結果 展開

中醫藥學

王文健主編書籍

《中醫藥學》是2003年2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文健。

書籍信息


作者:王文健 主編
定價:45.00元頁數:416頁
ISBN:ISBN7-309-03510-0/R.759字數:626千字
開本:16 開裝幀:平裝
出版日期:2003年2月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根據醫學院校《中醫藥學》的授課時數和醫學院校學生的特點而撰寫的。教材的編寫目的:①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對中醫藥知識有概括的了解Z②傳授一些在臨床上能學以致用的內容;③為部分有志於中西醫結合探索的學生打下初步的中醫理論基礎。
根據上述原則,本教材對屬於基礎理論部分的內容,如陰陽五行、四診八綱、病因病機、臟腑經絡、辨證論治等做了全面系統的介紹,而對臨床各科的治療則選擇一些代表病種作介紹。在介紹基礎理論時,針對醫學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中西醫學理論體系的特點進行了一些對照分析,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中醫學內容的理解Z 在介紹臨床疾病的治療時,增加了“中西醫結合思考”的內容,根據目前已掌握的進展情況,分析在某一具體疾病治療中中西醫各自的優勢所在,讓學生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在方葯篇中,增加了常用中成藥的內容,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在臨床上合理應用中成藥。本教材的另一特點是增加了“中西醫結合篇”,概括而又較系統地對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進展作了介紹,這對培養學生對中西 醫結合工作的關注和提高他們對中西醫結合研究的興趣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圖書目錄


中醫理論基礎篇
緒論
一、中醫藥學有悠久的歷史
二、中醫藥學有豐富的內容
三、中醫藥學的基本特點
四、要進一步發展中醫藥學
五、學習中醫藥學的意義和方法
第一章 陰陽五行
第一節 陰陽
一、陰陽的對立性
二、陰陽的統一性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藥學中的應用
第二節 五行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三、正確對待五行學說
四、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的關係
第二章 臟腑
第一節 心與小腸
一、心
二、小腸 三、心與小腸
第二節 肺與大腸
一、肺
二、大腸
三、肺與大腸
第三節 脾與胃
一、脾
二、胃
三、脾與胃
第四節 肝與膽
一、肝
二、膽
三、肝與膽
第五節 腎與膀胱
一、腎
二、膀胱
三、腎與膀胱
(附)三焦
第六節 氣、血、津液、精、神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四、精
五、神
第三章 病因
第一節 六淫
一、風邪
二、暑邪
三、燥邪
四、火(熱)邪
五、濕邪
六、寒邪
第二節 疫癘
一、致病特點
二、傳染方式
第三節 情志傷
一、致病特點
二、常見病證
三、治療原則
第四節 飲食失宜
一、饑飽無度
二、飲食不潔
三、飲食偏嗜
第五節 勞逸失當
一、勞累過度
二、安逸過度
第六節 痰飲
一、痰飲的形成
二、痰飲的致病特點
三、常見病證
四、治療原則
第七節 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二、瘀血的致病特點
三、常見病證
四、治療原則
第四章 診法
第一節 望診
一、望神色
二、望形態
三、望頭面部
四、望皮膚
五、望舌
六、望排出物
第二節 聞診
一、聞聲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診
一、問寒熱
二、問汗
三、問痛
四、問飲食口味
五、問睡眠
六、問二便
七、問經帶
第四節 切診
一、脈診
二、接診
第五章 辨證
第一節 八綱辨證
一、表裡
二、寒熱
三、虛實
四、陰陽
第二節 氣、血、津液辨證
一、氣的辨證
二、血的辨證
三、津液的辨證
第三節 臟腑辨證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三、脾與胃病辨證
四、肝與膽病辨證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六、臟腑兼病
第四節 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
一、六經辨證
二、衛氣營血辨證
三、三焦辨證
第六章 治則與治法
第一節 治則
一、預防為主
二、治病求本
三、正治反治
四、標本緩急
五、扶正祛邪
六、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七、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節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溫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補法
中藥與方劑篇
第七章 中藥與方劑
第一節 中藥的基本知識
一、中藥的產地、採集、貯存
二、中藥的炮製
三、中藥的性能
四、中藥的用法
第二節 方劑概論
一、方劑組成與其變化
二、煎藥法與服藥法
第三節 解表方葯
一、辛溫解表方葯
二、辛涼解表方葯
第四節 補益方葯
一、補氣方葯
二、補血方葯
三、補陰方葯
四、補陽方葯
第五節 清熱方葯
一、清熱解毒方葯
二清熱瀉火方葯
三、清熱燥濕方葯
四、清熱涼血方葯
五、清虛熱方葯
第六節 祛痰止咳平喘方葯
一、清化熱痰方葯
二、溫化寒痰方葯
三、止咳平喘方葯
第七節 祛濕方葯
一、芳香化濕方葯
二、利水滲濕方葯
第八節 祛風濕方葯
第九節 溫里方葯
第十節 理氣方葯
第十一節 活血祛瘀方葯
第十二節 止血方葯
第十三節 平肝熄風方葯
第十四節 消導方葯
第十五節 瀉下方葯
第十六節 安神方葯
一、重鎮安神方葯
二、養血安神方葯
第八章 常用中成藥
第一節 內科疾病
一、吸系統疾病用藥
二、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用藥
三、消化系統疾病用藥
四、泌尿系統疾病用藥
五、內分泌、代謝疾病用藥
第二節 外科疾病用藥
第三節 婦科疾病用藥
第四節 腫瘤科疾病用藥
第五節 傷骨科疾病用藥
第六節 五官科疾病用藥
第七節 虛證用藥
中醫臨床篇
第九章 內科
第一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節 慢性支氣管炎
第三節 支氣管哮喘
一、發作期
二、間歇期
第四節 高血壓病
第五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第六節 病毒性肝炎
一、急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第七節 肝硬化
第八節 慢性胃炎
第九節 泌尿道感染
第十節 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一、急性腎小球腎炎
二、慢性腎小球腎炎
第十一節 慢性腎功能衰竭
第十二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
第十三節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第十四節 高脂血症
第十五節 糖尿病
第十六節 紅斑狼瘡
第十七節 類風濕關節炎
第十八節 缺血性中風
第十九節 帕金森病
第十章 外科病
第一節 概述
一、病因
二、辨證
三、治法
第二節 疔瘡
第三節 脫疽
第四節 乳癰
第五節 痔
第十一章 婦科病
第一節 概述
一、婦女的生理特點
二、婦女的病理特點
三、婦科病的診斷要點及辨證特點
四、婦科病的治療原則
第二節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
第三節 盆腔炎
一、急性盆腔炎
二、慢性盆腔炎
第四節 子宮內膜異位
第五節 先兆流產
第六節 圍絕經期綜合征
第十二章 兒科病
第一節 概述
一、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
二、小兒四診要點
三、治療概要
第二節 肺炎
第三節 嬰幼兒腹瀉
第四節 急性腎炎
第五節 厭食症
第六節 腮腺炎
第七節 多汗證
第十三章 腫瘤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肝癌
第三節 胃癌
第四節 肺癌
針 灸 篇
第十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總論
一、經絡的含義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三、經絡的命名和臟腑屬絡關係
四、經絡的分佈
五、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銜接和流注
六、經絡的作用
第二節 經絡各論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十三、督脈
十四、任脈
第十五章 刺灸法
第一節 刺法
一、毫針
二、針刺練習
三、針刺操作
四、針刺異常情況及處理
第二節 灸法
一、艾炷灸
二、艾條熏灸
三、溫針灸
四、溫灸器灸
五、灸法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 其他療法
一、耳針療法
二、頭針療法
三、電針療法
四、水針療法
五、拔罐療法
六、皮膚針療法
七、穴位敷貼療法
第十六章 腧穴
第一節 總論
一、腧穴的含義
二、腧穴的發展與分類
三、腧穴的命名
四、腧穴的主治作用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六、特定穴
第二節 常用腧穴
一、頭面部
二、胸腹部
三、腰背部
四、上肢部
五、下肢部
六、經外奇穴
第十七章 治療總論
第一節 針灸的治療作用
一、調和陰陽
二、扶正祛邪
三、疏通經絡
第二節 針灸辨證論治的原則
一、補虛與瀉實
二、清熱與溫寒
三、治標與治本
四、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五、局部與整體
第三節 針灸的取穴方法
一、選穴法
二、配穴法
第四節 針灸治療作用研究
一、調節作用
二、鎮痛作用
三、免疫作用
四、修復組織作用
第十八章 治療各論
第一節 中風
第二節 面癱
第三節 頭痛
第四節 呃逆
第五節 不寐
第六節 哮喘
第七節 落枕
第八節 漏肩風
第九節 肘勞
第十節 腰痛
第十一節 坐骨神經痛
第十二節 痛經
第十三節 胎位不正
第十四節 蛇丹
第十五節 泄瀉
第十六節 便秘
第十七節 胃腕病
第十八節 癃閉
第十九節 小兒遺尿
第二十節 痹證
第二十一節 痿證
第二十二節 針眼
第二十三節 眩暈
第二十四節 耳鳴
第二十五節 風疹
第二十六節 陽痿
第二十七節 近視
(附 1)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廣的針灸主治有效病證
(附 2)十四經穴簡表
推 拿 篇
第十九章 推拿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作用原理
一、中醫學認識
二、現代醫學認識
第三節 推拿手法基本技能
一、推法
二、一指禪推法
三、拿法
四、按法
五、摩法
六、滾法
七、振法
八、擊法
九、扳法
十、拔法
十一 搖法
第四節、常見病證治療方法
一、內科推拿
二、傷科推拿
中西醫結合研究篇
第二十章 中西醫結合研究途徑的探討
第一節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是初步途徑
一、證與病的概念
二、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
三、辨證分型的優缺點
四、中西醫病理觀點上的結合
五、舍證從病、舍病從證
第二節 中西醫理論指導下的結合
第三節 宏觀辨證和微觀辨證
第二十一章 腎的研究
第一節 從腎虛時機體的代謝和功能改變來推論腎的作用
一、從異病同證尋找形成證的機制
二、深人探討腎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關係
第二節 腎陽虛證研究成果在臨床的初步應用
第三節 腎本質研究的理論在拮抗外源性激素不良反應方面的應用
第四節 腎陽虛證的下丘腦- 垂體- 甲狀腺軸、性腺軸的研究
第五節 腎虛與衰老的微觀比較研究
第六節 腎與骨
第二十二章 中醫診法研究
第一節 舌診研究
一、舌苔形成原理的研究
二、病理舌象的形成原理
第二節 脈診研究.
一、脈象儀的研製
二、脈象圖分析
三、脈象原理的研究
第二十三章 活血化瘀研究進展
第一節 血瘀本質的研究
一、血瘀與血液流變學改變
二、血瘀與微循環障礙
三、血瘀與血流動力學異常
四、血瘀與免疫功能紊亂
五、血瘀與結締組織代謝
六、血瘀與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增高
第二節 臨床研究
一、腦血管意外的活血化瘀治療
二、慢性肝病的活血化瘀治療
三、血液系統疾病的活血化瘀治療
四、糖尿病的活血化瘀治療
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活血化瘀治療
六、脈管炎的活血化瘀治療
(附)血瘀證診斷標準
第二十四章 呼吸系統常見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一節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一、概述
二、常見證型實質的現代研究
三、發作期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四、緩解期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第二節 支氣管哮喘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一、哮喘發作期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二、哮喘緩解期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三、激素依賴型哮喘的撤激素治療
四、治療哮喘中藥的藥理研究
第三節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的中西醫結合診治研究
一、概述
二、肺癌常見證型實質的現代研究
三、肺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四、中醫藥在肺癌生物免疫治療中的作用與地位
五、中醫藥抗肺癌的主要作用途徑
第二十五章 冠心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一節 冠心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第二節 冠心病中醫辨證分型及證型本質的研究
一、辨證分型與心功能
二、辨證分型與血液流變學、血小板功能
三、辨讓分型與脂質代謝
四、辨證分型與血管活性物質
第三節 中醫藥治療冠心病機制研究進展
一、正性肌力作用
二、調整心肌細胞代謝、降低氧耗量
三、加強體內自由基的清除
四、保護血管內皮細胞
五、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殖
第二十六章 腎小球疾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一節 腎小球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中醫治療腎小球疾病辨證論治的思路和方法
二、lgA腎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三、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
第二節 腎小球疾病辨證分型與客觀指標的研究
一、中醫辨證分型與病理的關係
二、中醫辨證分型與免疫學的關係
三、中醫辨證分型與血液流變學的關係
四、中醫辨證分型與內分泌功能的關係
第三節 中藥治療腎小球疾病療效機制的研究
一、對免疫機制的調節作用
二、對氧自由基的影響
三、對凝血機制的影響
四、對腎實質病理改變的影響
五、對腎小球疾病生化的影響
第二十七章 代謝性疾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一節 糖尿病
一、糖尿病辨證論治規律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二、中醫藥改善胰島細胞功能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研究
三、對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二節 高脂血症
一、中西醫結合防治高脂血症的思路
二、中藥調脂作用的現代研究
三、辨病與辨證結合治療高脂血症
四、對圍絕經期女性高脂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
第三節 骨質疏鬆症
一、骨質疏鬆症發病機制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二、補腎治療在骨質疏鬆症中的應用
三、中醫藥防治骨質疏鬆症的機制研究
第二十八章 急腹症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一節 急性胰腺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第二節 治療急性胰腺炎的中藥機制研究
第三節 急性膽道感染與膽石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應急治療
二、利膽排石治療
三、溶石治療
第四節 治療膽道系統疾病中藥機制研究
第二十九章 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研究
第一節 中西醫結合缺血性中風研究
一、中西醫結合缺血性中風研究思路
二、醒腦開竅法治療超急性期缺血性中風
三、祛風通絡法與益氣活血法治療急性期缺血性中風
四、養肝熄風法治療恢復期缺血性中風
第二節 中西醫結合帕金森病研究
一、中西醫結合帕金森病研究思路
二、滋腎養肝法抗神經變性研究
三、平肝熄風法治療帕金森病異動症研究
第三十章 婦產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一節 腎主生殖的研究
一、用中西醫結合的觀點研究“腎主生殖”理論
二、腎主生殖與生殖內分泌調節作用的研究
第二節 婦科血瘀證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一、活血化瘀法治療異位妊娠
二、益氣養陰活血法治療月經過多
三、子宮內膜異位症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三節 針灸在婦產科領域的應用研究
一、針刺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
二、針刺治療痛經
三、針刺引產、催產和減少分娩痛苦
四、針刺轉胎位
第三十一章 原發性肝癌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一節 肝癌的辨證論治思路和方法
第二節 肝癌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及現代研究
一、中藥治療
二、中醫藥與手術療法結合
三、中醫藥與放療結合
四、中醫藥與化療結合
五、中醫藥與生物療法結合
第三節 健脾理氣中藥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機制探討
一、阻斷癌前病變
二、免疫調節
三、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誘導肝癌細胞凋亡
四、對癌基因表達的調控
附錄 方劑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