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細菌性痢疾的結果 展開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腸道傳染病,簡稱菌痢。細菌性痢疾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人群。細菌性痢疾是由志賀菌(又稱痢疾桿菌)引起的。志賀菌進入機體后是否發病,取決於細菌數量、致病力和人的抵抗力。志賀菌進入腸道后,大部分被胃酸殺滅,即使有少量未被殺滅的病菌進入腸道,也可被正常腸道菌群和腸道分泌物阻斷而不能致病。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時,如感冒、過度疲勞、暴飲暴食及消化道疾患等,即使感染少量細菌,也容易誘發細菌性痢疾。細菌性痢疾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排黏液膿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發熱、噁心、嘔吐。細菌性痢疾根據病情選擇藥物對症治療。經過積極治療,大部分急性菌痢患者1~2周內可痊癒。少數人久治不愈,轉為慢性或帶菌者。慢性菌痢患者經常有腹痛血便,導致營養不良、貧血、體質下降。如果細菌進入血液,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留下失語、癱瘓、耳聾等後遺症。還有部分人一開始就出現全身中毒癥狀,預后差,病死率較高。

就診科室


● 感染科、急診科

病因


●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傳染病,主要傳染源是志賀菌。細菌性痢疾的患病與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染人群有關。
● 傳染源
● ● 細菌性痢疾的患者。
● ● 細菌性痢疾的帶菌者。
● 傳播途徑
● ● 細菌性痢疾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志賀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用品,或經蒼蠅、蟑螂等間接方式傳播,最終均經口進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 易感人群
● ● 人群對志賀菌普遍易感,學齡前兒童患病多。
● ● 以下情況也會增加痢疾桿菌的感染概率:
● ● 食用變質、污染的食物。
● ● 飲用生水。
● ● 不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后不洗手。
● ● 自身抵抗力下降,如過度勞累、感冒等。
● ● 居住在擁擠、衛生條件差的房屋裡。
● ● 與菌痢患者或帶菌者密切接觸、共用餐具等。

癥狀


●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數小時至7天。根據病情長短和輕重分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

● 急性菌痢根據毒血症及腸道癥狀輕重,可分為4型:
●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
● ● 發病急。
● ● 感覺很冷。
● ● 體溫升高,達39℃。
● ● 全身沒有力氣。
● ● 不想吃東西。
● ● 噁心、嘔吐。
● ● 腹痛、腹瀉。
● ● 里急后重。
● ● 大便為稀水樣,1~2天後稀便轉成膿血便,每日排便數十次,量少。
● 急性輕型(非典型)菌痢
● ● 輕微腹痛。
● ● 低熱。
● ● 大便為糊狀或水樣,混有少量黏液,無膿血。
● ● 一般腹瀉次數每日10次以下。
● ● 無明顯里急后重。
● 急性重型菌痢
● ● 多見於年老體弱或營養不良者,主要表現為:
● ● 起病急。
● ● 高熱。
● ● 噁心、嘔吐。
● ● 劇烈腹痛。
● ● 左下腹有壓痛。
● ● 里急后重明顯。
● ● 稀水膿血便,腹瀉每日30次以上,甚至失禁。
● 中毒性菌痢
● ● 多見於2~7歲的兒童,典型表現為:
● ● 起病急。
● ● 體溫可高達40℃以上。
● ● 精神萎靡。
● ● 面色青灰。
● ● 手腳冰涼。
● ● 呼吸微弱。
● ● 反覆驚厥。
● ● 嗜睡。
● ● 昏迷。

慢性菌痢

● 反覆發作或遷延不愈達2個月以上者,即為慢性菌痢。根據臨床表現分為3型:
● 慢性遷延型
● ● 腹痛、腹脹、腹瀉。
● ● 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 ● 大便內有黏液或膿血。
● ● 消瘦。
● ● 不想吃東西。
● ● 面色蒼白。
● ● 乏力。
● 慢性隱匿型
● ● 有急性菌痢病史,癥狀已經消失2個月以上。但大便培養可檢出志賀菌,乙狀結腸鏡檢查有異常發現。
● 慢性型急性發作
● ● 受涼、生冷飲食、過度勞累或其他感染等誘因引起慢性菌痢急性發作。
● ● 腹痛。
● ● 腹瀉。
● ● 里急后重。
● ● 黏液便或膿血便。

檢查


● 血常規、大便常規、免疫學檢查有助於診斷和鑒別細菌性痢疾,病原學檢查可確診本病。
● 血常規
● ● 根據血細胞的種類和數量,可初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細菌感染,以及營養狀況、有無貧血。
● 糞便常規
● ● 可直接觀察大便形態,檢測糞便中的菌群,有助於診斷本病。
● 免疫學檢查
● ● 檢測細菌或抗原,有助於菌痢的早期診斷,但易出現假陽性。
● 病原學檢查
● ● 細菌培養: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確診。
● ● 特異性核酸檢測:可直接檢查糞便中的志賀菌核酸,有利於早期診斷。
● 其他檢查
● ● 乙狀結腸鏡檢查
● ● 在腸鏡直視下取黏膜病變部位滲出物做細菌培養,陽性率高於糞便培養。
● ● 鋇劑灌腸X線檢查
● ● 適用於慢性菌痢患者,可以發現其他比較輕微、範圍小的腸道病變。

診斷


● 通常根據流行病學史、癥狀、體征及常規檢查等進行綜合診斷,確診依賴於病原學檢查。
● 夏秋季節發病;曾誤食不潔食物;接觸過菌痢患者。
● 出現發熱、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現。
● 常規檢查
● ● 血常規:急性菌痢患者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呈輕至中度升高。慢性菌痢患者可有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低等貧血的表現。
● ● 大便常規:外觀多為黏液膿血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或膿細胞≥15個)和紅細胞,並有巨噬細胞。
● 病原學檢查
● ● 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確診。直接檢查糞便中的志賀菌核酸陽性。

鑒別診斷


● 急性阿米巴痢疾、細菌性胃腸型食物中毒、沙門菌腸炎、其他細菌性腸道感染等疾病與細菌性痢疾表現相似,僅根據癥狀不易鑒別。如果出現發熱、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鑒別診斷和治療,不可盲目用藥。

治療


● 根據病情進行對症治療。

急性菌痢的治療

● 一般治療
● ● 卧床休息。
● ● 消化道隔離:不能與其他患者互相接觸,以防交叉感染;使用自己的食具和便器。
● ● 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忌食生冷、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 抗菌治療
● ● 根據當地流行菌株的葯敏試驗或患者糞便培養的葯敏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的有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匹美西林、頭孢曲松、小檗鹼(黃連素)。
● 對症治療
● ● 保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有失水者,無論有無脫水表現,均應口服補液,嚴重脫水或有嘔吐不能由口攝入時,採取靜脈補液。
● ● 痙攣性腹痛時給予顛茄、阿托品,或進行腹部熱敷。
● ● 發熱者以物理降溫為主,必要時給予退熱葯。

中毒性菌痢的治療本型來勢兇猛,應及時針對病情採取綜合性措施搶救。

● 抗感染:選擇敏感抗菌藥物,靜脈給葯,待病情好轉后改口服。
● 控制高熱與驚厥:積極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退熱葯。伴驚厥者可採用亞冬眠療法。
● 循環衰竭的治療:主要有①擴充有效血容量;②糾正酸中毒,維持酸鹼平衡;③強心治療;④解除血管痙攣;⑤應用糖皮質激素。
● 防治腦水腫與呼吸衰竭:應用甘露醇脫水降顱壓、血管活性葯改善腦部微循環,酌情給予糖皮質激素。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應用呼吸興奮劑,必要時可應用呼吸機。

慢性菌痢的治療

● 一般治療
● ● 選擇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
● ● 積極治療可能存在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或腸道寄生蟲病。
● 抗菌治療
● ● 通常需聯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抗菌藥物,足劑量、長療程。對於腸道黏膜病變經久不愈者,可採用保留灌腸療法。
● 對症治療
● ● 有腸道功能紊亂者可酌情使用鎮靜、解痙藥物。

危害


● 少數人久治不愈,轉為慢性,經常有腹痛、血便,導致營養不良,體質下降,影響生活質量。
● 部分人從一開始就出現中毒癥狀,常因迅速出現的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 腸道內志賀菌釋放的毒素,可隨血液循環進入大腦造成損害,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留下失語、癱瘓、耳聾等後遺症,給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不便,影響日常交流,甚至引起自卑心理。

治療后的效果會怎樣


● 經及時、合理的治療,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大部分急性菌痢患者1~2周內可痊癒,少數患者轉為慢性或帶菌者。中毒性菌痢預后差,病死率較高。

預防


● 採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預防措施,同時注意傳染源的管理與易感人群的保護。
● 管理傳染源
● ● 早期發現患者和帶菌者,早期隔離、早期治療。
● ● 學校、家庭等發現菌痢患者,應及時進行有效隔離和徹底治療。患者的糞便等排泄物進行嚴格消毒,對其居住、工作、活動頻繁的場所應進行消毒。
● ● 對從事飲食業、保育及水廠工作的人員應定期檢查,感染者應立即隔離並給予徹底治療。慢性菌痢患者和帶菌者不得從事上述行業的工作。
● 切斷傳播途徑
● ● 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及時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變質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凈,少吃快餐和外賣食物。
● ● 不喝生水。
● ● 加強環境衛生,積極消滅蒼蠅、蟑螂,食物要防止被昆蟲污染。
● 保護易感人群
● ● 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個人抵抗力。
● ● 口服活菌苗可使人體獲得免疫力,免疫期可維持6~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