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亮
中國作家、書法家,代表作《靈與肉》
張賢亮(1936年12月—2014年9月27日),祖籍江蘇盱眙,中國當代作家、收藏家、書法家,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華夏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董事長。
1936年12月,出生於江蘇南京。1951年,前往北京讀書。1954年,高中畢業后,因沒有考上大學,自願報名前往西北地區,在甘肅省賀蘭縣的農村中當一名文書。1957年7月“反右運動”期間,因創作了詩歌《大風歌》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長達22年。1979年9月,得到徹底平反。1980年,發表了《邢老漢和狗的故事》《靈與肉》等短篇小說。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綠化樹》。1985年,發表長篇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2008年2月,出版隨筆集《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2009年,發表長篇小說《一億六》。
2014年9月27日下午,因肺癌晚期逝世,享年78歲。
1936年12月,出生於江蘇南京。抗日戰爭期間,在四川省重慶市讀小學。抗日戰爭勝利后,隨家返回南京讀中學。1951年,前往北京讀書。1954年,高中畢業后,因沒有考上大學,自願報名前往西北地區,在甘肅省賀蘭縣的農村中當一名文書。1956年,調往甘肅省幹部文化學校當文學課教員,並開始嘗試文學創作,發表了《夜歌》《黎明時的歌》等60餘首詩歌。
1957年7月“反右運動”期間,創作了詩歌《大風歌》,登載在當時很有影響的文學月刊《延河》,引發關注,使得張賢亮遭到了猛烈的批判;9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署名《斥大風歌》的文章,詩人公劉抨擊《大風歌》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和思想,於是,《大風歌》成了右派言論的代表作品,張賢亮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關進銀川市附近的勞改農場,過起了與世隔絕的囚犯生活。
張賢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勞改和勞教中度過的,在這期間,以“書寫反動筆記和知情不報”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在“社教運動”中再次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勞教;“文化大革命”中,升級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被群眾專政;1970年,又被投進農墾兵團監獄,運動一來就抓去勞改,勞改幾年又被轉移到另一個農場就業勞教。
1979年9月,張賢亮得到徹底平反。1980年,調至寧夏《朔方》文學雜誌社,擔任編輯,並發表了《邢老漢和狗的故事》《靈與肉》等短篇小說;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1982年,改編自小說《靈與肉》的電影《牧馬人》上映。1983年,小說《靈與肉》《肖爾布拉克》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被選為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綠化樹》,小說描寫了知識分子處於厄境中的生活和思想歷程,並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同年,應邀訪問挪威、瑞典、丹麥。1985年,發表長篇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描寫在特殊環境里人的本性受到壓抑,扭曲之後形成的與生活的矛盾,引起廣泛的爭論;同年,應邀前往美國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
1987年10月,出版《寫小說的辯證法》,收錄了張賢亮1957年至1986年8月在報刊上發表的33篇文章,這些文章介紹了作者的創作體會、創作思想以及創作小說過程中的思考等。1989年1月,出版長篇小說《習慣死亡》。1992年,下海棄文從商,前往寧夏賀蘭經商。1993年,創辦華夏西部影視,並擔任華夏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建立了鎮北堡西部影城。
1995年3月,出版隨筆集《邊緣小品》。1996年12月,出版散文集《小說編余》。1997年,出版雜文集《小說中國》。1998年2月,出版散文集《追求智慧》。1999年12月,出版小說集《青春期》。2000年6月,出版導遊叢書《華夏西部影視城——我與鎮北堡》。
2008年2月,出版隨筆集《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2009年,發表長篇小說《一億六》,並於同年出版。2010年初開始,張賢亮以個人名義每年捐贈150萬至180萬元,對寧夏貧困患者實施“救生行動”;1月,出版語錄集《張賢亮經典語錄——人很重要》。201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的傾訴》;同年,被查出晚期肺癌。2014年9月27日下午,因肺癌晚期逝世,享年78歲。
張賢亮工作照
張賢亮的祖籍在江蘇省的盱眙縣,祖父張銘早年在美國讀書時,就參加了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回國后擔任國民黨政府的外交官。張賢亮的母親是安徽一個書香門第的才女,在與張友農結婚幾個月後,張友農就隨張學良回到了西安,而張賢亮母親已經有了身孕。
“西安事變”之後,國共開始合作抗日。張賢亮的父親開始棄官從商,帶著一家老小來到重慶。在內戰爆發后,張賢亮的父親又開始到上海經商,
1949年,張賢亮的父親作為舊官僚被關押。1951年,張賢亮父親在監獄中去世。1955年,19歲的張賢亮帶著母親和妹妹,響應國家號召,離開北京,到大西北開荒,在賀蘭山下安了家。
“反右運動”期間,張賢亮因發表《大風歌》而被錯劃為右派,張賢亮被帶走,勞動改造了22年。張賢亮在被送進勞改后沒幾天,張賢亮的母親就在晾衣服的時候摔斷了腿,十歲的妹妹正在上小學,家裡頓時沒有了生活來源,無奈中,母女倆準備回遷北京投親靠友。
十年後的1968年,“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張賢亮趁勞作間隙扒火車回北京,費盡周折,終於找到了自己已經滿頭白髮的母親。而此時妹妹早已分配到甘肅工作。和母親的團聚僅有幾天,張賢亮就被發現,強制帶離了北京,而這次竟然是同母親見的最後一面。後來無路可走的張賢亮,只能靠乞討為生輾轉到了蘭州。回到農場后,張賢亮又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繼續改造。直至1979年獲得徹底平反。
名稱 | 首版時間 | 作品類型 | 出版社 |
---|---|---|---|
《靈與肉》 | 1981年 | 中、短篇小說集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龍鍾》 | 1982年 | 中篇小說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河的子孫》 | 1983年 | 中篇小說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男人的風格》 | 1983年 | 長篇小說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肖爾布拉克》 | 1984年 | 中、短篇小說集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綠化樹》 | 1984年 | 中篇小說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感情的厲程》 | 1985年 | 小說集 | 作家出版社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 1985年 | 長篇小說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
《張賢亮選集》(1-3卷) | 1985年 | 小說、選文、詩歌選集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張賢亮集》 | 1986年 | 中篇小說集 | 海峽文藝出版社 |
《飛越歐羅巴》 | 1986年 | 隨筆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寫小說的辯證法》 | 1987年 | 理論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習慣死亡》 | 1989年 | 長篇小說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邊緣小品》 | 1995年 | 隨筆集 | 陝西人民出版社 |
《小說編余》 | 1996年 | 散文集 | 寧夏人民出版社 |
《小說中國》 | 1997年 | 雜文集 | 經濟日報出版社 |
《追求智慧》 | 1998年 | 散文集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青春期》 | 1999年 | 小說集 | 經濟日報出版社 |
《華夏西部影視城——我與鎮北堡》 | 2000年 | 導遊叢書 | 寧夏人民出版社 |
《張賢亮近作》 | 2006年 | 散文集 | 文匯出版社 |
《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 | 2008年 | 隨筆集 | 中國海關出版社 |
《一億六》 | 2009年 | 長篇小說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張賢亮經典語錄——人很重要》 | 2010年 | 語錄集 |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
《我的傾訴》 | 2013年 | 散文集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一、《靈與肉》
張賢亮
這是一間陳設考究的客廳,在這家高級飯店的七樓。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藍天,抹著疏疏落落的幾絲白雲。而在那兒,在那黃土高原的農場,窗口外就是綠色的和黃色的田野,開闊而充實。他到了這裡,就像忽然升到雲端一樣,有一種晃晃悠悠的感覺,再加上父親煙斗里噴出的青煙像霧似的在室內飄浮,使眼前的一切就更如不可捉摸的幻覺了。可是,父親吸的還是那種印著印第安酋長頭像的煙斗絲,這種他小時候經常聞到的、略帶甜味的咖啡香氣,又從嗅覺上證實了這不是夢,而是的的確確的現實。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父親把手一揮。三十年代初期他在哈佛取得學士學位以後,一直保持著在肯布里季時的氣派,現在,他穿著一套花呢西服,蹺著腿坐在沙發上。“我一到大陸,就會了一句政治術語,叫‘向前看’。你還是快些準備出國吧!”房裡的陳設和父親的衣著使他感到莫名的壓抑。他想,過去的是已經過去了,但又怎能忘記呢。
二、《邊緣小說》
張賢亮
據說拿破崙是把工作當做消遣的,當然自古到今這類患工作狂的人還很多。現在的富人,在“高爾夫”球場上消遣。G.L.F——綠色、陽光、散步,多麼美好!別說執桿擊球,聽聽都讓人舒服。我不會打高爾夫,卻常在球場外見愛好者拿著球杆悠哉游哉地走。
三、《初吻》
張賢亮
四、《綠化樹》
張賢亮
五、《一億六》
張賢亮
四十多年後,即到二○五○年左右,全世界每個人都會知道這位中國偉大的傑出人物。但是,目前他的父母親戚與他們的朋友情人等等,絕大多數不僅健在,有的還很年輕。為了本書中提到的所有人的生活在當前不受干擾,因而作者儘可能不寫出他們的真實名字。為了敘述方便,有的地方必須要有人的姓名及機構名稱作為符號,作者就隨意起個姓名名稱。如果今天現實中有人的姓名與機構名稱與作者隨意起的姓名名稱雷同,純屬偶然,務請不要對號入座。
六、《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張賢亮
七、《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思路》
張賢亮
謹以此文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
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倡導的"思想解放"運動,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乃至中國整部20世紀史上,其規模及深遠的社會影響,我認為大大超過"五四運動"。那不是啟蒙式的、由少數文化精英舉著"賽先生德先生"大旗掀起的思潮,而是一種迸髮式的,是普遍受到長期壓抑后的普遍噴薄而出;不僅鬆動了思想上的鎖鏈,手腳上的鐐銬也被打破,整個社會突然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張力。從高層和精英人士直到普通老百姓,中國人幾乎人人有話說。更重要的是那不止於思想上的解放,一切都是從人的解放開始。沒有人的解放,便沒有思想的解放。所以,人們才將那個時期稱之為"第二次解放",並且我以為那才是真正的"解放"。
八、《老人與狗》
張賢亮
九、《河的子孫》
河的子孫
十、《浪漫的黑炮》
浪漫的黑炮
十一、《青春期》
張賢亮寫真照
青春期
到八十年代初,我已活了五十多歲,才知道有“青春期”這個詞。過去只知道有個詞叫“青春”,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剛剛六歲,不懂得是什麼意思。給我啟蒙的老師是重慶南岸鄉下的一位老秀才,但他並不是重慶人,母親說他跟我們一樣,也是從江浙一帶“逃難”逃到“陪都”來的,被四川當地人稱為“下江人”的一類。如今我想起他,就不由得佩服連環畫家和影視化妝師再現歷史面貌的本領,現在畫面中凡出現過去的私塾先生,都與我這位啟蒙老師十分相像,包括那頂古典的瓜皮帽,因而也使我總忘記不了他的模樣。他只教我家族中的幾個子弟,開學就念《唐詩三百首》,不像一般私塾先生以《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為教材。他好像很喜歡杜甫的詩,我學的第一首詩就是《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認識的第一個字是冷僻的“岱”,讓我好久在別處找不著它。一次,他念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時候,突然把書本捂住臉痛哭失聲,真正“涕淚滿衣裳”起來。鼻子摸得匐匐作響,聽到那樣大的響聲,誰都會驚奇此人的鼻孔非同小可。他哭得全身骨頭髮顫,特別是頷下一絕花白的鬍鬚抖動得更厲害,眼淚鼻涕隨手往書案上抹。看到一個大人,又是我們一向畏懼的老師居然跟我們一樣也會嚎啕大哭,下面一群六、七歲的孩子哄堂大笑,哇哇亂叫。從此我們也就不再怕他了。
十二、《習慣死亡》
我記不清楚我從什麼時候開始想殺死他。當然那肯定是我和他分離之後。但當初我審視他的時候還沒有這種想法,他變得使我越來越不能容忍,還是以後的事情。可是事情竟然也會發展到這種地步:他和我的願望最終趨於一致。在我讓他應該死的時候,他自己已欣然同意將軀體交付死亡。這省卻了我許多事,省卻了許多煩惱。在他死的那一剎那,我們終究合而為一,那一剎那無比愉快,愉快得超過了和任何女人的任何一次做愛。
十三、《無法蘇醒》
直到他鋃鐺入獄他都不相信眼前經歷的一切是真正的現實。逮捕他的時候,公安人員還面帶笑容,好像來逮捕這樣一個全市有名的大企業家、著名的發明人、數項專利的擁有者,是一種很好玩的遊戲,臨上警車,警察拉開車門,還輕輕地扶了他胳膊一把,禮貌得像香港大酒店門口的“紅頭阿三”,所以他也向警察笑了笑,“還是同樣一個夢。”他想,每次做這樣的夢,做他又被逮捕又被勞改的夢,他都既害怕又惋惜。惋惜的是這樣的夢總沒有結果,做不到他“平反”就半途驚醒。一截一截拖著的夢,每段的尾巴都是懸念,使他輾轉反側再也不能入睡,“這次看來像真的似的,一定要把它做完。”於是他便順從著,絲毫不辯白不抗拒,跟著警察走,甚至走得比警察還快,彷彿他自己知道要到什麼地方去,而他也的確輕車熟路,果然一下子就走進了監獄。
十四、《肖爾布拉克》
1960年,年僅17歲的李世英告別了年邁的雙親和飢餓的故鄉,隻身闖到新疆謀生。為了幫助兩個素不相識的家鄉姑娘,他賣掉了身上的衣服,甚至把剛找到的工作也丟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老司機徐師傅,熱心的徐師傅收下他當了徒弟。"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感到苦悶、寂寞的李世英滿心希望建立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在車隊司機們的關心下,他匆忙地與從陝北逃荒來的姑娘巧珍結了婚。婚後,儘管李世英對巧珍百般體貼,可是巧珍卻始終是冷冰冰的。她像傭人似地侍候著李世英,臉上整日沒有一絲笑容。幾個月後,李世英終於從同隊司機們的口中得知巧珍有了外遇。他感到震驚、痛苦,不願相信。在他憤怒的質問下,巧珍終於吐露了真情。原來巧珍與春生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由於家鄉鬧災荒,巧珍的爹娘都死了,她只好到新疆來投靠姨媽。巧珍寄人籬下,未婚夫又音訊杳無,只好由姨媽作主嫁給了李世英。婚後不久,春生千里迢迢來新疆找到巧珍。她愛春生,可又不忍心傷害真心愛她的李世英。為了成全這一對有情人,李世英和巧珍離了婚。7年後,有一次李世英在開車去南疆的路上,遇到一個抱孩子的年輕婦女搭車。她是上海知青,名叫葉娟,和兒子小遠回連隊駐地肖爾布拉克。路上,李世英發現小遠病得厲害,便連夜開車把葉娟母子送到庫爾勒醫院。小遠得救了,勞累了一夜的李世英卻悄悄地離去了。這使葉娟深為感動。幾天後,李世英又到醫院探望小遠,並送葉娟母子回肖爾布拉克。路上,葉娟向李世英訴說了自己下鄉后遭連長凌辱,生了私生子小遠的遭遇。葉娟在逆境中不低頭,不沉淪的堅強意志深深吸引了李世英,也點燃了他心中愛情的火花。兩顆同在苦水裡泡過、金子般閃亮的心相撞,兩個經歷過生活磨難的人幸福地結合在一起。
十五、《男人的風格》
《男人的風格》講述了:中國巨輪,乘風破浪,高歌猛進,短短六十載,已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成為人類文明史的一個偉大奇迹。中國文學,風起雲湧,蒸蒸日上,流派異彩紛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樣令世人矚目。為慶祝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啟動“共和國作家文庫”大型文學工程,力圖囊括當代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文學價值觀上的人民立場,展示東方文明古國的和平崛起、歷史進程、社會變遷與現實圖畫,表現中華民族的艱辛求索、勇敢實踐、創新思想及生存智慧。這套文庫,既是欣欣向榮的中國文學事業的一個縮影,也是生機勃勃的轉型期中國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顯示出來。我們同時相信,中國的文學事業將伴著蒸蒸日上的偉大祖國更加繁榮、更加絢麗。衷心感謝中宣部有關部門、中國作家協會和全國廣大作家、文學評論專家給予本文庫的大力支持。
十六、《我的菩提樹》
這是一個未被苦難擊倒,熱愛生命的故事,已在世界各地流傳。一個因一首抒發胸臆的詩而被打為「右派份子」的年輕人,從此展開了他長達二十二年的勞改生涯:饑寒與疲累交錯中,還必須不斷地承受精神上的折磨,他只有藉一枝禿筆,偷偷抒發卑微、無力的吶喊,像一株使自己心靈澄澈的「菩提樹」。張賢亮檢視當年的日記,以註釋的方式,平靜地,甚至是幽默地敘述最蕭索荒涼的人生經驗,充沛的文字中迸發出對生命的最大熱愛,自然而然地為過去四十年中國人的苦難下註腳。他以日記禮的形式,將小說藝術推上另一高峰。
十七、《小說中國》
這本書表達了我對中國社會改革的觀點、理念及思慮,我絕不希望我的思慮不幸而言中,反而希望我是杞人憂天。在本書中我曾說過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完全是建立在農民的犧牲上的。我非常高興中央開始高度關注“三農”問題,不只取消了壓在農民身上的各種稅費,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策。張賢亮是中國著名作家、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寧夏文聯主席兼作家協會主席。其作品被譯成英、法、俄、日、德。西班牙、希伯來等27種文字,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1994年11月獲美國傳記學院的“國際文化榮譽獎”。說起張賢亮,對中國文壇有所了解的人大都不會感到陌生。上世紀80年代,這位特立獨行的作家發表的《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以其充滿人性溫暖的故事和新銳的思想。
十八、《感情的歷程》
本書收集了著名作家張賢亮的三部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小說《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初吻》等。張賢亮尤其擅長描寫男人和女人複雜而微妙的原欲衝動。其作品大多反映男女之間最原始、最本質的情感關係。
十九、《張賢亮近作》
本書可以說是文匯出版社出版的最具有實用價值的一本書。本書中有關企業管理及文化產業的見解對讀者將會有一定的幫助,特別是正在從事這方面工作的讀者。讀者會發現裡面有許多觀點和意見是新穎的。
在書業和讀者中頗具影響的“文匯原創叢書”,又推出新作了,本散文集《張賢亮近作》就是其中的一本。本書生動地描述了作者在寧夏創辦西部影城等文化產業的精彩片斷,並對西部的人物和社會現象進行了詼諧和犀利的評點。
二十、《我與鎮北堡》
鎮北堡西部影城,無可置疑地向當代人宣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作為人文科學的文化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力!文化藝術能極大地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后,文化藝術品將是最昂貴的商品之一!
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拍攝影視片不再需要現場的實地作為背景,所有背景甚至演員都可用電腦製作;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西部影視被來此拍片的劇組利用得無可再利用的場地了,到那時,西部影城將會成為一座電影電視劇的歷史博物館而存在,並且越來越具有歷史價值,永遠矗立在寧夏在地上,永遠是銀川的一道美麗風景。
本書是“寧夏旅遊叢書”之一,主要介紹了寧夏旅遊景點——華夏西部影視城。全書內容豐富、通俗易懂,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將這個景點的特點一一敘述出來,並附有精美的彩頁,是一本實用的旅遊指南。
二十一、《張賢亮精選集》
說起張賢亮,對中國文壇有所了解的人大都不會感到陌生。上世紀80年代,在國人的閱讀中激起了巨大波瀾。進入90年代后,在“文人下海”的一波熱潮中,張賢亮在寧夏創辦了一個影視娛樂城,以“出賣荒涼”著稱,成為當今文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現在的張賢亮已經集作家與企業家的雙重身份於一身,本書精選了他的佳作5篇,從中你可以品到這位“作家與企業家”型文人的絕代風采。
二十二、《人很重要》
是的,世界上最痛心的莫過於被最親近的人誤解。是的,世界上最痛心的莫過於應該最關己、他的人卻對他最冷淡。這會使人特別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最能摧毀人鬥爭的意志。
藝術會使人陶醉,思想也會使人陶醉。如果藝術和思想都是上品,那麼這就是雙料的醇酒。
中國現在面臨的是五千年來未有的大變局!五千年來形成和積澱下來的東西,無論是精神方面的,還是外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都在短短的二十年間猛地一下子翻轉過來!
珍視生命、人權和自由這些人類基本的價值觀,已經逐漸替代了那些看起來頗為吸引人而實際上是反科學的空洞理想。
二十三、《土牢情話》
我震驚了。雖然我知道她沒有死,但我仍然震驚了。
我從那顆黑痣上認出是她。
我望著她,她望著我。來來往往的旅客,牆上的電鐘,巨大的列車時刻表,白的燈,綠的燈,紅的燈,一切的一切,全部化成調色板上那樣斑駁的一片雜色。只有她,在朦朧模糊的背景之前站在我對面,那樣清晰、鮮明。
“你好吧?”她朝我凄楚地微微一笑,我沒聽清她說的什麼,只是從她嘴唇的顫動上看出她說的是這句話。
我的嘴唇也嚅動著,但我也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我又像害熱病似地顫抖起來,就像十二年前那天晚上一樣。
二十三、《壹億陸》
2010年,74歲的張賢亮發表了描寫未來精子危機的長篇小說《壹億陸》,在小說中,張賢亮以未來世界中人類遭遇精子危機為主題,描寫了社會各方人士為爭奪某個優異“人種”展開一場爭奪戰的故事,文章一發表,便引起極大反響與爭議。有人指責他的小說太荒誕,有人認為太低俗。而他的早期作品如《靈與肉》、《男人的風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也曾因“低俗”問題飽受爭議。
對於這樣的質疑,張賢亮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說,他作品中的“性描寫”不低俗、不露骨,適可而止。而且他會在小說中表達一些嚴肅的主題。“我寫到時代問題,直指當代現象,意在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比如在《壹億陸》中,我反映人類的衰亡趨勢,精子危機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許多人卻覺得有些荒誕可笑。我相信我寫得比那些美女作家含蓄。”
飢荒敘事
張賢亮的作品在其飢荒文本里直面和展示生理飢餓。他率先揭示了“低標準瓜菜代”對整個民族造成了何等慘重的生理損傷,其飢荒書寫往往是在平靜中見波瀾,在濫觴中顯沉痛。張賢亮也在創作談中提及,創作《綠化樹》時正值抵制精神污染被執行得最離譜之時,他的全部作品也被進行了專門研究,張賢亮無疑是冒著風險,進行了突破性的創作。他在作品中回顧了以往的飢餓經歷:20世紀60年代大飢荒,慘烈的飢餓現實改變了人情倫理,死亡變得太過平常,人心變得麻木冷漠,連悲傷都顯得多餘,甚至連人的生理結構也能發生轉變,對比那些在應對飢餓時所爆發的種種“潛能”,人就算能發展出動物的反芻能力也不足為奇。飢餓年月成天惦念的就是食物和怎樣搞到食物,食物確實能夠牽引著人的思維、行為方式,所謂的自尊、面子都是吃飽之後的事兒。張賢亮勇於將一個受難的身體呈獻給讀者,試圖把一個長期在政治高壓下默默無聞、唯唯諾諾的身體拯救出來,因為身體是苦難的第一現場,敢於直面身體才能直面苦難。
囚禁敘事
張賢亮小說中的男主人公都有身處囚禁的不幸命運。章永璘、許靈均、石在等知識分子本可以憑著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在社會上謀得職位,成家立業,但現實中的政治運動一次又一次把他們拋離正常的生活軌道,將之推入絕境,他們被禁錮在西北的監獄或勞改農場里,承受著身體上的飢餓與性的壓抑,政治的規訓懲戒和精神信仰上的危機,在多重囚禁中苦苦掙扎,最終依靠自身和女性,尋求自由與救贖。在張賢亮小說的囚禁敘事中,描摹、凸顯了身體的囚禁,精神的囚禁和作為拯救者的女性。在張賢亮小說的囚禁敘事中,身體上的囚禁與規訓既是指人物在政治身份上被劃歸“右派”或“壞人”,繼而被判刑、流放或關押,失去身體自由,也指人物因此而受到的規訓包括繁重的體力勞動、食不果腹的物質生存處境,也包括了身體在囚禁中的生理、心理的變異以及扭曲等。張賢亮常常以身體上的飢餓,性的壓抑來表現政治對身體的壓抑與異化,來揭示政治的規訓作用。
人格反思
張賢亮作為“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受難知識分子,潛意識中對自我的政治身份給予了認同,他自認為背負著整整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創傷,在政治文化觀念上又承認自己身上流淌著“資產階級”的血液,難以擺脫知識分子的身份“原罪”,因而本身就懷有被政治所拋棄的心靈創痛和“贖罪”的心理焦慮。基於自我救贖的目的,他筆下的主人公大都把受難當成是摒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惡習的身份“改造”,是向“筋肉勞動者”靠近的唯一途徑。從他的小說文本中會發現,主人公毫無例外地強調自身所遭受的種種磨難和創傷是對自我的錘鍊和塑造,無論是《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還是《青春期》《我的菩提樹》《習慣死亡》,主人公都主動認同了“極左”政治路線賦予知識分子的政治身份與文化人格,自覺“有罪”並應該通過種種磨難獲得重塑自我和超越苦難的力量。用張賢亮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美和歡樂,必須來自傷痕和痛苦本身,來自對於這種生活的深刻的體驗。”張賢亮力圖表達他對政治身份的重視與追求人格自我完善的努力。
男性中心主義
從女性敘事角度來看,張賢亮的小說體現出了比較明顯的男性中心主義,這種男性中心主義在小說中主要體現在女性主體性的缺失和敘事視角的男性化上。在張賢亮的小說中,男性被作為歷史的主體來進行塑造和敘述,無論是飽經磨難的章永攜,還是意氣風發的陳抱帖,都是歷史的承擔者和前進的動力,他們對自身的命運和所處的時代有清醒的判斷和認識。而小說中的女性卻普遍缺乏主體性,她們沒有個人的信仰與追求,她們所愛的男人就是她們的一切,然而她們卻又無法理解、也無法最終得到他們。在張賢亮的小說中,敘述者,即使是第三人稱的敘述者,永遠是站在男性的角度進行敘述,女性只是被敘述者。被敘述的女性無法發聲也無法辯白,只能作為男主人公和作家操縱和利用的工具。
生命藝術
作為特立獨行的新時期作家,張賢亮的作品彰顯出了深刻的生命體驗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這兩種不同的記述風格在小說中形成了一股自然地內在張力,日記涉及的那部分極為簡略,欲言又止;而註釋的那部分十分詳盡,儘可能還原日記背後的歷史真實。如《我的菩提樹中》,讀者剛開始可能很難把《我的菩提樹》作為小說來閱讀,畢竟其中既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典型的生存環境和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但作者對生活的藝術處理還是比較明顯的。他以當年日記保留下的生活和情感線條為線索,藉此重新甄選、編輯生活原象,並通過註釋的手法和嚴峻、深刻的語言準確地表述。此種手法能使小說直逼生活原態的核心地帶,產生強大的震撼力,不僅可以使讀者體會到當時人們的言論受限,也能通過日記重返歷史現場。
性愛描寫
文革過後,文學創作已經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唯有“性”這一領域似乎觸及了人類最敏感的神經,無人過多的涉及。張賢亮1979年得以平反,隨後便致力於文學創作之中,他20世紀80年代的小說創作最引人注目之處就在於勇於衝破言論禁區,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有大量體現。張賢亮大膽越軌的性愛描寫,探析了人類最低層次的生存需求,真實呼喚人性,推崇人道主義。他在小說中提到:“政治引發的激情近似於情慾誘發的衝動,都源於體內的內分泌。”小說中主人公通過這兩個方面去體驗,去感覺,去“自由選擇”。他試圖將人類最隱秘複雜的心緒、情感、渴望全部傾吐出來,可以說他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位認真描寫“性”的作家,因此其作品一問世就引起轟動效應,評論界對此爭鳴不止,褒貶不一,而正是此時期的小說才真正凸顯了張賢亮的獨特氣質與文風。
人性關懷
勞改幹部通常會被描述成為陰險狠毒、凶神惡煞、對待勞改犯人十分嚴苛的面貌,但在張賢亮的小說中,這類幹部形象鮮有出現,即使有個別被當做反面管理幹部形象也並非大奸大惡,諸如《土牢情話》中的王富海、《綠化樹》里的瘸子管理員等,作者對這類管理幹部的刻畫著墨不多。而《綠化樹》中的謝隊長,《邢老漢和狗的故事》中的魏隊長、《河的子孫》的魏天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曹學義、《我的菩提樹》中的馬隊長等,無疑都是具有人性美、令人難忘的勞改幹部形象,他們在張賢亮文學世界的建構之中,以淳樸直觀的是非觀念和價值判斷感染著小說中的受難主人公。
地方色彩
張賢亮在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一種廣泛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黃河湟水沿岸的一種高腔民歌,理論上稱為“河湟花兒”。這種民歌用詞俏皮生動,頗有靈動之意。在屬性上,它是一種方言。張賢亮選擇這一種生動又易懂的方言來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地方色彩,同時這些語言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可感。例如,唱“河湟花兒”時的馬纓花就比平時更為嬌媚動人。這種民歌,可以用或婉轉或豪放的語調,把自己的情緒與心意表達出來,作為一種釋放的形式。同時,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可以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文化歸屬感的象徵。
愛國色彩
作為張賢亮早期的傷痕文本,《靈與肉》有著具有愛國主義性質的結尾:主人公婉拒了生父邀他共赴美國的心意,而選擇留在大西北農場。主要原因是大地和妻子是他魂牽夢縈,難以割捨的,可見,大地和母親情結根植在他的無意識世界里。艾華指出許靈均是新時代的新人,關鍵在於:“在多年艱辛的勞改生涯中,他未曾變得麻木不仁,他從未停止過探求,終究探尋到了真正的人生道路——永遠與祖國、人民在一起。”在極端年代里,他並未沉浸在個人的不幸與痛苦中,因為這並不是個人悲劇,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釀成的具有普遍性的錯誤。中國知識分子秉持的人生信念就是將個人命運同祖國、人民的理想緊密相連,以此作為人生救贖的依據。以致於當時“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交給黨”,“一切聽黨安排”等口號足以賦予他們穩妥的形態,乃至人生歸依感。在他們看來,最重要的並非個體獲取何種實利,而是能獲得所依賴的群體的承認,即家國黨派的承認成為救贖的終極之道,由此實現最高的人生境界——由人格的完成達到精神上的救贖。
書法
張賢亮是中國文學界久享盛名的文學家。不但他的文學代表作被譯成30種文字在世界30多個國家發行,而且他在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上也建樹良多......對書法這門傳統藝術有高深造詣與獨特見解。張賢亮並不是要當書法家,所以使他不刻意地遊離“書法圈”外,如賀蘭山的野花任自開放,在這個喧躁的時代留給人們的是一份清雅的墨韻和思索,其書法本身的創造力在深厚的文化品格中綻放。“書法家”應首先是學問家,應具備必須的文學,文字學與歷史學的修養,否則“書法家”再超生的多,對我們的時代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故而張賢亮先生的文學和書法造詣不是非要每個書法家都把他的作品作為“參照系”,而是讓一些有志於書法收藏和研究的人們明白:人品、學識與書法密不可分!作為當代紅遍大江南北,名揚長城內外的著名學者型書法家,張賢亮少愛詩書,其母賢敏博學,思想開拓宏深,使先生從小就有了很好的起點,在書法藝術方面下過苦功,後來歷經滄桑,世事變遷,先生又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他的書法造詣和書藝境界是特殊天賦與漫長研悟的合成物。但他沒有以書名世的念頭,胸懷淡泊,學養淵雅,是鑄成先生書法品格的重要因素。在充分肯定先生臨悟參半的功夫外,我們不得不同時認同他的學養、天賦對形成“張體”的重要作用。
風格
張賢亮書法秀潤遒媚,俊逸多姿,尤擅行書,他對各體筆法均有廣泛涉獵,他讀過和臨習北碑南帖,如唐人褚遂良,晉王右軍,蘇東坡,明董其昌等。但其書法更富南帖之韻,字的點畫則時見北碑風骨,結體的欹斜及個別點畫的舒張縱遺頗類米芾、東坡和董其昌的風神。
文化產業
一、發展文化產業的瓶頸
張賢亮工作照
人類的正常行為(犯罪和精神病態行為除外)莫非兩大類,一類是生產活動,一類是文化活動。世界上千千萬萬數不盡的產品也無非兩大類:一類是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產品,一類是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產品。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產品就是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是人類在日常活動中自發創作的,文化活動最早的組織者卻是原始社會的部落,部落後來演變為國家,於是組織文化活動就成了政府的重要職能。這些,我們今天稱之為“文化事業”。到生產力發展至一定水平、老百姓衣食可以基本滿足、市場經濟也開始萌芽的時候,一些不由朝廷政府主辦,而是從民間自發產生用以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就應運而生。民間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如果只為大家聚在一起歡樂一下,像王羲之搞的“蘭亭聚會”,那就算了,如果民間文化活動和民間生產的文化產品是讓他人觀賞享用的,組織者、生產者必定要從需求者那裡取得某種形式的回報,即便是春節期間舞龍燈、耍社火、唱大戲,表演者也要一定的報酬,沒有經濟支撐便難以為繼,以後春節就玩不成了,這就自發地形成一種“交易”:我表演你看,看的人要付錢。這樣,舞龍燈耍社火唱大戲等等就從文化產品變為文化商品了,從歷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它們會逐漸與政府主辦的文化事業分離,自發地形成一種文化產業。
彙報提綱
二、關於文化產業及寧夏旅遊的彙報提綱
1、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世界上千千萬萬商品莫非兩大類,一類是供給人們物質生活的工農業產品,一類是供給人們精神生活的文化產品。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和實力,不止要看他的物質生產總量,更要看他的文化生產、傳播和影響的力度。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80年代曾說,“中國不可能成為世界大國,因為他沒有可以輸出的意識形態”,可見文化產品的輸出量已成為“大國”身份的標誌。我們現在雖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佔全世界GDP8.9%,連年貿易順差,但其中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卻連年逆差,文化產品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4-6倍,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的進口額為出口額的14倍。這還是海關統計數字,據知情人曝料,走私和由遊客帶進來的西方文化產品是報關數字的8倍。逆差如此之大,不但與我國文化資源大國的地位不相稱,使我們距離所謂“大國”地位差的很遠,還弱化了我國在整個世界文化格局和秩序重組中的地位,除了中餐,中國文化在世界面前幾乎處於“無聲失語”的狀態。目前文化市場上國產文化產品的實際供應量與居民的文化消費潛力存在巨大落差,國產文化產品的“戰略性短缺”已是嚴峻的現實。中國城市居民特別是中青年主幹群體的精神生活需求和文化消費,一半以上靠外來文化產品。外來文化產品雖然對更新思想觀念和市場經濟制度建設上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很大程度萎縮了我們自身的民族精神、削弱了我們固有的傳統文化道德,干擾了我們構建社會主義的主流人文價值觀,使很多人信仰缺失,精神迷惘。更重要的是,根據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人均應有的文化消費量計算,有專家預測:“假定繼續按照近年來第三產業發展的平均速度增長,到2020年,我國第三產業佔GDP將為42%左右,低於標準值13個百分點,大約會出現41000億元的缺口。”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都會千方百計把文化消費品向中國推銷,而在全球一體化時代,我們作為WTO成員國,對洶湧而入的外來文化產品又是不可攔截的,因而我們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不但是經濟的緊迫需要,更關乎到我們民族國家的前途命運。
歷史根源
我國文化產業衰落的歷史根源的探討
中國是文明古國,文化產業一度非常發達,“四大發明”中的兩項-造紙和活字印刷,就是古代文化產業發達的標誌,而且,世界各國只有中國的英語命名是以一種文化產品來稱呼的,那就是“瓷器”-CHINA,由此可見我國文化產業當年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影響力。可是從上世紀50年代推行計劃經濟、民營企業改造為國營企業以後,文化產業就逐漸衰落以至於無,文化產業被政府的文化事業所取代。社會所有的文化活動包括精神產品的生產都歸政府領導,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政策,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所有的文化產品、文化活動都成了政治宣傳,文化失去了它應有的知識性、娛樂性和審美功能。這雖然對強化政治信仰起過非常大的作用,卻失去了對外部世界的文化影響力。由政府統管一切文化活動發展到極端終於導致“文革”,整整十年間中國老百姓沒有什麼精神享受,只感到壓抑、恐懼或者瘋狂的亢奮,扼殺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想象力和創造力,革除了舊文化卻沒能創造出新文化,使中華民族固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斷層,國民素質大大下降。
3、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間的同與不同
我們面臨著“戰略性文化短缺”已引起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將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並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分別開來的是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作的報告。江澤民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交融,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4、文化產業的特殊性
要發展文化產業必須認識文化產業的生產規律,也就是馬克思說的“特殊方式”。文化產業屬第三產業,文化產品是精神、思想、審美能力、情感活動的產品。和高科技產品一樣,主要生產要素是人的頭腦,是創意、策劃、設計、發明、發現、靈感的產物,從這點來說,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同樣屬於“智能經濟”。但它又比高科技產業有特殊的優勢:
5、由文化產業的規律和特殊性而決定的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
張賢亮
6、關於寧夏旅遊
關於寧夏旅遊,政府旅遊部門會向領導同志詳盡彙報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我只向領導彙報鎮北堡西部影城今明兩年的規劃,因為鎮北堡西部影城的成長可以充分說明文化產業的特點。
鎮北堡西部影城從荒涼的古堡廢墟、一個破羊圈,經18年的努力,在歷屆區市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已成為集“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保護性開發綜合實驗基地”於一身的全國獨一無二的景區。當初自籌資金僅有79萬元,現已擁有近3億元固定資產;遊客量與納稅額年年上升,今年遊客量可望突破100萬人次,繳稅500萬元。影城已向社會提供了4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為周邊居民提供5-8萬個勞動日,並為提高寧夏及銀川市的知名度做出一定貢獻。鎮北堡西部影城說不上是利用了文物古迹,相反,是我把鎮北堡古堡廢墟推介給影視界,已成為知名影視拍攝基地以後,文物管理部門才來掛了“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可以說我們還開發出了一個“文物”,體現出旅遊產業是一個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間接經濟效益又大於直接經濟效益的產業。
三、笑談“苦難”與“文化產業”發展
2011年8月12日下午,鎮北堡西部影城的百花堂內不停地傳出笑聲與掌聲,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DP(中國企業經營者工商管理碩士研修班)23期學員與張賢亮互動交流。
與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淵源
說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賢亮感慨地說,自己的母親在上世紀20年代就讀於該所學校的前身——燕京大學,后隨父親到美國的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陪讀。
雖然母親在該校就讀只有短短的一學期時間,但這段淵源讓76歲的張賢亮感觸頗深。
苦難歷程之於人生的意義
說起苦難歷程之於人生的意義,張賢亮說,苦難的的確確能夠增強人的承受力,減少人的挫敗感。比如猶太人,當年,他們過著流離失所被人排擠的生活,但現在看來,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財富,包括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都掌握在猶太人手裡,這和他們這個民族所遭受的苦難是分不開的。但現在的很多成功人士,比如比爾·蓋茨,他年輕的時候就是中產階級,並沒有經歷過苦難,因此,一個人是否成功,很大程度是靠他的智商和情商決定的,而不是年輕時是不是經歷過苦難。“我也不希望在座的各位經歷像我所經歷的那些苦難。”張賢亮說。
文化產業如何發展
對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DP中心的班主任唐鈺提出的“中國文化產業如何發展”的問題,張賢亮細心地解釋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別。“文化產業最大的特徵就是能夠產生高附加值。”張賢亮說,從新中國成立以後的40多年當中,西方的文化產品大量進入中國,1993年開始,美國的文化產業的出口額已經超過了製造業等產業。據張賢亮估計,到2020年,中國文化產業的缺口將達到4萬1千億元。中國如果再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個龐大的市場將被西方國家佔領。
張賢亮還強調,文化產業只需要一個聰明的頭腦便可以點石成金。他講了鎮北堡西部影城以79萬元起家,靠他的文化預見性和文化洞察力,現在的資產已經達到了幾十個億,而這還沒有算無形資產的價值。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說到民族的傳統文化,張賢亮說,“沒有歷史的積澱,就沒有想象力的基礎,如果我們整個民族喪失了對歷史的記憶,我們整個民族將沒有想象力。”張賢亮還說,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一個“富礦”,所以我們要了解歷史,記住歷史,要用現代的眼光重讀經典。
另外,說到“搞企業”這個話題,張賢亮開玩笑說,一定要抱著“玩”的心態,否則就會“搞死你”。
曾三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獎
時間 | 作品 | 榮譽 |
1980年 | 《靈與肉》 |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 |
1983 | 《肖爾布拉克》 |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 |
1984 | 《綠化樹》 |
9部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搬上銀幕
《牧馬人》 | 《黑炮事件》 | 《肖爾布拉克》 |
《龍種》 | 《異想天開》 | 《我們是世界》 |
《男人的風格》 | 《老人與狗》 | 《河的子孫》 |
“救生行動”聲明
貧困人士並不怕日常生活的捉襟見肘,最可怕的是貧病交加。一人得病,全家悲愁,這時他們急需社會的關懷與幫助。古人說“浮圖之慈悲救生最大”,世界上最珍貴的莫過於生命。我決定從2010年開始,每年捐出人民幣150萬-180萬元補助一些不屬於、或超出醫保範圍而病人家庭又無力承擔的醫治費用。我將這種行動稱為“救生行動”。“救生行動”的原則如下:
一、“救生”對象限於寧夏地區及在寧夏工作年滿一年、確實無力承擔大額醫治費用的貧困人口和來寧的外地打工者;
二、經醫生確診繳納了醫治費用通過手術或其它治療手段即可挽救其生命或改善其命運的;
三、“救生行動”的資金經患者確認簽字后,善款直接向醫院繳付,現金不給予患者本人或其家庭;
四、“救生行動”不包括患者手術或治療中的陪護費、營養費、旅費及術后的康復費、生活費等其它費用,更不為出現醫患矛盾和糾紛的現象負責;
五、出於降低慈善成本、減少中間環節和使救治及時進行的考慮,我希望將“救生行動”辦成一項民間與政府及醫療部門合作的慈善行動,有錢出錢,在位出力,相關人士大家一起來行善。故而委託銀川市副市長李衛東牽頭,聯絡區、市有關部門及醫院與捐款人簽訂捐助協議,捐款人直接將善款匯入接受單位銀行帳戶,由民政單位與醫療機構嚴格按共同擬訂的《實施方案》的規定使用。因我時間精力有限,不接受患者的個人申請,這點務求患者及其家人諒解。
六、“救生行動”要在陽光下進行,力求完全透明,出資情況及醫治過程與費用及時在媒體和網路上公示,接受寧夏社會各界、特別是媒體輿論和網民的監督,使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患者得到切實的救助,從死亡線上挽救一條生命是社會每一個人的責任;
七、“救生行動”完全是我個人的長期行為,不募集、不接受其他任何人的捐款。
“救生行動”實施
海原一女童首個接受“救生”
一、“救生行動”的意義
以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為出發點,救助患大病的貧困患者或因病致貧的患者家庭,使其得到愛心關懷渡過難關。通過“救生行動”喚起社會各界的關愛之心,從而帶動全社會參與愛心捐助活動來幫助弱勢群體,挽救生命,救濟窮困家庭。
二、工作協調機構
成立“救生行動”工作協調小組,由捐助方及相關機構組成。
組長:李衛東副組長:田豐年保建新馬紅英
成員:徐永豪湯智勇寧夏民政廳指定一名負責人陳家華鄒嘉賓張晨光
張賢亮全權代理人:張公輔
“救生行動”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銀川市衛生局。
三、職責分工
(一)捐助方
1、負責籌措善款及對善款的分配和劃撥,確保“救生行動”的順利實施;
2、對接受善款的單位與醫療機構的善款使用情況進行審核,並予以公布。
(二)“救生行動”協調小組辦公室(銀川市衛生局)
1、負責銀川及區內貧困大病患者的信息匯總、備案,將經核實篩選出的貧困大病患者名單通知醫院,使其及時得到救治;
2、負責組織醫療專家對上報的貧困大病患者疾病診斷、擬訂治療方式和治療費用等情況進行核實和審定;
3、負責監督醫療機構的執業行為。
(三)寧夏民政廳、銀川市民政局
1、負責對申請的貧困大病患者信息進行核實,包括患者的身份、性別、年齡、家庭住址、聯繫電話、家庭人口數、家庭年收入、是否參加低保、醫保、新農合等基本信息及家庭具體情況等;
2、負責將篩選出的貧困大病患者基本信息的核實情況送交協調小組辦公室和醫院,使其及時得到救治;
3、負責公布患者的救治情況與費用,接受捐助方對善款使用的審核及社會人士、媒體輿論的監督。
(四)醫療機構
1、嚴格按照下列“救助對象”條件,向協調小組報送急需救助的貧困大病患者名單,並及時實施救治;
2、規範執業行為,加強臨床路徑管理,嚴格執行國家/寧夏基本用藥目錄,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3、主動接受協調小組辦公室對受捐助者診療情況和費用的審查;
4、負責及時報送患者的救治效果與費用相關情況,接受捐助方對善款使用的審核。
四、救助對象
申請救助的患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寧夏戶口的城鄉居民或在寧夏工作一年以上(有用工單位證明)的來寧打工者;
(二)屬於低保、低保邊緣家庭或醫療費用自費部分超過家庭當年收入80%以上並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的患者;
(三)在銀川地區就醫的,必須是在自治區人民醫院、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
(四)患者經診治效果良好的;
(五)願意將個人信息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五、資金籌措和使用
(一)資金籌措與撥付:自2010年起,由捐助方每年向銀川市民政局捐助150萬元(一期90萬元、二期60萬元),用於符合條件的貧困大病患者的救治。由銀川市民政局一期撥付寧夏回族自治區醫院30萬元、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30萬元、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30萬元;二期視各醫院救治病人情況隨機調撥60萬元。餘30萬元由捐助方機動掌握。收款單位應給予接受善款的憑證。
(二)資金使用
1、捐助方嚴格按照以上承諾撥付善款,不足部分不予追加。受捐助的三家醫療機構應設立專門賬戶,專款專用,每年善款剩餘部分可累積下一年備用。
2、每人每年只限救助一次,捐助範圍為患者醫療費用自費部分。
3、善款只能用於患者的醫療費,直接撥付給醫療機構和民政部門,不直接向患者本人及家庭支付。不負擔患者的陪護費、營養費、旅費及術后康復費、生活費等。
六、“救生行動”項目管理
(一)項目形式
根據民政部門接到的申請和醫療機構接診的實際情況,篩選符合條件的貧困大病患者進行捐助。
(二)申請
1、申請途徑:
(1)貧困大病患者可向上列三家醫療機構-寧夏回族自治區醫院、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申請;
(2)貧困大病患者可向自治區或銀川市民政部門申請。
2、申請程序
符合救助條件的,由患者向上列三家醫療機構或自治區、銀川市民政部門提出申請並填寫《“救生行動”項目救助申請表》,自治區銀川市民政部門簽署意見蓋章后報送協調小組辦公室。
報送時須提供下列資料:
(1)《“救生行動”項目救助申請表》(一式兩份)
(2)患者的1寸免冠照片2張;
(3)患者的戶籍和《居民身份證》複印件;
(4)家庭收入情況證明。
(5)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低保者,需提供相關證明原件、複印件。
(三)審核。由自治區、銀川市民政局於收到登記表及時對申請救助的患者身份、家庭收入等基本信息進行核實,同時,協調小組辦公室對患者疾病相關情況進行核實。
(四)救助。捐款方與接受方(市民政局)簽訂符合法律規範的協議,善款由接受方按照規定使用。捐款方有權了解對每位被救患者的醫療效果和費用,各接受善款單位應向捐款方一人一報,年終有總結。每位患者的醫治費用應有患者簽名認可。
(五)不享受救助的範圍
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市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藥品目錄支付範圍以內的費用。
2、因打架鬥毆、酗酒、吸毒、違法犯罪、交通事故等所發生的醫療費用。
3、因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以及其他賠付責任人應支付的醫療費用。
七、監督管理
1、捐助方負責監督貧困大病患者的信息審核、報送及醫療救治等情況,並將捐助情況向媒體和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的監督。
2、協調小組辦公室將不定期對救助患者的診治過程和醫療費用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如發現違規現象,將予以通報批評。
中國當代作家陳村:“張先生是中國作家中少有的真土豪。將寫作、行商、參政、行樂結合得那麼無隙,賣出西北的荒涼,很難得。”
當代作家虹影:“這個人很可愛,直來直去,不掩飾,喜歡女人,也不裝,很直率,少見。總之是個討人喜歡的人。”
中國當代作家雷達:“張賢亮並非單純寫性,而是以性愛和慾望為載體,發掘政治內涵,書寫對知識分子命運的關注。”
《收穫》雜誌編輯部主任葉開:“張賢亮的作品在於(通過描寫性)淋漓盡致的寫出人的靈魂間的巨大痛苦,進而揭示自然的文化生態,這才是他(作品)的精髓所在。身為老一代作家,張賢亮對性的描寫是美化的。在他的書中,將女性作為女神和美好的象徵,代表走向精神自由和光明,而非慾望對象。這相較當代很多作品僅把女性當做肉慾象徵,反而高雅的多。”
批評家吳義勤:“張賢亮的思想認識比較超前,作品也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有自我作為支撐。即便在張賢亮的後期創作中,都維持了對社會的批判性思考、對社會各階層的認識,這是他後來能在文學界獨樹一幟的原因所在。”
中國作家網:張賢亮的小說感情深沉、富於哲理,文筆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