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歌曲

中國風歌曲

中國風歌曲,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國古代一些典故作為創作背景,用現代的音樂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樣。曲風偏向傳統的東方演奏,加入的是一些東方樂器,通曲音調婉轉,迴環,有一種傳統東方的美感,因為它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標準。音樂多採用“宮調式”的主旋律,編曲上大量運用中國樂器:如二胡、古箏、簫、琵琶等。

代表作品


《菊花台》《青花瓷》《東風破》《千里之外》《發如雪》《霍元甲》《本草綱目》《娘子》《蘭亭序》《紅塵客棧》《黃金甲》《亂舞春秋》《煙花易冷》《皮影戲》《雙節棍》《龍拳》《雨下一整晚》《天涯過客》《北京一夜》《江南》《曹操》《醉赤壁》《望春風》《花田錯》《茉莉雨》《山水之間》《廬州月》《千百度》《清明雨上》《斷橋殘雪》《南山憶》《半城煙沙》《驚鴻一面》《燕歸巢》《絕代風華》《清明上河圖》《萬神紀》。

真正成型


03年7月,周杰倫在專輯《葉惠美》中推出了極為搶眼的作品《東風破》,它是第一首“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的中國風歌曲。歌曲全方位散發出古色古香的中國味道,周杰倫的歌聲奠定了中國風歌曲的基本唱法,方文山也對中國風歌詞的古意新填奠定了的堅實基礎,《東風破》是中國風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到周杰倫為止,中國風的曲風風格正式成型——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新式節奏的結合,中國風歌曲確立成型!

是一脈相承


1997年,陶喆發表《望春風》,歌曲原自鄧麗君的《望春風》,可惜的是陶喆僅是翻唱,沒有改編,娃娃也沒有在作品中填下什麼,歌曲演繹上用R&B形式表現得非常棒。2002年陶喆發表《月亮代表誰的心》在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基礎上加入了一半的新旋律,成為一首新的原創作品,陶喆展現的是新唱法R&B,當時行業對這樣的嘗試的反應是震撼的,陶喆從國外帶回了華語音樂的新唱法,有了這種新唱法,我們就敢於回去中國古典裡面淘金了!

擁抱中國風


——關於中國風的文章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去追求那些抱著電吉他,甩著頭髮在舞台上激情吟唱的搖滾歌手。不再去模仿那些說著粗口RAP穿著寬鬆的衣褲戴著粗粗的金屬項鏈的黑人。或者對於Avirl個性囂張的高呼“I wanna be your girl friend”無動於衷。曾幾何時我們沉浸在古箏撩撥,琵琶淙淙的音樂里不可自拔。“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的落寞比起“I will be here wating for you”似乎更能撥動我們的心弦。一幅歐式油畫的真實被潑墨山水畫的寫意替代時,我們才發現,原來這也很酷。“宮調式”的主旋律、二胡古箏的配樂、民歌的唱腔,為我們拉開一幅幅或是凄美或是哀怨的圖畫。發現中國風的歌曲很少有美好的故事,也許因為時間的久遠就連思緒也變得冗長,美好的故事也沉澱的哀傷了吧。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周杰倫,他似乎是一個畫家,用一抹無瑕的墨筆為我們把一幅幅憂傷勾勒出來。“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楓葉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沒有驚心動魄的經歷,甚至沒有甜蜜直白的表示愛戀。但那一份無奈,卻比起任何情感都更為蒼白無力,沒有挽回的餘地。如果說《東風破》是打開了中國風的大門,那麼《發如雪》、《千里之外》就是它的繼承和延伸,《青花瓷》更是把它發揮到了極致。這與其說是一首歌,更不如說是一出煙雨朦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雲萌動之間還依稀可見伊人白衣素袂、群帶紛飛。“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你卻“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人不在,而物依舊;我不在,而你依舊。芭蕉簾外雨聲急,匆匆而過的是時間;青花瓷里容顏舊,老去的只是我自己,你的美麗永遠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如果你喜歡中國風,喜歡杰倫歌中的神韻,那麼有一個男人我們不能忘記,那就是方文山。他看似平凡的外表下卻蘊藏了一顆如五月煙柳般璀璨的心。記得小時候學習柳永的詩,“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總覺得比起別的詞人,柳永算得上活的很超然和灑脫了。他的詞引領了當時的流行,這一點我覺得方文山像極了他。看過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感嘆於其中那種原始卻又細細斟酌的詩句,它原始原始到沒有任何標點,細緻卻又細緻到每一句都押運,都琅琅上口。這也就是他所謂的素顏和韻腳的意思吧。在這樣一個浮躁又喧囂的歌壇,他能將自己完全的帶入過去的平和,實在是難能可貴。“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難免不把人們帶入一種對於家鄉的深深思念和對於未來的無限惆悵當中。在復古調調的吟唱當中,我們對與家鄉的思念更加深了深度,到底什麼叫做家鄉?或許打我們每一個人出生起就一直在漂泊吧,那個家鄉會在哪裡等著我們,而我們又要去往怎樣的遠方。南拳媽媽的這首《牡丹江》也是方文山的得力之作。聽過《上海1943》再聽《牡丹江》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華。但無論是說著吳噥語的姑娘緩緩走過的外灘,還是青石板鋪成的老街,揮灑不去的總是那斑駁的磚牆。無論是姥姥釀的豆瓣醬,還是撈月亮張網捕星的下酒菜,撲鼻的總是家鄉的味道。這斑駁、這味道,都是方文山腦中最初的家鄉吧。雖然多少在沉浸之後是說不出的傷感,但真實的感覺又總在通徹心扉之後慰藉我們的心靈。中國風中有像方文山這樣滄桑於過去的,但也有清音調皮的曲風。說道這裡就要介紹一下后弦了。比起別的中國風歌曲,后弦的風格更像是在嬉戲。正如他首長專輯的名字那樣《古玩》。敢於把中國風玩於股掌之上,后弦的狂傲到更像是我們這一代的縮影。“古”古香古色;“玩”,玩轉流行。他把現今最流行的R&B、Hip-Hop、說唱、Pop和電子音樂加在古典宮調式音律中,並把它叫做宮調R&B。雖然看似雜亂,但是創作出來的歌曲卻又是非常地道的中國風,古韻相比較周董的更為濃郁。這種古樸清新的曲風到也能把我們從哀古的憂傷中解脫出來,不相信那就細細品位這首《西廂》吧。“沒彈木吉他,沒送玫瑰花,簡單拌著簡單,幸福就是這樣。”這就是后弦所理解的古代愛情吧,沒有情怨,更少了落寞,多的是古時候的純樸與簡單。如果說方文山所描述的是封建時期那種被束縛、壓迫的男女情感的話,那后弦的所描述愛情的還要追溯到《詩經》誕生的時期了吧。那種男女之間最大膽最浪漫的也是最真實的時期。“聽誰的心在跳,看誰的臉在發燒,月亮照著我們倆,傻傻模樣。在中國風的流行之後,更多的人開始涉獵這一個音樂領域。無論陶喆的《忘不了》、王力宏的《在梅邊》還是吳克群的《將軍令》,它們無不發揮著想象力,張揚著自己的的個性,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個不同的復古風格中。在這一個領域中,大家都如同學步的嬰兒,在摸爬滾打中前進。雖然對於對中國風的評價有一些爭議。但是把古典從塵封的書籍中打開,讓更多的人接觸並熱愛它,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吧。讓我們聆聽袁耀發的這首《花落隨》,用中國風的歌曲來解釋中國風的影響吧。“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隨流去,何見逐流還。”過去的已經過去,發生的也都已經發生。我們何必去苦苦追尋中國風對於古文化的影響是好是壞,何不抱著一顆釋然又平和的心來聆聽。無論它是好是壞,如果我們感動了,如果我們震撼了,那麼不如在曲終人散之時品一杯熱茶。以上就是當下流行的中國風音樂,她融合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和各種流行元素,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越來越多的人。最近,關於流行歌壇勁刮“中國風”的討論又熱起來了。從周杰倫的《東風破》、《千里之外》,到林俊傑的《江南》、《曹操》,引發了一股潮流、一片熱論,彷彿港台歌手在歌曲中引用中國元素是多麼大的創新似的。其實,且不說這樣的戲法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被孫浩的《中華民謠》、屠洪剛的《中國功夫》、江珊的《夢裡水鄉》等內地作品玩過,單說這些“中國風”歌曲里的中國味道究竟怎麼樣,就已經值得人懷疑了。你會發現,在這股新一輪的“中國風”潮流里,時髦有餘,真誠不足,“中國風”被當作一種討巧的標籤貼在了流行音樂產品的表面。這些歌曲在商業動機的操控下東方元素被幼稚化解讀,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內涵被那些流於表面的歌詞給拆解得支離破碎,真正的中國精神被那些轟隆隆的節奏震蕩得無處容身。這是一個概念化的時代。當流行音樂的原創能力日益萎縮、面對社會現狀的發聲越來越失語時,具有廣泛親和力的中國文化便被切割成一個個孤立的符號被抬了出來,招徠聽眾的注意,成為掩蓋流行音樂自身蒼白的幌子,彷彿只要貼上中國概念便可以在這個欣賞力日益膚淺的音樂市場上大行其道。如果真的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場上去考察,你就會發現那些隨意剪切和肆意拼貼的語詞符號與中國人的情感脈流及現實生活關係不大,它們勾起的並非我們深層次的精神需要,而只是罩著時髦外衣的消費衝動。自打那一輪新的中國風以來,當你聽一些表面押韻的歌詞;表面婉轉的曲調,卻有一點想噁心的感覺,也許會被那些古色古香的辭彙和新鮮的曲調所吸引,但在情感上卻永遠有著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沒有被撼動,沒有沉浸其中,那正是由於少了一種本質上的溝通。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風”?顯然不會是女子十二樂坊的裝腔作勢,也不會是一些音樂人為了所謂的創新,而肆意把玩。“中國風”不是對中國元素的簡單拼貼,而要貫徹能夠切中中國人心靈的中國精神、中國氣血!它與符號無關,與時尚無關,卻與中國人的精神源流和現實苦樂密切相關。崔健的《一無所有》唱出了那一代中國人的心聲,它就是當時最生動的“中國風”;羅大佑的《戀曲1990》、《海上花》有著中國古典的意境和情感追求,它也是不摻雜質的“中國風”;黃瞮的《男兒當自強》、《我的中國心》有著堂堂正正的中華氣派和熾熱的愛國情懷,是響噹噹的“中國風”。看一首歌曲是不是真正的“中國風”,先要看它是否能引起我們的集體共鳴。
新編曲 編曲體現出《中國風》的現代性,分節奏和配器兩個方面:

流行節奏


流行的節奏,能夠把古老的旋律變得更加現代。最主要的節奏變化是現代節奏講究低音,如地鼓,base,這些節奏點強的樂器,而中國音樂“戲劇、民樂”歷來是沒有低音這個概念的,就算節奏樂器也是高音的“嘀嘀嗒嗒”,現在加入了低音的節奏點,讓歌曲顯得更加富有張力和融合性。新的節奏,新的低音點,算是中國音樂的新包裝吧!!!
Loop的音色,也能成為中國風的節奏,將一首崑劇加Loop,效果很好,感覺象在商業街演唱的中國文化,重新包裝了。

主要配器


中國音樂應該起源於中國樂器,一個娛樂性的說法是“有了好聽的樂器,人的聲音才從說話變成歌唱”,中國樂器種類繁多,單一樂器的使用技巧也博大精深,以下我列出一些比較多人知道的中國樂器,有機會可以把他們很好的用在中國風音樂裡面:
巴烏、板胡、編磬、笛子、洞簫、獨弦琴、二胡、高胡、革胡、古琴、古箏、葫蘆絲、京胡、箜篌、柳琴、蘆笙、馬頭琴、南梆子、排簫、琵琶、琴簫、三弦、笙、手鼓、四胡、嗩吶、陶笛、簫、塤、揚琴、椰胡、中胡、竹笛、墜琴……
中國樂器都是以solo樂器為主的,所以樂器的運用一般作為主旋律,比如前奏、間奏、加花等,還要考慮到它一旦用在襯托位置時會不會搶主旋律;樂器的錄製我建議是邀請地區有名的民樂老師,不要用電子音色,外國音源對中國樂器的模擬還是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中國樂器要用得好,在旋律的編寫上要花更多的時間,要請老師錄製真樂器;中國樂器要用得精,用得跟西方樂器融合在一起……
西方樂器,如吉他,鋼琴,弦樂等,在中國風作品裡面是不排斥的,但是不能成為主角
古旋律 古旋律可以來自戲曲……
一、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二、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三、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樸。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四、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五、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六、豫劇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所以解放后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佈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右圖為馬金鳳扮演的穆桂英。
……
從中國6大戲劇派別中,我們不但得到很多很多的歌曲題材,還從中吸取了中國旋律精髓,另外我們驚人的發現戲劇中的長轉音與現代RNB轉音唱法可以很好的融合。比如:王力宏的《花田錯》,其中有經典的一句:
花田裡犯了錯,請原諒我多情的打擾。
大家印象都很深刻的是,“請”字繞了十幾個彎,一個字足足頂了很長很長時間,這些旋律的處理方法以前的流行歌曲是很少見的,如今結合RNB轉音,中國戲劇旋律有了新的市場。
古旋律還可以是中國民樂,可以說,民樂是戲曲之後的中國音樂……但是我們國家當時處於戰爭動蕩時期,音樂沒有經濟的支持,不能發展到高於戲曲的位置……
中國風可以借鑒的民樂旋律有以下的代表作品:
步步高、步步清風、彩雲追月、蠶花曲、禪院鐘聲、長亭怨慢、長相思、嫦娥奔月、春江花月夜、大浪淘沙、蝶舞、二泉映月、放馬山歌、分飛燕、鳳陽花鼓、高山流水、高山青、姑蘇春曉、關山月、廣陵散、寒江殘雪漢宮秋月、荷塘月色、紅樓夢、花香、江月初照人、將軍令、金枝欲孽、康定情歌、孔雀東南飛、冷滄浪、離弦、梁祝、梁祝之化蝶、劉三姐、柳青娘、樓台會、梅花三弄、孟姜女、末代皇帝、茉莉花、牡丹亭、清明上河圖、賽馬、十面埋伏、甜蜜蜜、望春風、武俠帝女花、傲江湖、行雲流水、陽春白雪、夜來香、漁舟唱晚……
以上都是中國民歌的精華(部分題材來自戲曲),其他沒有列出是因為某些民樂有一定的時代性,而那些時代性並不能成為現代復古的原因。
對於古旋律,我自己暫時的定義是:以鄧麗君為分水嶺,包括鄧麗君,以前的歌曲旋律都能成為古旋律的內涵……

情結醞釀


02年7月,胡彥斌在他的第一張專輯《文武雙全》推出《和尚》,歌曲製作從大陸做到台灣,足以證明胡彥斌對《和尚》的重視程度,《和尚》充分表現了胡的創作力,不過《和尚》這首歌的歌詞雖然寫的很有禪意,但是編曲和演唱方面還是更偏於hip-hop說唱。而這張專輯的另一首《超時空愛情》在編曲和歌詞已經唱法上面更接近中國風的定義,這是較早的幾首r&b和民族樂器融合的嘗試,揚琴的開場,二胡的緩緩淡入,營造了一個古色古香的大唐氛圍。胡派中國風的古意由此開始。
2002年10月初,王力宏以個人創作首次發表海歸華人歌曲《龍的傳人》,用現代節奏重新演繹了一次,在張明敏的基礎上加了部分旋律和Rap,成為第一首有Rap成分的中國風歌曲。王力宏用國外的唱法,偶爾夾雜一些英語,充分表現了一個新時代的華人風格,一個他鄉思念中國的優秀華人,但他的這個特點也是他的不足,中國的古老,中國的文化,也只能表面帶出。真正中國味道還在後面醞釀著、探索著……

中國風成型


03年7月,周杰倫在《葉惠美》專集中推出了一首很顯眼的作品《東風破》,它是第一首完完全全符合“三古三新”6大標準的中國風歌曲。歌曲全方位的帶出古色古香的中國味道,周杰倫的歌聲奠定了中國風歌曲的基本唱法,方文山也對中國風歌詞的古意新填奠定了他的堅實基礎。
到周杰倫為止,中國風的曲風風格基本成型——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在節奏的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我們以後聽歌有了另一種選擇,它可以帶我們回去感受那種完完全全屬於中國的音樂味道!
論歌曲內涵的“三古三新”,中國風的深刻程度,應該以周杰倫的《東風破》為分水嶺,中國風歌曲開始確立成型!

一脈相承


中國風真正踏入萌芽期是在2002年,根據唱片發布信息,最早出現的歌曲是陶喆的《望春風》,歌曲原自鄧麗君的《望春風》,可惜的是陶喆只是改唱,沒有改寫,娃娃也沒有在作品中填下什麼。歌曲演繹上用靈歌形式表現得非常棒,又一次給中國風音樂帶來了新思路,《月亮代表誰的心》在原來鄧麗君的歌曲基礎上加入了一半的新旋律,成為一首新的原創作品,陶喆展現的是“新唱法”,當時行業對這樣的嘗試的反應是震撼的,記得92年陶第一次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登台演唱《月亮代表誰的心》,台下的觀眾還不太懂欣賞,唱完底下鴉雀無聲,唯獨音樂人李宗盛、周華健聽得目瞪口呆,音樂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陶喆從國外帶回了華語音樂的新唱法,而有了這種新唱法,我們就敢於回去中國古典裡面淘金了,中國風也由此踏出了它的前半足。

經典繼承


中國歌曲在古辭賦、中國樂器的運用一直都有,比如王菲翻唱的《但願人長久》,蘇軾詞,梁弘志曲;又比如劉德華很多歌曲都用了中國樂器(琵琶、二胡等);90年代陳惠嫻的作品;再遠久一些,80年代香港黃沾老師的詞,可以說,中國的經典一直都在延續。
甚至有些作品陰差陽錯的跟現在的中國風很相似,比如毛寧的《濤聲依舊》委婉清澈;這麼看來,好像以前就有中國風歌曲的誕生似的,其實不然。
中國風是在找到RNB之後才確定整體風格的框架,在此之前的邂逅,我們只能說是一種藝術創作上的發現了,古辭賦、古中國樂器一直都存在在華語流行之中,但由於唱法沒有受到後期RNB的影響,音樂形式上沒有產生巨大的差異,所以不能勉強的把這些經典歌曲定為中國風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