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國家公益性地質科研機構。由地質學家李四光創立,曾稱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室、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從事基礎地質、地應力與地殼穩定性、礦產與能源地質、第四紀地質與環境、地質災害、新構造與活動構造、極地地質等領域的調查與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有國土資源部科研平台5個,地質調查局科研平台2個,地質科學院科研平台2個,研究所下轄實驗室9個;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在站博士后17人,在讀博士研究生34人、碩士研究生42人。

歷史沿革


專利證書
專利證書
1956年,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室成立,后改稱地質礦產部地質力 學研究所。
1965年,地質力學研究所昌平十三陵古地磁試驗站始建。
1984年,原研究所下屬油氣研究組更名為能源地質研究室。
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為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直屬事業單位。
2007年,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實驗室通過國土資源部驗收。
2012年,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研究室與極地地質研究室成立。同年,地質力學所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獲准建設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職工197人,其中專業技能崗位158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46人,副研究員51人,具有博士學位94人。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馬寅生
國土資源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1名):譚成軒
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地質人才(3名):陳正樂、譚成軒、劉曉春
國土資源部創新團隊(1個):新構造與地殼穩定性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譚成軒)

科研部門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國土資源部科研平台5個,地質調查局科研平台2個,地質科學院科研平台2個,研究所下轄實驗室9個。
國土資源部科研平台(5個):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十三陵地球物理與岩石物性測試試驗基地、國土資源部地應力測量野外觀測科研基地、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檢測預警野外觀測基地
中國地質調查局科研平台(2個):中國地質調查局新構造與地殼穩定性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應力測量與檢測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研平台(2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應力測量與檢測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設備儀器

• 設備資源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下屬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配備美製2G-755立式超導磁力儀、TD-48大型熱退磁爐、JR-6A型數字旋轉磁力儀和KLY-4S/CS-3型磁化率各向異性測試儀等高精度古地磁儀器設備。
• 館藏資源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圖書館現有中、外文圖書、期刊、工具書等10萬餘冊,現行期刊250餘種,館藏文獻以地質力學等專業為主,實現了大部分館藏圖書網上目錄查詢。資料室地質資料涵蓋了建所以來形成的各類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

學術交流

所內交流學習
所內交流學習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與國際地學界開展廣 泛的交流和合作,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外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有6名專家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專委會(IAEG-C24)秘書處、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第四紀地質與冰川專業委員會和古地磁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監理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本所。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 成果綜述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在國家重大工程區域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極地地質、資源及油氣地質調查評價、基礎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獲得國家級獎項3項,省部級獎項24項,出版專著50部;發表SCI/EI各類論文1241篇。涉及的重大工程主要包括:青藏鐵路工程、滇藏鐵路工程、泛亞鐵路、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三峽引水工程等。完成了我國南極大陸第一張中比例尺地質圖,進一步科學地確定普里茲構造帶的性質、結構與組成、延伸,研究變質作用、岩漿作用及構造變形時代。運用地質力學的原理和方法開展礦田構造研究,發現了一批礦床;油氣和頁岩氣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和成果。
• 科研項目
建所六十周年圖片展
建所六十周年圖片展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基礎地質研究室的研究人員 主要參與“國土資源大調查”與“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的調查與研究,負責承擔多項相關項目;同時負責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目前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特殊地區地質填圖工程”一項,“特殊地質地貌去填圖試點項目”。在國內外著名雜誌發表相關領域研究論文多篇。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礦田構造研究室先後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計委科技找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原地質礦產部定向基金、地質大調查項目等80餘項。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能源地質研究室承擔並完成國家重大專項、“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及油氣公司科研項目30餘項,總經費達億元以上。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文章10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EI收錄30餘篇,出版專著10餘部。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地質災害研究室先後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科技部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鐵道部、交通部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的科研項目數十項,在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地殼穩定性及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及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研究室科研人員共主持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課題、科技部國際合作和地質調查等各類項目75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獨立和合作出版專著16部。
• 科研獲獎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礦田構造研究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部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三、四等獎18項。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地質災害研究室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二參加單位)、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研究室曾10次榮獲省部級等獎項及稱號。

學術期刊

• 《地質力學學報》
地質力學學報
地質力學學報
《地質力學學報》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 學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SCD(核心庫)來源期刊、CAJCED統計源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資料庫》、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平台、地球與環境科學信息網(EES)、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擁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同時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
• 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
• 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
• 二級學科碩士點(6個)
固體地球物理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
•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教學建設

• 教學概況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29人。有在站博士后17人,在讀博士研究生34人、碩士研究生42人。
• 研究生獎勵
所內李四光紀念館
所內李四光紀念館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內一年級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不 分等級,凡符合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申請基本條件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均可享受;二、三年級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主要根據研究生上一學年的學習成績、科研成果與綜合表現進行評定。同時設有四種獎助,分別為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程裕祺優秀研究生獎,程裕祺優秀畢業論文獎。
2012年,研究所李建華副研究員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賀承廣獲“程裕淇研究生獎”,馮振、許偉獲“程裕淇優秀學位論文獎”。
2013年,研究生辛鵬獲“程裕淇優秀研究生獎”,研究生李建華、孟文獲“程裕淇優秀學位論文獎”。
2015年,研究生吳玉獲得“程裕淇優秀研究生獎”、研究生唐玲獲得“程裕淇優秀學位論文獎”。

文化傳統


• 李四光學術思想
愛國、求實、創新、奉獻的精神;新時期“責任、創新、合作、奉獻、清廉”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懷、堅持真理的科學品格、強烈執著的創新意識、誨人不倦的師表風範、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黨委副書記邢樹文
黨委書記、副所長余浩科
副所長馬寅生、張延慶
紀委書記姜義
名譽所長龍長興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