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根

苜蓿根

苜蓿根,中藥名。為豆科苜蓿屬植物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L.或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的根。紫苜蓿,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及西北地區;南苜蓿,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功效。主治熱病煩滿,黃疸,尿路結石。

入葯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入肝、腎經。

功效


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主治


熱病煩滿,黃疸,尿路結石。

相關配伍


1、治黃疸,尿路結石,南苜蓿根15-30g。水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2、治尿路結石,鮮苜蓿根搗汁溫服,每次半茶杯,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3、治夜盲症,鮮苜蓿根30g。切碎,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

炮製


採集加工:夏季採挖,洗凈,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1、南苜蓿,別名黃花草子、磨盤草子《中藥大辭典》,苜齊頭、草頭、金花菜(江蘇)。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匍匐或稍直立,高約30cm,基部多分枝。三出複葉;小葉柄長約5mm,有柔毛;托葉卵形,長約7mm,寬約3mm,邊緣有細裂鋸齒。葉片闊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l.5mm,寬0.7-lcm,先端鈍圓或微凹。有細鋸齒,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疏柔毛,兩側小葉略小。總狀花序腋生,有花2-6朵;花萼鍾狀,深裂,萼齒披針形,有疏柔毛;蝶形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翼瓣橢圓形,龍骨瓣直立;雄蕊10,二體。莢果螺旋形,直徑約0.6cm,邊緣具有鉤的刺。種子3-7顆,腎形,黃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2、紫苜蓿,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粗而長。莖直立或有時斜升,多分枝,無毛或疏生柔毛。三出複葉;托葉狹披針形或錐形,長5-lOmm,全緣或稍有齒,下部與葉柄合生;小葉長圓狀倒卵形、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7-30mm,寬3.5-13mm,先端鈍或圓,具小刺尖,基部楔形,葉緣上部有鋸齒,中下部全緣,上面無毛或近無毛,下面疏生柔毛。短總狀花序腋生,具5-20多朵花,花通常較密集;苞片小,條狀錐形;花萼筒狀鐘形,有毛。萼齒錐形或狹披針形;花紫色或藍紫色。莢果螺旋形,通常捲曲1-2.5圈,密被毛,無刺。種子小,腎形,1-10顆。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1、南苜蓿,栽培或生於排水良好的土壤。分佈與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2、紫苜蓿,生於曠野和田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及西北地區。

鑒別


藥材性狀:根圓柱細長,直徑0.5-2cm,分枝較多。根頭部較粗大,有時具地上莖殘基。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皮孔少且不明顯。質堅而脆,斷面刺狀。氣微弱,略具刺激性,味微苦。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
2、《綱目》:“治砂石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