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貿易

專業術語

奴隸貿易是專業術語,拼音為nú lì mào yì,指16世紀至19世紀末歐洲及美國殖民者從非洲大量掠奪黑人,販運至美洲作為奴隸高價出售的罪惡活動。

構成


最先從事奴隸貿易的是阿拉伯人,其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都先後捲入這種慘無人道的奴隸貿易活動中。
在奴隸貿易的初期,殖民者曾組織所謂的“捕獵隊”親自掠奴,偷襲黑人村莊,燒毀房屋,把黑人捆綁著押往停泊在岸邊的販奴船,往往一夜之間把和平寧靜的黑人村莊踏為荒無人煙的廢墟。殖民者的野蠻暴行,遭到了非洲人民的反擊。
後來殖民者改變了方式,採取以槍枝、火藥誘騙某些沿海地帶的部落酋長,唆使他們向內地襲擊,挑動部落之間的戰爭,以便在交戰中俘虜對方部落的人,出賣給歐洲的奴隸販子。由於歐洲殖民者的挑動,這種部落間的“獵奴戰爭”,在400年的奴隸貿易過程中,始終沒有停止過,造成非洲黑人的大量死亡。

制度


殖民者在長期販賣黑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一本萬利的“奴隸貿易制度”。
他們販運奴隸一般都採取“三角航程”;販奴船滿載著“交換”奴隸用的槍枝彈藥和廉價消費品,從歐洲港口出發,航行到西非海岸,稱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貨品交換大批奴隸,然後橫渡大西洋,駛往美洲,稱為中程;在美洲用奴隸換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銀,運回歐洲,稱為歸程。一次三角航程需要6個月,奴隸販子可以做三筆買賣,獲得100%到1000%的利潤。

軼事


在西非各港口,殖民者用木枷和鎖鏈鎖住搶來的奴隸,奴隸都被剝去了衣服,供奴隸販子象挑選牲口一樣挑選,被選中的奴隸就被火紅的烙鐵在身體上烙上標誌,然後裝上販奴船。
販奴船的艙板之間的高度不到半米,奴隸們只能席“地”而坐。奴隸販子為了多賺錢,總是超額一倍,甚至更多倍載運奴隸,把奴隸塞進船艙,使他們象“湯匙”一樣捲曲著身體,人挨人地擠在一塊。由於船艙擁擠、潮濕,空氣污濁,經常出現傳染病。患傳染病的奴隸往往被投入海里,活活淹死。1874年“戎號”販奴船一次就把132個患病的奴隸拋入大海。如果航行途中遇到風暴等惡劣天氣,延誤航期,致使船上淡水、食物不夠時,奴隸販子也會把部分奴隸拋入大海。
運到美洲的黑奴,在種植園主或礦山主的非人待遇下,有1/3的黑人在移居的頭三年死去,大多數人活不到15年。每運到美洲1個奴隸,要有5個奴隸死在追捕和販運途中。在長達400年奴隸貿易中,估計從非洲運到美洲的奴隸大約為1200萬—3000萬。整個非洲大陸因奴隸貿易損失的人口至少有1億多,相當於1800年非洲的人口總數。
奴隸貿易使非洲大部分地方呈現一片荒涼景色,而歐洲奴隸販子卻從中賺了大量錢財,這客觀上加快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繁榮,大批的黑人奴隸為美洲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