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

中醫

斑疹(macula)指皮膚局限性或瀰漫性皮色改變,一般不隆起亦不凹陷即為斑疹。是皮膚病癥狀中最常見的原發損害之一。一般比較小,小於1-2cm,大於2cm者稱為斑片。斑疹可以分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兩種。有的斑疹上還會有鱗屑,稱為鱗屑性斑疹,如花斑糠疹的皮疹。斑疹(macula)指皮膚局限性或瀰漫性皮色改變,一般不隆起亦不凹陷即為斑疹。是皮膚病癥狀中最常見的原發損害之一。一般比較小,小於1-2cm,大於2cm者稱為斑片。斑疹可以分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兩種。有的斑疹上還會有鱗屑,稱為鱗屑性斑疹,如花斑糠疹的皮疹。炎症性的斑疹,是由感染,物理,或化學因素引起的,使真皮血管暫時性擴張充血引起皮膚呈紅色,用手指壓迫后,皮疹顏色完全或部分消退,手指鬆開以後,皮疹又恢復原來的顏色。炎症性斑疹的顏色和大小因病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炎症性的斑疹,是由感染,物理,或化學因素引起的,使真皮血管暫時性擴張充血引起皮膚呈紅色,用手指壓迫后,皮疹顏色完全或部分消退,手指鬆開以後,皮疹又恢復原來的顏色。炎症性斑疹的顏色和大小因病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非炎症性的斑疹,不是因為皮膚髮炎,而是因為以下的因素引起的皮膚色澤的改變。①色素的改變,如黃褐斑,炎症后色素沉著,雀斑,白癜風等;②皮膚血管的發育異常引起的斑疹,常見的有鮮紅斑痣,毛細血管擴張症等;③皮膚內的異物或染料,常見的有文身等;④皮膚內出血,血管中的紅細胞進入真皮組織內,如過敏性紫癜、變應性血管炎等。非炎症性的斑疹,不是因為皮膚髮炎,而是因為以下的因素引起的皮膚色澤的改變。①色素的改變,如黃褐斑,炎症后色素沉著,雀斑,白癜風等;②皮膚血管的發育異常引起的斑疹,常見的有鮮紅斑痣,毛細血管擴張症等;③皮膚內的異物或染料,常見的有文身等;④皮膚內出血,血管中的紅細胞進入真皮組織內,如過敏性紫癜、變應性血管炎等。

簡介


● 英文名稱:Mac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古籍摘選


● 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溫熱論·辨斑疹》)

名詞解釋


● 限局性皮膚明顯的顏色變化,不隆起,也不凹陷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醫外科學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診察疾病,辨別證候,研究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斑疹是皮膚病的一種。

臨床表現

● 斑疹,常見於丹毒、葯毒等皮膚病,為皮膚黏膜局限性的顏色改變,無隆起或凹陷,與周圍皮膚平齊。
● 直徑≥1cm時,稱為斑片。
● 分為紅斑、色素沉著斑、色素減退斑等。
● 血熱多壓之退色,壓之不退色者可伴有血瘀;熱輕者斑稀疏,熱重者斑密集,熱毒熾盛斑紅而紫。
● 若肝腎不足、氣血瘀滯,可見黧黑斑色素沉著。
● 色素減退斑多因為氣滯血瘀或血虛兼風邪所致,最常見者為白駁風。

病因病機

● 中醫學認為,斑疹的病因複雜,外因主要是感受六淫邪氣,特別是風、濕、火、熱邪侵襲肌表等;
● 內因主要是七情內傷、飲食不節、體虛勞倦和肝腎虧損所致。
● 其病機主要因氣血失和、氣血兩燔、臟腑功能失調、火熱等邪毒結聚而發病。

日常調護

● 患者應盡量避免接觸過於潮濕、燥熱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志過激;
● 合理飲食,少吃辛辣、刺激、炙煿、油膩等肥甘厚味之品。

名詞沿革

● 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就記載“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金匱要文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雲“面赤斑斑如錦”,其後如《諸病源候論》《千金方》《瘟疫論》等重要醫籍文獻也有對斑疹的描述。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等。中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