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牯塘鎮

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轄鎮

石牯塘鎮,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下轄鎮,位於英德市西北部,距英德市區40千米,東與橫石塘鎮交界,南與石灰鋪鎮浛洸鎮相鄰,西與大灣鎮、波羅鎮接壤,北與乳源大峽谷旅遊區、廣東石門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行政區域總面積332.55平方千米。2020年,石牯塘鎮常住人口24482人。

石牯塘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1987年4月,改稱石牯塘鎮。截至2020年6月,石牯塘鎮下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2018年,石牯塘鎮有工業企業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家。

歷史沿革


石牯塘建制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屬英德縣含屬湞陽都,下轄堯山、鯉魚、陳瑤、黎瑤圖。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屬含屬總局,下轄堯山、鯉魚分局。
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稱為堯山、鯉魚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英德縣第二區署,下轄堯鯉鄉。
1949年10月至1950年,屬英西區政府下轄堯鯉鄉。
1950年6月,屬英德縣第二區轄管。
1951年9月,屬英德縣紅旗人民公社管轄。
1959年4月,稱石牯塘人民公社。
1963年7月,改稱石牯塘區公所。
1987年4月,又改稱石牯塘鎮。

地理環境


氣候特徵

石牯塘鎮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石牯塘鎮山林面積375000畝,耕地面積44659畝(其中水田面積29568畝,旱田面積15091畝)。

生物資源

石牯塘鎮有山林面積35萬畝,其中有10萬畝原始森林。

礦產資源

石牯塘鎮礦產有鎢砂硫鐵礦和秘、鉛、鋅、砷、銅、金、鈦、石灰石等礦,尤其硫、鐵、錫礦儲量較大,品位較高。此外,還有可供裝修、工藝等用的卵石資源。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石牯塘鎮下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石牯塘社區永樂村
三聯村石小村
石下村沙坪村
八寶村螢火村
堯西村鯉魚村
黃洞村聯山村
長江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20年,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石牯塘鎮常住人口24482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石牯塘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8580萬元,完成年任務47300萬元的102%,同比增長64%;固定資產投
石牯塘鎮
石牯塘鎮
資19848萬元,完成年任務19351萬元的102%,同比增長21%;農業總產值25919元,同比增長10%;工商稅收309.86萬元,主要來源於鎮區內水電站、異地開發、零售收入、銷售收入、建築行業、服務行業、旅遊行業等)。(其中國稅198.51萬元;地稅111.35萬元),完成年任務305.89萬元的101.3%,同比增長41%;人均工商稅收為81元,同比增長40%;農民人均純收入5132萬元,同比增長13%。

第一產業

石牯塘鎮是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鎮,產水稻、花生、蠶桑、甘蔗、蔬菜、竹筍、冬菇、木耳、靈芝、茶葉、錦潭魚等。2011年,全鎮種植水稻25316畝,總產量7924噸,種植花生13629畝,總產量2268噸,種植蠶桑2491畝,總產量4706噸,種植甘蔗5455畝,總產量26544噸,種植各種蔬菜(青菜、冬瓜、節瓜、荷蘭豆、線瓜、茄子、西紅柿、豆角、粉葛、沙葛、辣椒、蓮藕、薯菇、懷山等)15817畝,總產量26738噸,種植各種水果5561畝,總產量978噸,種植竹筍27048畝,總產量13524噸,養殖面積8700畝,各種魚(主要是四大家魚,主銷珠三角地區)產量3571噸,種植茶葉200畝,年生產茶葉40000公斤,油茶基地種植7000畝以上(2012年)。全鎮年生產冬菇3000多公斤,年生產木耳4000多公斤,年生產靈芝2000多公斤,年產天然蜂蜜糖4000多公斤。2012年,全鎮有生豬規模養殖戶268戶(其中溫氏養殖戶79戶),生豬第一季出欄量26830頭(其中溫氏養殖戶10800頭),第一季存欄量61957頭(其中溫氏養殖戶3037頭),第一季能繁殖母豬存欄量4265頭。養禽(雞鴨)專業戶(註:飼養1000羽以上的在統計範圍內),養殖戶68戶(其中天農養殖戶41戶)。第一季出欄量64.2438萬羽(其中天農56.8688萬羽),第一季存欄量45.6570萬羽(其中天農35.1000萬羽)。2011年,石牯塘鎮耕牛年飼養量2785頭。

第二產業

2018年,石牯塘鎮有工業企業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

第三產業

2018年,石牯塘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家。

文化


文物古迹

石牯塘鎮文化古迹有石下村村落文化、萬善院遺址、堯山遺址及革命烈士墓三座,有革命老區村莊82個。

木呷獅舞

木呷獅舞是石牯塘鎮濱江村村民世代相傳的傳統舞蹈,沉澱著英德客家人的文化生活與習俗,同時也見證了英德客家人的傳統文化精髓。

民俗文化

石牯塘鎮在民俗方面有“過社日”及瑤族的“調王”等民俗文化。

地名由來

因鵝卵石聚多(俗稱石牯),大小魚塘星羅棋布,美其名曰:石牯塘。

交通


公路

石牯塘鎮內通往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外界均有水泥公路。馬寶公路(走馬坪—石牯塘)和石浛公路(石牯塘
石牯塘鎮電子地圖
石牯塘鎮電子地圖
—浛洸),已於1998年分別建成瀝青路和水泥路,直接與英陽公路相連。

旅遊


風景景點

綜述
石牯塘鎮擁有20萬畝國家級森林自然保護區(古樸原始的山林、巍峨的峰巒、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和山泉水、美麗的瀑布、形態各異的床石、眾多的百年古樹名木、天門溝景區、錦潭風光、山頂大草原、聯山瑤族峽谷、瀑布)、長江河的石牯地貌公園以及由北往南流向的兩條彎彎的小北江河流經墟鎮等構成了石牯塘豐富的旅遊資源。
九州驛站·英徳天門溝驛站
九州驛站·英徳天門溝驛站建於2005年,為九州驛站的首個站點,是廣東省的樞紐性驛站。天門溝由其最大落差處自然形成的凹狀像傳說中的天門而得名。天門溝景區佔地面積1萬畝,位於石門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英德市
石牯塘鎮
石牯塘鎮
一個特色旅遊景點,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題,集溫泉養生、觀光旅遊、休閑度假、商務活動於一體的休閑度假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天門溝為1000餘米的高山峽谷,按地形結構分為九站一廊和樹上樹屋區。“九站”分別是“仙逸台”、“仙人棧道”、“不老泉”、“天井”、“天下金山”、“猴王蹲”、“天中瀑布”“天門瀑布”、“天門聖景”。“一廊”是指“水石長廊”。全溝有4大落差、100多級流水瀑布,長5000餘米,10000多級步梯。樹屋村和樹上溫泉是天門溝的特色,共有有書院、組合溫泉樹屋、獨立溫泉樹屋、樹上圍屋、驛站農莊、避暑山莊等房間176間及樹上共同溫泉池19個。
錦潭水庫
錦潭水庫位於英德市區西北部52千米的石牯塘鎮黃洞河流域,庫區集雨面積227平方千米,水庫大壩高123.3米,
石牯塘鎮
石牯塘鎮
庫容2.49億立方米,最高水位230米,是錦潭梯級(9級)水電站的龍頭水庫。錦潭水庫是一個以發電為主(總裝機容量4.7萬千瓦),防洪、灌溉、旅遊、養殖為輔的綜合效益工程。錦潭水電站建成,可保障下游三個鄉鎮13萬畝耕地灌溉用水,同時消除下游村莊洪澇災害,使下游流域內洪泛面積2萬畝的農田得以復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