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殺不可辱

士可殺不可辱

士可殺不可辱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語出《禮記·儒行》:“儒者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儒者的剛毅是吃軟不吃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以,你胡攪蠻纏、要挾威迫卻行不通,寧可去死,也不願受侮。

指士子寧可死,也不願受侮辱。

在句子中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處事。

釋義


指士子寧可死,也不願受污辱。

出處


語出《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典故


意謂對讀書人可以親近他卻不可以脅迫他,可以殺他的頭卻不可以凌辱他。后常以“士可殺不可辱”形容士大夫寧死不屈的氣節。《明史.王鏊傳》:“鏊謂瑾曰:‘士可殺,不可辱。今辱且殺之,吾尚何顏居此’。”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寧死不屈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處事

例句

鏊謂謹曰:‘~。今辱且殺之,吾尚何顏居此。’ ◎《明史·王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