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蜈蚣

龍頭蜈蚣

龍頭蜈蚣風箏集合了立體風箏和串式風箏的特色,由手工扎制的立體龍頭和許多帶有龍桄的腰片組成,是濰坊風箏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製作工藝之繁雜、難度之高,堪稱世界風箏之最。在2012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全國共有62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參展,最終,以“龍頭蜈蚣”為代表的濰坊風箏製作技藝獲得金獎。

藝術特點


龍頭蜈蚣(濰坊工美作品)
龍頭蜈蚣(濰坊工美作品)
龍頭蜈蚣風箏通過獨特的創作題材,生動的藝術造型,精巧的扎制工藝表現出鮮明的民間色彩,一直以來受到了中外風箏愛好者的青睞。
龍頭蜈蚣風箏的造型,最突出特色就是氣勢宏大、形象鮮明。古書《爾雅翼》中談龍有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濰坊的藝人們為了使風箏具有良好的起飛性能,根據風箏的受力和升空觀賞的角度對風箏的龍頭造型做了調整,整體輪廓更加硬朗,“牛頭鹿角眼如蝦”,吻短口方,眼睛寬大,甚至可以隨風轉動,更加顯得活靈活現,卻也不失龍的矯健和威嚴。風箏的主體部分由許多圓形單片(腰片)串結而成,延伸到身子兩側的腳狀結構既模仿了蜈蚣的腳,取其“多子多孫,多福多祥”的吉祥寓意,同時也起到維持風箏平衡的作用。
在繪製上,龍頭風箏多採用黃、白、紅、綠、藍,在濰坊,更有“紅配綠,一塊玉”,“紫是骨頭綠是金,配上紅黃色更新”的說法,常用大色塊,對比強烈,給人以熱烈、歡快的視覺享受。一方面,濰坊的龍頭風箏受到了民間藝術的影響,具有用色大膽鮮明、風格粗獷、不嬌柔做作的特點;另一方面,作為進貢的貢品風箏,也受到了宮廷工藝的影響,具有製作精細、扎繪精緻、大氣磅礴的獨特韻味。
龍頭蜈蚣風箏的出現,代表著風箏的扎制手藝實現了進一步的突破,也使串式風箏從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濰坊風箏的典型作品。隨著時代的發展,風箏的材料性能和技術都有了很大提高。濰坊工美充分發揮了現代工藝、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在繼承傳統龍頭蜈蚣風箏造型和裝飾的基礎上,通過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設計更加巧妙,放飛長度和穩定性都明顯提升,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歷史淵源


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有一個神采奕奕的形象——龍。它活躍在悠悠歷史長河中,騰飛於廣闊的神州大地上。而蜈蚣在濰坊的民間傳說中是龍的子孫,而多腳多福寓意著多子多孫,多福多祥。取龍頭為首,以蜈蚣作腰節,構成了龍頭蜈蚣風箏體現了人們崇尚龍的威嚴、活力,祈禱神龍降福人間,以求五穀豐登,歲歲平安,同人民群眾吉祥如意的觀念極其吻合,是中國傳統風箏造型藝術的更高層次。
龍頭蜈蚣風箏
龍頭蜈蚣風箏
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是先有一條“竇公渠”,又成了如今的白浪河,后又有的這條龍頭蜈蚣風箏,傳說北海小白龍幫助白浪河沿岸百姓挖河修渠,引水灌田,百姓為紀念小白龍的功績又希望沿河兩岸年年豐收,風箏巧匠就根據小白龍的樣子扎制了龍頭蜈蚣風箏,年年在白浪河岸放飛祈福。 “清明去踏青, 放起大蜈蚣, 濰縣風箏真有名”。清代裴星川的詩中道: “風箏市在東城牆, 購選遊人來去忙, 花樣翻新招主顧, 雙雙蝴蝶鳶成行。”其友和詩曰: “東城牆外是白沙 ( 白浪河沙灘) , 風箏鋪子三十家, 冬售年畫春銷鳶, 一年四季不斷花。”詩中東城牆便是濰縣城派風箏的發源地—白浪河。
濰坊龍頭蜈蚣風箏作為極具代表性的風箏種類來源於人們辛勤的勞動,對生活的熱愛,並且實現了實用性和審美性的高度結合,是人們長期的勞動經驗所得。
隨著時代的推移,以勞動人民文化心理和傳統的審美意識為基礎,人的觀念在改變,審美情趣在升華。龍頭蜈蚣風箏放飛和欣賞過程中傳達的不僅僅是祈禱之意,而激勵奮發向上,陶冶情操的寓意更加突出,充分體現出人類智慧的精華和文化傳承的魅力。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濰坊風箏發展最鼎盛的時期,濰縣城派風箏銷往全國各地,甚至成為皇家欽點的貢品。
據傳,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皇帝舉辦第四次千叟宴,指定濰州進獻風箏,給讓皇帝“放晦氣”。當時,濰坊四大家之一的丁氏家族集合了濰坊城派風箏藝人共同製作了一隻威風凜凜的龍頭蜈蚣風箏,呈獻給乾隆皇帝。
這支龍頭蜈蚣風箏的腰身共85節,寓意乾隆皇帝85歲壽誕,也開創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先河,從此濰縣已製作龍頭蜈蚣風箏而遠播聲名。
這件龍頭蜈蚣風箏已有221年(1795-2016)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僅有一隻龍頭存世,由濰坊丁氏家族十三氏丁氏傳人丁傳慶保存,現暫存於濰坊工美風箏博物館珍藏。

藝術大師


韓福齡

韓福齡生於1934年,濰坊濰城人,得到著名濰縣城派風箏藝胡敬珠的真傳,是濰坊城派龍頭蜈蚣風箏的代表性傳承人。自濰坊國際風箏會舉辦以來,每屆都有他的作品獲獎,並曾多次在國內外的風箏比賽中獲得最高獎。1989年,被濰坊市政府授予“風箏明星”稱號;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的傳承人。
韓福齡製作的龍頭蜈蚣風箏被風箏界稱為“韓派蜈蚣”,在繼承傳統龍頭蜈蚣風箏“劈腦”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出“鼓腦”製作技藝。這一製作技藝的應用,使龍頭蜈蚣風箏顯得更為威武,栩栩如生,富有神韻。此外,韓福齡更是獨創了“紅龍”這一龍頭蜈蚣風箏的新樣式。

張建民

張建民,1947年出生,山東濰城人,出身風箏世家,濰縣城派風箏傳承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風箏委員會高級風箏工藝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濰坊風箏明星。濰坊工美高級風箏製作師。
張建民自幼受家庭熏陶,酷愛風箏,他的父親、叔父和兄弟都是濰坊風箏的重要代表人物。自幼經祖父、父親的親手傳授,技藝不斷提高,經過不斷的刻苦鑽研,吸收名家之長,風箏扎制藝術日臻成熟,尤擅扎制龍頭蜈蚣風箏,所扎龍頭風箏在國內外歷屆大獎賽中均獲得金獎。他所扎制的風箏作品成為諸多風箏愛好者收藏的珍品。

於海濱

於海濱,男,濰坊濰城人,生於1962年11月。從事風箏的設計與研究30餘年。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城派風箏傳承人。現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風箏委員會高級風箏技藝大師,國內首家專業風箏表演團隊—濰坊工美風箏表演隊專業技術顧問,濰坊工美首席風箏設計師。於海濱先生對濰坊傳統風箏的研究造詣較深,學風嚴謹,“扎、糊、繪、放”(風箏的四藝)技藝全面,他扎制設計的2013米龍頭蜈蚣風箏榮獲2013國際風箏會大賽金獎,為濰坊風箏界贏得了國際大賽的最高榮譽。主要作品:二龍戲珠,世界最大載人龍頭蜈蚣風箏,此風箏現為濰坊工美風箏博物館珍藏。

成就說明


濰坊工美的城派龍頭蜈蚣風箏,製作精良,顏色明艷,多次在重大活動中進行放飛表演,挑戰世界紀錄,是中國傳統風箏中影響最廣的作品。
放飛世界最長風箏(濰坊工美)
放飛世界最長風箏(濰坊工美)
1、2014年3月22日,濰坊工美創作的5000m“圓夢中華龍箏”打破了當時的世界吉尼斯紀錄,這件龍頭蜈蚣風箏的每個腰片上都有手繪的論語經典篇章、故事。
2、2015年4月4日,濰坊工美再次挑戰世界紀錄,採用全新材料,製作了6000m的“中國夢”龍頭蜈蚣風箏。
3、2015年10月1日,濰坊工美製作的7000m世界最長風箏(龍頭蜈蚣)實現載人飛天,圓了古人坐風箏飛翔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