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熱察挺進軍
冀熱察挺進軍
冀熱察挺進軍:1939年2月,在八路軍第四縱隊基礎上與冀東起義部隊合編而成,由蕭克任司令員,程世才任參謀長,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統一指揮平西、平北、冀東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挺進軍下轄兩個支隊和一個抗日聯軍。1942年,晉察冀軍區精簡整編,挺進軍番號取消,平西、平北、冀東各成立軍分區,肖克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
目錄
冀熱察挺進軍:1939年2月,在八路軍第四縱隊基礎上與冀東起義部隊合編而成,由蕭克任司令員,程世才任參謀長,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統一指揮平西、平北、冀東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挺進軍下轄兩個支隊和一個抗日聯軍。1942年,晉察冀軍區精簡整編,挺進軍番號取消,平西、平北、冀東各成立軍分區,肖克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
1938年5月,八路軍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開展冀東敵後游擊戰爭,創建以霧靈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以第120師和晉察冀軍區部隊各一部在平(今北京)西地區組成八路軍第4縱隊。6月,第4縱隊挺進冀東,配合中共冀熱邊特委於7月發動冀東20餘縣20餘萬人舉行暴動,組成約10萬人的抗日武裝。10月,第4縱隊和冀東抗日武裝在西移途中遭受重大損失。193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冀熱察(熱察,即熱河、察哈爾,今分屬河北、遼寧、山西、內蒙古)挺進軍和中共冀熱察區委,擔負繼續開闢平西、平北、冀東抗日根據地的任務。1939年2月7日,由第4縱隊和冀東抗日武裝正式組成冀熱察挺進軍,歸晉察冀軍區領導,蕭克任司令員,程世才任參謀長(后徐德操),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第4縱隊番號撤銷,其第11、第12支隊和冀東抗日武裝依次改編為冀熱察挺進軍第11、第12支隊和冀熱察抗日聯軍,共5000餘人。同時,成立以蕭克為書記的冀熱察軍政委員會和以馬輝之為書記的中共冀熱察區委,統一領導創建抗日根據地的工作。4月,挺進軍遵照八路軍總部關於暫停進軍冀東,以鞏固與發展平西抗日根據地為當前任務的指示,分兵兩路開闢新區:一路東出永定河以北地區;另一路南進淶水、房山、涿縣(今涿州)平原,相繼建立了5個聯縣政府,部隊發展到1.2萬餘人。9月,冀熱察軍政委員會提出“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展平北”的方針。11月,挺進軍按照晉察冀軍區的整編計劃,將第11支隊與房淶涿游擊支隊編為第6、第7團;第12支隊及平西遊擊支隊一部編為第9團;冀熱察抗日聯軍及平西遊擊支隊一部編為第10團;由冀東調到平西整訓的部隊編為第12團;冀東包森支隊編為第13團。整編后,各主力團和部分地方游擊隊,進行了近3個月的政治、軍事訓練,部隊日益鞏固,戰鬥力進一步提高。1940年3月,平西的部隊粉碎了日偽軍9000餘人的“十路圍攻”。4~7月,第10、第7團相繼挺進平北,第12團回到冀東。7月、12月,分別成立冀東軍分區和平北軍分區,隸屬挺進軍,分轄第12、第13團和第10團。至1942年初,挺進軍在冀熱察邊界地區共建立3個專員公署、19個聯縣政府和兩個辦事處,轄區人口約250萬,主力部隊發展到2萬人,地方武裝發展到1萬餘人,先後粉碎日偽軍1000餘人至4萬餘人的“掃蕩”近30次。1942年2月2日,冀熱察挺進軍番號撤銷,在平西成立第11軍分區,轄第7、第9團;平北、冀東軍分區分別改稱第12、第13軍分區,均歸晉察冀軍區直接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