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衫襤褸

漢語成語

衣衫襤褸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 yī shān lán lǚ 。釋義指衣服破舊,其布料破爛不堪。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釋義


襤褸:破爛。衣服破破爛爛。
衣衫襤褸
衣衫襤褸

出處


語出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杜預註:“藍縷:敝衣。”

典故


襤褸:也作“藍縷”,衣服破爛。形容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馬德稱在墳屋中守孝,弄得衣衫藍縷,口食不周。”葉聖陶《怎麼能……》:“在滿面菜色的群眾里吃養料充富的食品,在衣衫襤樓的群眾里穿適合身體的衣服,羞恥也就屬於這個人了。”又有 ① 【衣不遮體】。《三俠五義》第二十八回:“老漢衣不遮體,食不充饑,如何還能夠開茶樓呢?”

近反義詞


近義詞

衣衫藍縷、鶉衣百結、衣不蔽體、捉襟見肘、不修邊幅、滿目瘡痍、衣衫不整。

反義詞

腰纏萬貫、綽綽有餘、肥馬輕裘、豐衣足食、風流倜儻、峨冠博帶、衣冠楚楚、服飾麗都。

用法搭配


用法

作主語、定語、狀語;指生活貧困。

例句

● ● 一個衣衫襤褸的婦人抱著孩子,跪坐在車站旁。

英文翻譯


be shabby in dress

出自


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第十三回:“且說項福正與玉堂說話,見有個老者上得樓來,衣衫襤褸,形容枯瘦,見了西面老者緊行幾步,雙膝跪倒,二目滔滔落淚,口中苦苦哀求,那老旨仰面搖頭,只是不允。”
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杜預註:“藍縷:敝衣。”

例子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你看吧,~的饑民們凍得縮著肩膀,守候在庄稼院的街門口,你給他們點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