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是2010年8月1日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紋禎。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兩希文化(Greek&Hebrew),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起源、人文主義思想等,分10單元學習,每單元安排有常識預習、專題講座、複習反饋和自主拓展四個項目,使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西方文化是在希臘文化基礎上吸收希伯來文化形成、發展起來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增加學生相關的信息量和辭彙量,提高英語水平,激發學生的文化學習熱情,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同時,大家通過學習培養寬容地對待異國文化的態度。
在西方里,禮儀一詞,最早見於法語的Etiquette,原意為“法庭上的通行證”。但它一進入英文後,就有了禮儀的含義,意即“人際交往的通行證”。西方的文明史,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表現著人類對禮儀追求及其演進的歷史。人類為了維持與發展血緣親情以外的各種人際關係,避免“格鬥”或“戰爭”,逐步形成了各種與“格鬥”、“戰爭”有關的動態禮儀。如為了表示自己手裡沒有武器,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沒有惡意而創造了舉手禮,後來演進為握手。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與尊重,願在對方面前“丟盔卸甲”,於是創造了脫帽禮等。
西方文化作品
西方文化作品
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
在古希臘的文獻典籍中,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著述中,都有很多關於禮儀的論述。中世紀更是禮儀發展的鼎盛時代。文藝復興以後,歐美的禮儀有了新的發展,從上層社會對遵循禮節的繁瑣要求到20世紀中期對優美舉止的讚賞,一直到適應社會平等關係的比較簡單的禮儀規則。歷史發展到今天,傳統的禮儀文化不但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科技現代化而被拋棄,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國家有國家的禮制,民族有民族獨特的禮儀習俗,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禮儀規範程式,國際上也有各國共同遵守的禮儀慣例。

目錄


Unit One West Is West
Unit Two The Greek Culture
Unit Three Pax Romana
Unit Four An Eye for an Eye
Unit Five The Expansionist Medieval Period
Unit Six Bridge Between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Modem Era
Unit Seven Issues of the 17th Century Europe and Their Influence
Unit Eight Enlightenment,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Unit Nine The Indigenous Development of Japan
Unit Ten University Rankings in Europe

差異互補


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欲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許多社會基本條件有待醞釀成熟,承認東西方文化差異,使東西方文化互補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條。
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是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文化基礎。文化格格不入的國家之間很難實現經濟一體化。
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需要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同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這是由於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是互動的。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過程。正是由於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促進、互相推動、使人類逐步向和諧世界發展。

特徵


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個體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徵是具有個體性特性,其核心問題就在於西方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揮,所以,西方文化可稱之為“個體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觀念的共識,在當前的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念的共識,那就是東方文化的整體性和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它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觀念,產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

發展


系統理論認為,整體文化和個體文化都是提高社會系統功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們是互補的,是可以融合的。這兩者都不能偏廢,因此,東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可以說是互補的。以西方自由化為文化背景的資本主義社會與東方以整體化為文化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從提高社會系統功效的角度來看,兩者也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正確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事實上歷史也正是在這樣做,西方文化在不斷地向東方文化學習,從東方文化中吸收有益的觀念,融合在西方文化中。例如,一些西方國家也倡導“雷鋒精神” “團隊精神”,引入東方文化的集體主義精神,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干預”、“國有化”、“社會保障體系”等,本質上就是社會主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