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屬於精神心理科疾病。患者大多多疑、敏感,不信賴別人,行為神秘,不易接受他人的批評,嫉妒心強,遇事喜歡誇張,對人冷酷、自以為是,活在夢幻中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癥狀複雜多樣,可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及認知功能等方面,個體之間癥狀差異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階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現出不同癥狀。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主要採用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治療后可緩解癥狀。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會出現幻聽、易怒、抑鬱、焦慮等癥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早期、規範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精神心理科

病因


●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總體原因不明,多發生於偏執性人格者,如多疑、敏感、不信賴別人、行為神秘、不易接受他人的批評,嫉妒心強的人,常在中年以後發病。

癥狀


●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癥狀複雜多樣,可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及認知功能等方面 。具體如下:

感知覺障礙

● 最突出的障礙是幻覺,包括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及幻觸等,以幻聽最為常見。

思維障礙

● 關係妄想
● ● 患者堅信周圍環境中的一些與他不相關的現象均與他有關,認為別人的言行是針對自己。如認為旁人之間的談話是在議論自己。
● 被害妄想
● ● 缺乏安全感,對外界極度不信任,認為某人(或某群體)對自己、自己的親人、家庭進行監視、攻擊或迫害。在妄想支配下,患者拒食、逃跑、控告,以致自傷或傷人。
● 影響妄想
● ● 患者會自覺有一種被控制感,並堅信自己的心理活動與行為受到外界特殊東西的干擾與控制。如無線電、光波、某種射線等。
● 嫉妒妄想
● ● 患者堅信自己的配偶對自己不忠,與其他異性有不正當的關係。如跟蹤、監視配偶等。
● 誇大妄想
● ● 認為自己處理事物的能力大,在其他一些涉及到生老病死、國家大事的事情方面,也很有能力,如堅信自己有非凡的才能、至高無上的權利等。
● 疑病妄想
● ● 患者對自身健康非常敏感,只要哪兒出現了不舒服的情況就懷疑得了大病。

情感障礙

● 情感淡漠。
● 情感反應不協調。
● 不協調性興奮。
● 易激惹。
● 抑鬱。
● 焦慮。

意志和行為障礙

● 意志減退或增強,在妄想支配下有時有衝動行為。

認知功能障礙

● 大多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晚,人格相對完整,一般社會功能保存,但長期疾病狀態則會導致社會認知能力的下降。

檢查


● 確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主要依靠體格檢查、精神檢查、顱腦CT和磁共振(MRI)、腦電圖檢查等幫助確診。
● 體格檢查
● ● 主要檢查有無異常體征及言行舉止異常。
● 精神檢查
● ● 主要檢查是否存在抑鬱、焦慮等情況。
● 顱腦CT和磁共振(MRI)
● ● 檢查有無器質性以及佔位性病變。

診斷


● 醫生診斷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主要依據病史、臨床癥狀等幫助確診。
● 病史:患者發病前患有其他疾病。
● 臨床表現:患者大多具有多疑、敏感、不信賴別人、行為神秘、不易接受他人的批評、嫉妒心強、遇事喜歡誇張、對人冷酷等特徵。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並且有明顯的工作、學習和社會功能缺陷。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多疑、敏感、不信賴別人等類似的表現,容易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混淆,這些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精神檢查、顱腦CT和磁共振(MRI)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主要採用心理治療、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

● 如果認為飯里有毒而拒食時,不能讓患者單獨進食,應帶患者去餐廳,與其他人進食同樣的飯,也可以讓患者自己挑,或是讓別人先吃一口,再讓患者吃,解除患者的顧慮,當家屬被涉及時切忌做過多解釋,應盡量減少接觸,並注意安全。
● 安全護理:患者在妄想支配下,有時可發生自殺、自傷、傷人、毀物或外走行為,家屬要加強觀察,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
● 家屬不要在患者面前低聲交談,以免引起患者猜疑,強化患者妄想內容。當家中其他人被涉及妄想懷疑對象時,應及時將其分開,並避免再次接觸,防止意外發生,保護其他人的安全。

藥物治療

● 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對不同類型的妄想症,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式。
● 如果患者不配合治療,可考慮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如果患者情緒波動較大,可使用抗抑鬱藥物。
● 中藥為:安樂膠囊、銀杏葉提取物等;西藥有奧氮平、氯氮平、氨磺必利、利培酮、舒必利等。

危害


●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會出現幻聽、易怒、抑鬱、焦慮等癥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預后


● 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早期、規範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預防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
● 正確對待現實生活,鼓勵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