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的結果 展開
- 美國第31任總統
- 美國第31任總統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美國第31任總統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美國第31任總統,1874年8月10日生於愛荷華州,畢業於斯坦福大學。
1897年與羅·亨利結婚。1953年被任命為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委託主席。
徠1964年10月20日逝世於紐約,享年90歲。
童年的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1895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
1896年起以工程師身份從事礦業、鐵路、冶金等業務,在世界各地活動並成為礦業界的富豪。曾在中國開灤煤礦任職。
1895年畢業后成為採礦工程師。1895年到1908年胡佛一直從事於商業。
1908年創辦了一個工程諮詢公司,在紐約、倫敦、舊金山以及其他地方設辦事處。
190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講學,主講工程學。這些講稿後來彙編成一本書,名叫《礦業原理》,同年出版。由於他在採礦業方面的眼力和行政管理的卓越才能,他不僅當工程師、總工程師,而且當股東、經理。在中國、緬甸、朝鮮、澳大利亞和美國等處獨立開礦,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胡佛的工程師生涯中斷了。
1914-1915年在倫敦擔任美國救濟委員會主席。
1919年7月這項救濟工作宣告結束,美國救濟委員會的工作,使胡佛成為社會風雲人物。
在美國參戰後被召回華盛頓,任命為美國糧食總署署長,授予管理美國糧食的大權。
胡佛和凱洛格在1926年費城世博會開幕式
1919年10-1921年3月,即他入閣前的17個月期間,胡佛是處在極度緊張繁忙之中。據統計,這一時期胡佛寫了30篇時政評論在報刊發表,為編輯部寫了28篇專文,公開發表了46場演說,主持了15次大型會議。總之,這一時期,胡佛忙得不可開交,也贏得了榮譽,胡佛曾從國內外85所大學里取得了榮譽學位,從國內外一些團體組織獲得了468枚獎章、獎品、勳章。胡佛的聲望越來越高,報界稱他為“美國的一位領袖人物”,關於重操工礦舊業的事被擱置下來了。
徠1921年3月4日參議院批准了對胡佛的商務部長任命。胡佛擔任此職務長達7年之久,歷經兩任總統,在柯立芝政府中繼續留任,直到1928年當選為總統為止。
1929年至1933年出任總統。總統任內,幫助恢復德國軍事工業的實力,縱容日本侵略;在國內推行保護大資本家的“放任政策”,1932年經濟大危機時命令武裝軍警鎮壓失業工人和失業退伍軍人,造成美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星期四血腥大屠殺”。卸任后,一面從事“慈善救濟”活動,一面以元老身份參與制訂共和黨的各項政策,成為共和黨保守派的首領,以“孤立主義者”著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反對援助蘇聯對德國作戰。
1947年任政府行政部門改組委員會(1947年設立,為直屬總統的獨立組織,亦稱“胡佛委員會”)主席。他還在杜魯門總統任內擔任過飢荒緊急委員會主席。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畫像
1929年3月4日是胡佛宣誓就任總統的日子。
胡佛雖然再次被共和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並精力充沛地與民主黨候選人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展開競選。結果,羅斯福以選舉人472票對59票戰勝了胡佛。胡佛下台後,過著隱居生活。
1945年羅斯福去世后,胡佛再度活躍於政界。主要以元老身份參與制定共和黨的各項政策,成為共和黨保守派的首領,以“孤立主義者”著稱。
1955年6月30日胡佛以80歲高齡正式退休。晚年的胡佛仍然不斷地著書立說,頻頻發表自己對於國際國內問題的觀點。
1958年寫了《伍德羅·威爾遜的功過》,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由一位總統編寫的、關於他曾服務過的另一位總統的著作。
1959-1964年完成四卷本的《美國史詩》,這是一部敘述他在國際救濟工作中經歷的大作。他的著作主要還有:《有關美國道路問題的答辯》(七卷,1938-1955年),《回憶錄》(三卷,1951-1952年)。當胡佛慶祝自己84歲生日時,他已打破了約翰·亞當斯所創的記錄,成為美國歷史上去職后的總統中最有成就的人。
1964年10月20日,剛剛度過90壽辰不久的胡佛在美國紐約去世。
夫妻二人育有二子:小赫伯特·克拉克(Herbert Clark Jr.,1903–1969)和艾倫·亨利(Allan Henry,1907–1993)。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夫人
1899年胡佛與斯坦福上學時的女友盧·亨利結婚。
《對自由的挑戰》(1934年)。
《持久和平的問題》(1942年)。
《持久和平的基礎》。
《回憶錄》(三卷,1951年至1952)。
《美國史詩》(四卷,1959年至1964)。
竊取中國煤礦
義和團運動失敗后,英國人以“飼養信鴿為義和團傳遞情報”為由,將開平礦務局督辦張翼抓了起來。他的德國顧問德璀琳利用機會,私下向張翼提出要成為開平礦務局總辦。
隨後,胡佛與德璀琳共同炮製了《出賣開平礦務局合約》,1900年7月30日,德璀琳以開平礦務局代理總辦的身份,擅自將開平礦物局“賣給”代表墨林公司的胡佛。然後,胡佛和德璀琳兩人又採取恐嚇加欺騙的手段脅迫張翼在合約上簽字。
清政府知道這件事後,於1904年底派人赴倫敦勞倫斯法庭打了一場國際官司。官司表面上是清政府勝訴了,但判決書只是“無法強制執行”的一紙空文,清政府根本無法收回開平煤礦。
竊取中國開平煤礦,使胡佛得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是他日後政治生涯的基石。
經濟危機
胡佛與柯立芝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美國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大蕭條”。“大蕭條”是資本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此前,生產的增長和經濟的高漲,促成了20年代美國空前活躍的證券市場。1927年以後,伴隨著時隱時現的投機狂潮,股市價格失控,終於在1929年夏季飆升至極端不合理的地步。以英格蘭銀行調高利率為誘因,觸發了紐約股市的動蕩和最終崩潰。
紐約股市的崩潰引起美國各個經濟環節的連鎖反應。1929年美國經濟進入最為嚴重的蕭條,到1933年達到頂點。期間,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工廠停工,出現大規模的失業隊伍,恐慌席捲全國。為應對通貨的緊縮,歐洲各國紛紛放棄金本位,歐洲金融體制崩潰。30年代的大危機,削弱了對於一種自我管理的經濟體制——即“資本主義”的信念,加強了政府管理的趨勢。
1929年10月24日以紐約證券市場崩潰為起點,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的嚴重經濟危機並迅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沉重打擊了美國的經濟,工商業急劇下降,失業人口猛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到最低點。10年的“繁榮”溜得無影無蹤了。胡佛的聲望一落千丈,被人們稱為“飢餓總統”。
胡佛政府被迫採取一些反危機措施,但影響不大,接著1931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又加深了美國國內的危機。但是,在美國激烈動蕩急需一場偉大社會變革運動到來之時,胡佛卻老調重彈,很快便失去了大多數美國人的信任。
到1932年大選時,胡佛已越來越不得人心,人們期望著通過大選把政府交給一位新領袖和一個長期在野的政黨。而共和黨內一時找不出另一個更適合的人選,在這年6月舉行的美國代表大會上,只好再提名胡佛為該黨總統候選人。
美國當時的現狀與胡佛在1928年競選總統時,所描述的景象截然相反!他曾說:“今天,我們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最終戰勝貧困”,預言“每家鍋里有一隻嫩雞,車房中有兩輛車。”可是不久就被經濟危機無情粉碎了。危機期間,他曾設法使賠款和戰債延期一年支付,也曾向國會提出挽救危機的綱領,但堅決反對由國家援助失業的群眾,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意在諷刺胡佛總統。除此之外,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被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身上蓋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紐約大街上流行這樣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在此情況下,標榜將推行“新政”的富蘭克林·羅斯福走上政治前台。但是,“胡佛村”、“胡佛袋”、“胡佛車”卻永遠的保留了下來!
胡佛水壩
胡佛水壩位於內華達州及亞利桑那州的西北部交界處,拉斯維加斯東南約40公里。始建於1931年,落成於1936年。1936年水壩落成時,共和黨領袖胡佛正在台上,水壩遂以他的名字命名。(此處應為筆誤,1936年的美國總統為富蘭克林羅斯福,應該是因為大壩開工的1931年時,胡佛正在台上)但是民主黨人對此耿耿於懷,很不服氣。一候胡佛下台。他們便把胡佛水壩更名為鮑德水壩,鮑德是附近一個城市的名字。此後共和黨人重新得勢,鮑德水壩又變成了胡佛水壩。
自願聯合政策
經濟危機爆發后,嚴格信奉自由放任主義原則的胡佛總統在危機形勢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試圖採取自願聯合政策來挽救危機。
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第二個國情咨文中說:“經濟不景氣的問題是絕不能用立法的行動或行政的聲明來解決的。經濟創傷只能由經濟實體的細胞——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自我治療。這兩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復原的過程並且減少不利的副作用。”每一個人都應該設法幫助比他不幸的鄰居,每一個企業都應該幫助它的僱員多每一個社區和每一個州都應該負起責任來組織就業和救濟活動”。“政府可以做出的最佳貢獻在於鼓勵地方上的相互合作。各級政府——聯邦,州、縣要加入各社區的救濟活動並盡其應盡的本職”。為此,於1931年成立了失業救濟局,胡佛任命電話電報公司總經理沃爾特·S.吉福德為局長。胡佛強調應由私人慈善機構來解決失業救濟問題。胡佛還批准了摩根支持的所謂“鄰居互助計劃”,“根據這個計劃,每個人都應該負起責任來幫助他的四鄰中的生活困難者。這樣,摩根就只須幫助住在他的大廈四周的四五十家不幸的人家,而一般每星期只有一兩天工作的人也同樣有責任去照顧他所住的貧民區中沒有收入的人家。”
需要著重指出,胡佛的自願聯合政策是和他堅持反對聯邦政府採取大規模的救濟措施聯繫在一起的。在1930年12月到1931年8月間舉行的第七十一屆國會中,共和黨和民主黨的自由派人士要求胡佛放棄自願聯合政策,實行聯邦直接救濟計劃,發展馬瑟爾肖斯水電樞紐等大規模公共工程。但是胡佛竭力反對,否決了由聯邦政府經營這項工程的法案,聲稱這種工程由政府來經營,是一種退化。1931年12月8日,胡佛在第三個年度國情咨文中說:“聯邦政府應該最少最少地介入經濟的領域”,“即使介入也是暫時的和迫不得已的”。
1932年12月6日,胡佛在第四個年度國情咨文中又說:“聯邦政府的職能在於維持這樣的平衡,而不允許任何的個人或集團享有特權。它只能扮演一個規範性的角色,而不能成為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參加者。他還宣稱:“問題在於究竟是由美國人民。通過自願的贈予和地方政府的職責來保持仁愛和相互的自助的精神呢?還是由聯邦政府財政部撥款用於同一目的,這是有區別的。”“假如我們開始這種性質的撥款,我們就不僅危害了美國人民生活中極寶貴的品質,而且打擊了自治的基礎。”
胡佛研究所
1919年,胡佛拿出5萬美元,在母校斯坦福大學建立了研究所,最初的目的是收集、研究一戰和十月革命的文史資料,如今,胡佛研究所已發展為“有關20世紀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方面變化的國際性資料研究和出版中心”。它以保守著稱,被視為“右翼思潮的思想庫”。小布希總統的心腹、原國家安全助理、前任國務卿賴斯,曾是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前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曾供職於該所;據統計,布希的防務政策研究小組中有8名成員來自該所,胡佛研究所對美國政策的影響力可想而知。但由於與布希政府的“親密接觸”,斯坦福大學的一些校園團體多次要求“驅逐”胡佛研究所,取消斯坦福大學每年對其百萬美元的資助。不過,斯坦福大學掏的錢在該所的經費中其實只是小頭——胡佛研究所每年的預算高達2500萬美元,美孚、福特、通用等都是捐助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