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勞動力

農業勞動力

農業勞動力一般是指能參加農業勞動的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農業勞動力的數量,是指社會中符合勞動年齡並有勞動能力的人的數量,和不到勞動年齡或已超過勞動年齡但實際參加勞動的人的數量。農業勞動力的質量是指農業勞動力的體力強弱、技術熟練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的高低。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因受自然、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特殊性


農業勞動力主要是投入農業生產,由於農業生產有不同於其他生產部門的特殊性,因而產生了農業勞動力的使用——農業勞動的特殊性,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季節性
(1)農業勞動在時間上具有強烈的季節性。由於農業生產的根本特點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人們的勞動必須遵循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在生物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人類勞動的需要量不同,人們要按照生產對象本身自然生長規律的要求,在不同的階段及時投入勞動,否則就會耽誤農時,影響生產。這就造成了不同季節農業勞動的項目、勞動量、勞動緊張程度的巨大差異,產生了農業勞動季節性的特點。
分散性和地域性
(2)農業勞動在空間上具有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農業生產深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不同地域由於自然條件不同,往往只能經營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生產項目。由於適宜條件的地域差異以及空間上的位置固定性,使得農業勞動不得不在廣大空間上分散進行,呈現出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多樣性大部分性
(3)農業勞動內容的多樣性大部分性。農業勞動不像工業生產那樣分工細緻,不可能由一個勞動者常年固定在同一農活上進行同一種勞動。農業發展應走專業化生產與多種經營相結合的道路。農業生產包括眾多的生產部門和項目,即使同一項生產項目,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也需要採取不同的技術措施和作業方式,使農業勞動具有多樣性。在社會中有較多數的人口都從事農業勞動。
最後決定性及不穩定性
(4)農業勞動成果的最後決定性及不穩定性。農業生產的周期比較長,每個生產周期由許多間斷的勞動過程組成。各個勞動過程一般不直接形成最終產品,而要等整個生產周期結束以後,農業勞動的最終成果才能體現出來。但各個農業勞動過程卻互相關聯,上一個勞動過程的質量對下一個勞動過程的質量或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以致影響最終的生產成果,甚至給下一個生產周期帶來影響。加上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強,從而使農業勞動的最終成果或效益具有不穩定性。
農業勞動的特點將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而發生變化。充份合理地使用農業勞動力資源,必須適應農業勞動力的特點,以利於確定正確的途徑,採取相應的措施,不斷提高農業勞動力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發展農業生產。

對農業的作用


作用

勞動是一切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在任何社會的一切社會財富,都是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結果,是人類勞動與自然界相結合的產物。沒有農業勞動,就沒有農業的存在與發展,也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或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因而農業勞動是農業及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農業勞動在農業中的重要作用,還表現在農業勞動具有能動性,即它是在農業生產力各要素中,惟一具有活力和發展最快的。從人類產生以來,自然界的變化可以說是很小的,而農業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自然、經濟規律認識的加深,有了極大提高,而且正是農業勞動力的不斷提高,才使農業和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自然界為社會提供的物質財富得到急劇增加。

意義

重視勞動力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中國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農業勞動力規模巨大,十分豐富,而勞動力既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又是消費者,如果能充份合理地利用好這豐富的農業勞動力,就能促進農業的更快發展,如果不能充份合理地利用,就會成為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負擔。因此,必須認真研究解決好中國農業勞動力的充份合理利用問題。

供給


農業勞動力供給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勞動力進行農業勞動供給的數量和質量。
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基本特點
農業勞動力的供給資源主要來自農村人口資源。人口資源的狀況主要是由社會、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等綜合狀況決定的。農村社會的綜合狀況與城市社會相比,存在著極為鮮明的差異,促使農業勞動力的供給有其自身明顯的特點。
(1)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增長具有強勁的經濟推動力。農戶不僅是一個生活消費單位,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產運行單位。農戶自身就是一個農產品再生產和農業勞動力再生產相統一的獨立運行的社會經濟單位。在科技水平相對穩定或提高相對緩慢的時期,農戶為了維持生產的順利進行和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客觀上需要一個較大的家庭人口規模。因為,在以畜力、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下,一個簡單的農業勞動力所創造的農戶經濟收益,比起一個經過教育培訓的複雜農業勞動力所創造的農戶收益可能還要高。這樣農業擴大再生產主要是要靠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手段來實現,而且,這種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手段就是依靠多投入簡單農業勞動力的數量。所以,農戶願意以多生兒女的方式增加簡單農業勞動力的投入,來擴大農戶的生產規模,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因此,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增長,對於經濟發展具有強勁的推動力。
(2)農業勞動力的供給具有較強的彈性。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主要是來自農村人口資源,所以,農村人口資源的狀況直接決定著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狀況。在農村人口資源中,勞動力與非勞動力之間的界限並不明顯,農業勞動力與非農業勞動力之間的界限也不嚴格。第一,在農村人口資源中,60歲以上的老人和16歲以下的兒童,從法律角度和經濟理論來講,都不能划入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但是,這兩部分人口無論是農忙季節還是農閑季節,大都是積極參與農業勞動的,而且,這兩部分人口供給的勞動量是相當大的。第二,在農戶中,那些長期在外從事非農業的勞動力,在農業生產大忙時,大多回來參加農戶的農業生產活動。第三,由於農戶的家務勞動複雜,而且社會化水平低,因此,每個農戶都需要一個較為固定的從事家務勞動的成員。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在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人口數量相同的情況下,農村社區供給生產的勞動力與人口的比率相對要低。第四,農業自然資源承受農業勞動力的耐力較為強韌,不像在非農產業中,資金和設備吸納勞動量具有明顯的界限。只是由於農業生產的直接收益和比較收益較低,農戶才不把全部時間投到農業生產領域中去。由於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促成農業勞動力供給具有具有很大的伸縮性,或者說具有很大的彈性。
(3)農業勞動力的總供給量過大,而有效供給又嚴重不足。在以畜力和手工工具為主的傳統農業中,農業勞動力的生產勞動技能主要是從生產勞動實踐中獲得的。因此,一般農戶對子女的學校教育重視不夠,致使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總體素質偏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度進程加快,要求農業勞動力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但是,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中形成的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卻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發生了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過於龐大,而有效供給又嚴重不足的社會經濟現象。
農業勞動力供給的決定因素
研究農業勞動力供給必須研究決定農業勞動力供給的決定因素及其各個因素的地位和作用。農業勞動力供給的決定因素,主要有農村人口及其結構、農業勞動的經濟收益、農業勞動力的素質等等。
(1)農村人口規模和構成,直接決定著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規模和構成。農業勞動力資源基本上是由農村人口資源中,適宜勞動的人口資源構成的,農村人口就業也主要是在農業部門。因此,農村人口資源的規模與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規模呈正相關關係。農村人口的年齡構成對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影響更加直接,農村人口各年齡組人口數量的分佈狀況,決定著農業勞動力的變動趨勢。
(2)農業部門經濟效益的高低決定著農業勞動力實際供給的多少。勞動是人們謀生的手段,為了謀生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人們再就業選擇中,就偏愛那些勞動報酬高的產業部門,而不願到勞動報酬低的產業部門就業。因此,農業部門勞動所得經濟收益的高低,就決定著農業勞動力供給的多少。
(3)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素質狀況決定著農業勞動力有效供給的多少。社會經濟發展實踐證明,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生產力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經濟資源是勞動力資源,尤其是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勞動力資源。隨著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推廣,以及農業生產工具的升級換代,迫切要求農業勞動力資源素質的提高,以適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和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現實情況下,農村的經濟、文化、營養和教育水準要比城市低。因此,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素質較低,難以適應農業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之中,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村適齡人口,就成為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中的無效供給部分。加之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更加劇了農業勞動力有效供給的不足。所以在科技發展速度迅猛的時代,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的素質狀況,決定著農業勞動力有效供給的多少。
(4)農業勞動時間供給量的多少,同樣是決定農業勞動力供給狀況的重要因素。農業勞動時間供給有兩個來源:一是參加農業勞動的每個農業勞動力每天的農業勞動時間和全年農業勞動時間的總和;二是非農業勞動力在農忙季節或其他時間參與農業勞動的時間。非農業勞動力包括未達到或超過法定農業勞動年齡的農村人口,還包括農村社區中主要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在農忙季節參與農業勞動的農村人口。農業勞動力每個工作日的長短、全年勞動的工作日的多少,受農業氣候、農業勞動對象、農業勞動手段、農業勞動力供給規模和國家法律因素的限制。非農業勞動力年齡的農村人口在農業部門勞動,是經濟文化落後的一種表現,但在貧困落後的農村又是一種生存的需要,應該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得到克服。主要從事非農產業勞動的農村人口,在農忙季節參與農業勞動,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時期、是農村城市化、農村工業化進程中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表明了農村勞動力的充份利用和經濟發展的強有力勢頭。隨著農業現代化、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深入與發展,這種現象也將逐漸消失。
(黃楚凌,陳銳靈,蔡君平等.農業經濟管理導論[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1996:187)

需求


農業勞動力需求的內涵,包括對農業勞動力的數量需求和質量需求兩個方面。農業勞動力的數量需求,是指農業部門維持再生產所必須的農業勞動力達到一定的數量;農業勞動力的質量需求,是指農業部門維持再生產對農業勞動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達到一定的素質。農業勞動力需求的形式,包括對農業勞動力的微觀需求和宏觀需求,農業勞動力的微觀需求,是指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為了維持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和再生產,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量;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是指在現存的農業自然資源狀況和生產力水平的條件下,為了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整個社會對農業勞動力總量和質量的整體需求。
農業勞動力需求的基本特點
(1)農業勞動力需求具有數量和勞動時間的季節性。農業生產的基本特點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在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中,不同的生產季節或不同的生產時期,對農業勞動力的數量需求和勞動時間長短的需求,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在農作物播種季節、收穫季節或出現自然災害時期,農業生產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非常大,對勞動時間需求很長,而且對勞動時間的限制非常嚴格。在農業生產的日常管理期間,對於農業勞動力的數量需求和勞動時間長度的需求,相對要少得多、短得多,甚至農業勞動力在一年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無農活可做。農業勞動力需求有數量和勞動時間季節性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勞動力的基本利用形式。
(2)農業勞動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複雜性。農業內部各行業對於農業勞動力生產技能的要求極不相同。而且,即使在同一種行業的內部,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的不同生產時期,對於農業勞動力生產技能的要求也存在這極大的差異。因此,農業部門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複雜性。事實表明,又由於農業部門對農業勞動力生產技能複雜性的特點,培養訓練出一個合格的、掌握多種生產技能的農業勞動力,實在不容易。可以說,比培養訓練出一個專業化的工業勞動力還要複雜得多。這一特點決定了,為了提高農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以滿足農業部門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需要農戶和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夠做到。
(3)農業勞動力需求的質量在提高、數量在減少。在農業自然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農產品社會總需求量的擴大,要求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都有與之相協調的增長速度。所以,農業勞動力需求的核心,是需求質量的提高,而不是數量上的擴大。然而,事與願違,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供不應求,低素質的農業勞動力卻供過於求。
農業勞動力需求的決定因素
(1)農業自然資源的狀況決定著農業勞動力潛在需求的大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自然資源既是農業的勞動對象,又是不可替代的勞動手段。在社會對農產品整體需求相對穩定、農業勞動力素質水平和農業生產力水平變化不大的條件下,農業自然資源數量越多,農業勞動力需求的數量也越多;農業自然資源數量越少,農業勞動力需求的數量也越少。農業自然資源質量越高,如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雨量適中,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數量越少;反之,農業自然資源質量越低,如土地貧瘠、災害性天氣頻繁,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數量也就越多。農業自然資源的質量與農業勞動力的需求量成反比。然而,農業自然資源的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數量上的有限性,有限的農業資源對農業勞動力的吸納也就是有限的。因此,無論社會對農產品需求狀況如何,在客觀自然規律的支配下,農業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狀況,決定著農業勞動力的需求數量和質量。社會可利用的農業自然資源的最終數量也就是農業勞動力需求的潛在極限。
(2)社會人口和經濟狀況決定著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狀況。①人口狀況是決定農業勞動力宏觀需求的基本因素。首先,總人口的規模越大,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也就越多,相應地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也就越多;反之,越少。總人口的增長速度對於農業勞動力宏觀需求的變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其次,人們的食物構成對於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也存在著較明顯的影響力。現代畜牧業一般以種植業產品為能量轉換來源。由於畜牧業生產比種植業生產多一次生產轉化,並且能量的轉化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生產畜牧業產品比生產種植業產品所需要的農業勞動力要大得多。如果人們的食物構成以植物產品為主,則對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就少;如果人們的食物構成以動物產品為主,則對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就多。②社會經濟狀況是決定農業勞動力宏觀需求的根本因素。社會的產業結構不同,決定著社會對農業勞動力的需量求也不同。在非農產業部門中,有的部門直接以農產品為生產原料;另一些部門則無需以農產品為生產原料。因此,非農產業構成狀況,對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在非農產業構成中,以食品、造紙等工業為主,由於這些工業部門必須以農(林)產品為生產原料,則對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也就越多;如果社會的非農產業構成中,以鋼鐵、汽車、電子工業為主,由於這些工業部門不以農產品為原料,則對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就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意味著科學、教育、非農產業發達,則工農業勞動力素質好,資本有機構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高,對於農業勞動力的宏觀需求就少;反之,就多。
(3)政府的政策對於農業勞動力的需求狀況也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①政府的人口政策對於農業勞動力需求狀況的影響。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比較緩慢,政府可能採取鼓勵人口增長的政策,人口資源的規模就會逐步擴大,對農產品的需求也就會增加,社會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也就會隨之擴大;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過快,政府就有可能採取限制生育的政策,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會減緩,社會對農業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速度也會隨之減緩,甚至可以達到農業勞動力需求的零增長。②政府的教育政策對於農業勞動力需求狀況的影響,如果政府重視教育事業,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素質就高,勞動力的資源素質狀況就比較好,人口的規模就會以正常的速度發展,全社會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也就會在合理的環境中適宜變動。同時,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特別是農業人口的文化素質較高,由於素質高的勞動力資源的形成,社會對農業勞動力的數量需求也就會自然降低。如果政府忽視了教育事業,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素質就會低下,社會就要以勞動力的數量來補充質量的不足,社會對於農業勞動力的需求數量也就會擴大。
(吳偉進,梁懂平,梁爽等.農業經濟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5)
以上資料選自:華南農業大學“農業經濟學”本科課程內部參考資料《農業經濟學期末考試重點概要》(全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