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日

齋日

齋日:齋日也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聖誕或有齋醮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範所規定內容行事。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幾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行法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會有效。

活動解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日,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日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①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節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齋日
齋日
③三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會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里必須嚴格持戒、護戒,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凈心感,化世人。
⑥違戒的處罰:違戒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后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準,現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催單(開除)。
⑦現行主要齋日:現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製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裡還以傳統定製齋日為主。
⑧佛教中也有齋日這一設定

道教詳解


歲六齋:正月一日、七月四日、三月二日、九月五日、五月三日、冬月六日(於此六日持齋誦經,可除十苦,得免厄會)
月十齋: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殺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及三官俱下)、十八日(天一下)、廿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廿四日(北辰下)、廿八日(下太一下)、廿九日(中太一下)、三十日(上太一下)
註:從下、中、上太一下日,地水一切尊神都下凡並周行天界,檢察善惡,宜焚香持齋,懺悔愆尤。初一、十五上廟進香的習俗,源於此。
甲子日齋:甲子日有太一簡閱神只查人善惡。
庚申日齋:庚申日為身中三屍之神言人罪過。
本命日齋:本命日有本命星君、賞善、罰惡尊神計人功行,宜齋戒禮斗,可得長生。
八節日齋:八節日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日均有值神記人善惡。
三官考校三界世間善惡之籍
三官考校三界世間善惡之籍
三元齋日: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此三元日,是天、地、水官考校罪福之期,應該沐浴齋戒,虔誠獻禮香花燈水之儀,可上祈天恩,下謝諸過。
三會齋日:正月七日是“舉遷賞會”、七月七日是“慶生中會”、十月十五日是“建功大會”,此三日是三官考核功過之期,當慶戒身心,奏表上章,祈福解厄。
五臘日:正月一日是天臘、五月五日是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臘月臘日王候臘,此五臘應祭祀先亡祖禰,薦福追思,可以孝感天,祖先得度。
註:其餘日子若祭祀先亡,名“淫祀”,不但不能超度先靈,反而自己帶過。但可以在三元亦名“八解”日,設凈供求福。

文獻記載


《太上洞玄靈寶福日妙經》
經名:太上洞玄靈寶福日妙經。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言齊戒日期。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
太上洞玄靈寶福日妙經
天尊言: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過去見在未來三世之中,不墮眾難者,至心受持此經,及諸福日修善建功,見身安樂,命過飛天。
天尊言: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此長齋月。能畢是月修齋者,見身仙度,舉家康泰,七祖無為。
天尊言:正月七日,天曹遷賞會。七月七日,地府度生會。十月五日,水府建生會。是三會吉日,能於此日長齋者,萬劫家門不遭瘟氣。
天尊言: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是三元齋日。能於此日長齋者,延壽益算,不見眾苦。
天尊言: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遇臘,王侯臘。每月一日、十五日、甲子、本命、庚申日,有人能於此日長齋,誦詠經文,無願不會。
天尊言: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
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十直之日,長齋者,生死受福,萬劫安樂。
天尊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節齋日,行道持戒,長齋誦經,居門欣慶,七祖歡樂。
天尊言:能於福日長齋,萬劫無殃,見世安樂。若復有人,自能書寫此經十卷,除罪萬劫。百卷,魔王護念。千卷,飛行,眾邪魍魎、五部瘟疫不過門戶,當境善神,常來利益,前劫今劫,罪皆除滅。能為善人書寫受持者,福報無窮。若復有人,臨難鬥爭,虎狼毒蟲怨結,惡人征戰,生產及是風波盜賊,諸所疾病,即欲壽終,誦詠是經,上聖飛仙,馳來救度,一時解脫,無願不會。此經是至極真人受持之本,得道之宗若見斯經,受持誦詠,無不仙度。不見是經,無由得道。於是眾等聞是說已,稽首禮謝天尊,信受奉行。
太上洞玄靈寶福日妙經(竟)

相關故事


同昌迷性落炭塗。葛翁救度說善道
這故事底本是出自《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后與其他清靜經故事編合成《清靜經靈驗錄》
唐朝懿宗皇帝有一個女兒,名叫同昌公主,嫁給了韋駙馬。公主嫌在皇宮裡不自在,皇帝就賜給她一套住宅,比皇宮還要漂亮,宅內有金樓玉閣,皇帝又賜給她庫錢五百萬貫。公主心中還是不知足,又說家裡沒有寶物。
皇帝就把皇宮裡的寶物都拿出來送給她,把公主的住宅全部用寶物翻修一遍,用金子做成欄楯,用玉砌成水槽,用寶石鑲嵌在金盆上,用銀絲來做鳥籠,用水晶、琉璃做成床鋪、桌椅。公主還不知足,又說沒有糧食。
皇帝又把國庫里的好米好面給公主,公主又說:“屋子裡沒有窗帘和帷幕。”於是皇帝又賜給公主珍珠簾帳,又賜給公主一把寒溫葯,冬天掛起來屋子裡就溫暖,夏天掛起來屋子裡就涼爽。又賜給公主一隻九鸞寶釵,公主每次戴在頭上,就會發出九色的霞光。
公主每次出遊,都乘著七寶車駕,四面綴著五色的寶玉、香囊。香囊里盛著辟寒香、辟邪香、辟塵香,都是外國進來的貢品。公主的車上儘是五彩繽紛的寶石,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等,盤作龍鳳,四面掛滿了瓔珞,珍珠。車頂有一碧玉蓮花,上面綴著一顆金色的寶珠,珠上放出三尺高的霞光,四面都用金絲掛玉,其中自然有天樂的聲音。
每一次出遊,都是香風滿路,稜郁芬芳,奇香半年都不會停息。公主如此富貴,還是不滿足,心想人間再富貴,也比不上蓬萊仙境,因此生病。公主身處皇宮,自小常念《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非常嚴謹。公主叫醫官米宗為她治病,一到晚上,就給米宗二寸長的香蠟燭,讓他帶回家。那香氣酷烈異常,四周鄰里都聞的到。有人登門問米宗是什麼香氣之,米宗實話實說是公主賜予他的燭香也。燭長二寸,能燒到天明,香氣卻久久不散,二三百步外都可以聞到。香煙上結成華蓋樓台的形狀,每朵花都非常奇異。
公主病的很重,讓左右的侍從取《太上老君清靜經》來,在碧玉匣中取出寶香,名叫通天之香,焚香誦經。還沒誦滿七遍,有兩位朱衣使者說:“東嶽大帝請你去往泰山府。”公主說:“我是帝王之女,你們怎麼能帶我走?”叫左右侍從把兩位使者抓住,可侍從好像什麼也沒看到一樣。
使者說:“這是陰府的事情,管你是什麼皇帝的女兒?”兩位使者把公主挽起來就帶她走,公主叫左右侍從,侍從無法搭救。就這樣被兩位使者使帶出門去,好像出了長安北門。走了幾里路,公主說走的腳痛,不能繼續前行。一位使者說:“好吧,我給你牽一匹馬來。”不一會兒使者牽著一匹白馬過來。又在陰暗之中走了一百多里,到了一座大城中,居然看到有人在活動。公主說:“我餓了。”使者回答:“這裡的食物入口即化為火炭,燒爛人的五臟六腑,不要看。”
又看見數十名男女,赤身露體,地獄鬼卒拿著燒的通紅的鐵器烙在他們身上,剎時血流滿地,一個個都成了血泥。須臾之間一陣風吹過,那些男女又完好如初,鬼卒便繼續用刑。公主害怕的閉上眼睛不敢觀看,公主問鬼吏說:“這些人有什麼罪過,受這麼大的刑罰?”鬼吏說:“這些人都是由於在陽世中過度奢華,錦衣玉食毫不知足所致。”公主吃驚地說:“那我怎麼樣?”鬼吏說:“你和他們一樣。”
不一會兒,有一頭上長著雙角的鬼吏,手裡提著鐵鎚,叫公主把衣服脫掉。公主說:“我是帝王之女,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鬼吏說:“這裡不管你是什麼帝王之女,快點脫衣服。”公主迫不得已,只好把自己的冠服脫下來。脫衣服的時候,公主默念《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一卷。鬼吏這邊還在不耐煩地催促:“快點快點!”公主口裡誦經,又脫了一件。那鬼吏就突然用手把公主的衣服撕了下來,公主的身體猶如熱油煎熬般痛苦,又急急地念誦經文,一直念到“三毒消滅”之處,忽然看見一道金光,鬼吏們都望空禮拜,只見一位真人乘著紫雲緩緩而下,原來是太極真人葛仙翁。
仙翁說:“我在太清宮中,聽到陰府有人念誦《太上老君常清靜經》。自她誦第一卷經文的時候,三清聖境的各位聖賢都已經知道了,於是太上老君命我下降幽冥地獄,赦免誦經的罪人。”於是公主至心地禮拜真人。公主說:“是弟子念經的,弟子是當今唐朝懿宗皇帝的女兒。”真人問道:“她犯了什麼罪墮入地獄?”鬼吏說:“犯了貪慾之罪。”
不一會,眾多鬼吏說:“酆都大帝來了!”大帝帶領著冥府諸鬼吏,一同向葛仙翁行禮。仙翁身放光明,照耀幽冥地獄。
太極真人葛仙翁對公主說:“不可以有過多的慾望,太上說:罪莫大於欲。慾望是淫亂的根本。又說:罪莫大於貪。貪心是嫉妒的起源。貪慾之罪重中之重,小則滅身,大則亡家。世間不悟道之人,不明白清凈之理,不知道恬淡是養生之要道。只知道吃山珍海味,穿錦衣玉食,回頭看看他自以為爽口的食物,實際上是傷害自身性命的利斧,自以為富貴榮華享受不盡,實際上是惹禍上身的根源。
造作諸般惡業,怎麼能不墮入地獄呢?早知今日地獄之苦,當初為什麼不以虛無清靜之道處世,行持慈惠忠信、孝敬和順、謹儉柔弱這些道德之旨,清靜則能與道合一。不要貪戀奢華,要持守清靜淡泊。奢華是墮入地獄的因由,謹儉是升入天堂的根本。”
仙翁對公主說:“我現在救你出離地獄,回到陽世之後,能夠改掉喜歡奢華的慾望嗎?”公主向仙翁拜了又拜,說:“弟子能改。”
真人說:“我有五戒十善、六齋三會、五臘五忌,你能夠持守奉行嗎?”公主說:“弟子能持守奉行。”
真人說:“能夠持守則可以做天官,不能持守則淪為下鬼。”
真人說:“五戒者,第一不得殺生,第二不放縱自己的慾望,第三不可口是心非,第四不偷盜別人的財物,第五不可以淫亂。”
“十善者,第一孝養父母,第二忠誠恭敬地對待自己的君主和師長,第三忘卻私心,利益萬物,第四忍制怒火,防止心中有非份之想,第五停止紛爭,解除兇惡,第六損己利益,救濟窮困,第七時時常想應該如何利益他人,第八在道路邊、公用的井邊植樹利人,第九做人應當普及利益,除暴安良,第十讚頌持念道、經、師三寶經典,為人解說,常生善念。
人如果常行這五戒十善,自然會有天人善神衛護,永遠免除災殃,長獲福佑,關鍵在能夠堅持,誠心修持。”
公主問道:“什麼叫做六齋?”
仙翁答:“每月初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公主又問:“什麼叫做十齋?”
仙翁答:“每月初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這十日乃是十方救苦天尊,救度地獄三塗五苦的一切罪魂。”
公主又問:“什麼又叫做三會呢?”
仙翁答:“正月七日是遷舉上會,七月七日是慶生中會,十月五日是建生下會。”
公主又問:“什麼又叫做五臘呢?”
仙翁答:“正月一日為天臘,五月五日為地臘,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十月五日為民歲臘,十二月為王侯臘。”
公主又問:“什麼又叫做五忌呢?”
仙翁答:“第一忌甲子日,這天太一真君記錄世人的罪過,第二忌庚申日,這天三屍神上天報告世人的罪過,第三忌本命日,這天北斗星官記錄世人的功行,第四忌八節日,這幾日八節神明記錄世人的善惡,第五忌三元日,這幾日天地水三官記錄世人的罪福。”
大極真人葛仙翁說:“如果遇到這些日子,可以設醮修齋,諷誦經文,廣陳供養,祈求福佑。”
公主再次拜禮仙翁說:“弟子謹記,一一遵依大道告誡。”
於是仙翁大放光明,遍照幽冥地獄,一切罪魂都生天去了。末了仙翁叫一位碧衣童子,引領公主趕快還陽,仙翁隨即升天而去,北陰酆都大帝,一切冥府的鬼神都非常歡喜。
碧衣童子引領著公主到了一座金門前,把公主推了進去。公主忽然驚醒,看到自己躺在碧牙床上,蓋的還是錦繡棉被。又看到駙馬、宮裡的侍從在床邊,圍著公主哭泣。
公主起身坐起來。侍從對公主說:“公主您睡了很久,我們不敢驚動您。”公主說:“富貴猶如石中燈火,榮華猶如水上浮葉,時光猶如南柯一夢啊。”
說完,公主的病馬上好了。公主披上朝服進宮啟奏皇帝,將所有的珍寶財物全部還給國庫,乞求皇帝允許她出家為道士。皇帝奇怪地問她是什麼緣故,公主就把陰府的事情一一告訴了皇帝,皇帝聽聞之後很歡喜,就准許公主出家,把崇仙坊金仙觀改為玉真觀。
公主自從入觀之後,就不再出觀門,雖有貴族戚戚,駙馬親人等前來探訪,公主讓人把守門庭,不見任何人。只是每天念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不曾懈怠輕慢。
三年後,公主又見到太極真人葛仙翁在一片紅光之中出現,仙翁對公主說:“你飛升的日子就快要到了,果證天仙,趕快抓緊時間修自己的功德。”說完仙翁就不見了,於是公主啟建黃籙大醮。到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夜裡,有鸞鶴從天而降,月亮皎潔如同映畫,香風陣陣。那鸞鶴在庭前降落,公主騎上鸞背,冉冉升空而去。公主遺留下《唐多令詞》一闕云:
性命兩如何,奢華勿太過。守貞康謹儉安和,以己方人無橫禍。嘆緣分,少貴多也啰。擊破是非窩,敲開名利鎖。澄心取性且蹉跎,暗想高低哀與樂。猛省悟,若南柯也啰。
人們讚頌公主成道,紛紛抄寫公主的詩詞,京師萬姓爭相供養。

素食


信仰道教必須吃素嗎?
道教的修持是禁忌血食的。道經云:“真人體質清虛,不染穢惡,妖魅陰濁所聚,惟喜血食。”這種說法在上清派的典籍中尤為廣泛。《太上黃庭內景經》云:“沐浴盛潔棄肥薰……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也說:“五葷之菜,六畜之肉,仙道之忌也。”
信仰道教卻不一定非要吃素。一般信士可以吃從市場里買來的肉類,但是不可以殺牲畜、魚類食用,有傷大道慈悲。信士也可以選擇十齋日守齋吃素,其他時間生活及應酬則無忌。(多數正一火居道士除了齋醮期間,也不忌葷腥)
提倡素食,本是一件好事,素食的確有利健康。但是有些人卻把這點好處無限誇大,說素食可延年益壽、青春永駐、增長智慧慈悲、甚至消災免難。更令人驚異的是居然有“食素可以脫胎換骨”的說法,若食素可以脫胎換骨,牛馬騾羊皆為金姿玉質。
修行不需要刻意吃素斷葷,而在於身心清凈的修持,身中神集,心中清凈,自然就不會再迷戀葷腥。
修道者的飲食禁忌有哪些?
修道者忌食葷腥。葷又稱五葷、五辛,乃天地不正之氣所生的食物,它們是:
一、蒜:傷心躁火氣,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二、蔥:傷腎耗水氣,吃多情緒不穩驚慌難安。
三、韭:傷肝克木氣,肝火旺盛容易動怒傷情。
四、薤:傷脾困土氣,脾胰不順經常煩惱憂鬱。
五、興渠:傷肺蔽金氣,肺癆經常出悲觀心態。
因這些食物的氣味過於強烈,食用之後會誘發人的各種慾望,多食對身體亦有損害。腥則是指肉類食物,食腥讓人迷失本性,造諸殺業,製造惡因,墮落輪迴。修道者體上天好生之德,培自己慈悲之心,不殺害生命,免於冤孽牽纏,故而不食葷腥。所以修道者應以清淡飲食為主,不重口味,自能常清常靜,心平氣和,百病不生。
在道教正一派,尚有“四不吃”的飲食禁忌,相傳源於漢朝祖天師張道陵。四不吃是指不吃牛、狗、雁、烏魚這四種動物的肉。因牛一生辛勤勞作,於人有功,代表忠;狗看家護院,任勞任怨,代表義;(古有“牢字從牛,獄字從犬,不食牛犬,牢獄永免”的說法。)大雁失去配偶,終身獨居,不再另尋新歡,代表貞節;烏魚生子時,兩眼昏花,無法捕食,小烏魚便自動游入母親嘴裡,為其充饑,代表孝。天師以忠、孝、節、義教化於民,故“四不吃”的禁忌不但流傳於道教,在民間也有很大影響。
道教忌煙酒嗎?
正統道教弟子修內煉,是禁止抽煙的。煙屬火,按五行相剋來講,火克金,在人體中肺屬金,抽煙者久必傷其肺,對於內鍊氣脈運行也非常不利。另外就是在莊嚴的道教殿堂中,抽煙有失威儀,不文雅,對上聖高真也是一種不敬,所以道教在宮觀殿堂上禁止抽煙。(現在多數正一火居道士不忌抽煙)
商周時期,掌管祭祀的官員稱為“祭酒”,張天師在蜀中創立五斗米道,設二十四治,治首即稱“祭酒”。祭酒原為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擔任,天師道沿用此名,說明早期道士所行宗教職能與原來的祭酒有相通之處。
《太上老君戒經》云:“不得嗜酒。”可見,道教的戒律中對酒是開許的。只要不過量,少許飲酒可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通絡活血,有一定的養生作用。
★什麼是六齋十直?
六齋十直是道教的齋期,即是修道之士清靜身心、洗心滌慮、懺悔罪愆、奉侍高真的日子。齋不等於吃素食,齋法和戒律息息相關。所謂“齋戒沐浴,以事上帝。”道教對於齋期的記載,詳見於《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洞玄靈寶福日妙經》等經籍。
六齋,是指年六齋。即每年農曆的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道教崇尚真陽長生之氣,奇數為陽,所以每年的奇數月為道教齋月。
十直,是指農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月小以月底三日為期)。據《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記載,此十日均有尊神下降人間,檢閱善惡。在唐朝時,十直日已經被定為法定日,《唐律》規定:十直日必須禁止執行死刑、屠宰、漁釣等殺伐生靈之事。
★齋日都有那些?
甲子日:天上萬神聚會,檢閱神祇。
庚申日:人身中三屍神上天彙報人罪過。
本命日(按自己出生那天的干支來算):諸天上帝計算人功行。
八節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八神記錄人的善惡。
三元日: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下元日,天地水三官大帝校量人之罪福。
三會日:正月七日、舉遷賞會。七月七日、慶生中會。十月五日。建生大會。三會日是三官大帝考核世間人功過之時。
五臘日: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初八日名侯王臘。五臘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為先亡設供修齋,是真正的孝子,得福無量。每逢上述齋日,或仙真祖師神誕日,應當誦經禮懺,建醮修齋,幽顯兩利,獲福無量。
★持齋有功德嗎?
是的,因為在每個月固定的日期內,都有不同的神明前來檢齋,在神真降臨的日子,應當努力修善,前來檢齋的神明將會在善簿上記下功德,若齋期為惡不修善,神明將在惡簿書名。所以道教將持守齋戒作為一種修道的功德,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每月初一名為“月朔日”,每月十五日名為“月望日”,此二日乃是諸天仙真聚會之日。
每月初二日、十六日,土地福德尊神上天彙報人的功過善惡。
每月初三日、二十七日,為斗真降日。是日北斗真君下降巡查。
每月初六日,並每月旬中三個辛日,為雷齋日,是日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七日,並庚申、甲子日(如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下均仿此),為真武齋,是日真武玄天上帝(真武大帝)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九日,是日太乙救苦天尊下降人間,救拔苦難。
每月逢九日,為純陽齋日。是日呂純陽祖師下降人間,度人濟物。
每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為三元降日,是日三官大帝下降巡查。
每月的最後一天名為“月晦日”,此日各家司命灶君尊神上天彙報人的功過善惡。
★什麼是功德?
功為善行,德為善心。心行合一,名為功德。努力行善,通過行善累積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功德不等同於利益。比如很多善信誤以為功德等同於金錢,誦多少卷經文,做多少件好事,積累到來世可以換取相應的福報,這種善功名為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通過修行而獲取的經驗,福德等於金錢,金錢能用完,而經驗不會消失。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提倡積功累德,《道德經》上講:“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越是不計回報的付出,得到的回報就越是大,而不執著於回報,始終持守內心中的那份清靜,就是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