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屯鎮
李源屯鎮
境內地勢平坦,新范公路橫貫全鎮,衛浚路與新范路相交,與高速公路接近,鎮區內電力、郵政、通訊、教育、衛生、金融、餐飲、娛樂等服務設施齊全,是豫北著名的商貿重鎮,河南省省級重點小城鎮。改革開放以來,李源屯鎮的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1998年社會總產值達到2.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5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18.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00元。
該鎮南有大沙河,北有柳位坡,4.7萬多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紅芋、棉花、花生等。南與延津縣接壤,北與淇縣、浚縣相鄰,東臨219省道,西毗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廣鐵路、新濮公路橫貫全境,鄉村道路四通八達,村口裝有直拔電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條件便利。他們變地理優勢為發展經濟優勢,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強力推進沿(新濮)路開發和市場建設,沿新濮路已形成十里經濟長廊,鎮區內建成百貨、農貿、農機、汽車分割(拖斗加工)、生豬收購五大專業市場、商雲集,經營活躍,年商品貿易額達3000多萬元。
企業改制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鎮機械廠(全稱為衛輝市機械廠)生產的5TW-35型小麥脫粒機屬農業部定點產品,獲省優質產品證書,該廠2007年年底實行改制后,煥發生機,2008年上半年生產的5000多台5TW-35型小麥脫粒機,暢銷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甘肅等省廣大農村。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217%。
經濟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該鎮鎮村兩級注重投資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他們投資90多萬元,實現了村村小學“六配套”和校校無危房,投資近300萬元,先後建起了三所中學,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被省“兩基”驗收評為先進單位。南部黃河故道是省級天鵝自然保護區。
李源屯鎮轄東李源屯、東良、西良、前李庄、后李庄、呈王屯、梁寺、吳庄、戶庄、任庄、南路庄、王岸、西口、東董庄、牌楊庄、彥村、田灣、侯灣、馬灣、東灣、大李灣、李岸、前白河、后白河、北魯庄、小沙、南屯、榆林庄、王灣、西李源屯、南李庄、王堤32個行政村。
李源屯鎮410781104:~201東李源屯村~202東良村~203西良村~204前李庄村~205后李庄村~206呈王屯村~207梁寺村~208吳庄村~209戶庄村~210任庄村~211南路庄村~212王岸村~213西口村~214東董庄村~215牌楊庄村~216彥村~217田灣村~218侯灣村~219馬灣村~220東灣村~221大李灣村~222李岸村~223前白河村~224后白河村~225北魯庄村~226小沙村~227南屯村~228榆林庄村~229王灣村~230西李源屯村~231南李庄村~232王堤村~233東風農場。
1958年建李源屯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改鎮。1997年,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4.9萬人,轄東灣、大李灣、馬灣、侯灣、田家灣、彥村、牌楊庄、李岸、前白河、后白河、北魯庄、小沙、南屯、王灣、王堤、南李庄、東良村、西良村、前李庄、后李庄、呈王屯、梁寺、吳庄、扈庄、任庄、南路庄、王岸、西口、董庄、榆林庄、西李源屯、東李源屯32個行政村。
根據該鎮南沙北鹼的土壤特點,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大力調整種植結構,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穩定高產品種,推廣優良品種走向產業化經營之路,大力開展科學種田。2006年農業總產值2.46億元,人均收入達到3025元,同比增長6%。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常抓不懈,不斷改變生態條件,形成了渠、井、橋、涵、電配套設施網路,為農業的發展奠定樂基礎。
李源屯鎮
將林業發展作為拉動全鎮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李源屯鎮
李源屯鎮
該村把建設苗木基地作為“興村富民”的重要特色產業來抓。2000年3月,村幹部了解到中央開發大西北的正確決策后,立即培育出適合西北部種植的速生養樹苗,其中劉萬福中的6畝楊樹苗,一年獲利3萬多元。該村聘請專家來村講授科學育苗技術,同時積極引進市場銷路好的耐寒歐美107楊樹苗。村黨支書趙俊喜支持群眾創辦了致富快車網吧,威全村農民提供林業信息服務。該村還成立了林業服務公司,位農民跑來貸款53萬元,全力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全村育苗總面積1400畝,每畝平均效益可達2500多元。該村已成為衛輝市最大的林業育苗基地。
李源屯鎮
生豬交易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帶動了全鎮養豬業發展。信用社先後發放貸款1400多萬元扶持農民養豬。同時,鎮里進行戶外豬舍規劃,實現庭院養殖向田園養殖的有序轉變。
圍繞生豬產業,該鎮正組建綠色飼料廠、冷凍廠、分割廠、肉聯廠,以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畜牧養殖業發展迅猛。2006年全鎮生豬存欄85200頭,出欄152000頭,市場交易額達到2.265億元,被河南省認定為綠色無公害產品生產交易基地。
李源屯鎮
李源屯鎮白河村盛產桃梨,周圍數十里盡人皆知。白河桃梨不僅個大水多,而且香甜可口。皮薄呈黃色,肉肥厚細脆,多汁多糖,因皮黃肉白,故名“金邊梨”,據傳曾為貢品。
大家知道,地下抽出來的渾濁的水,澄一會兒之後就會慢慢變得清澈。而河南省新鄉衛輝李源屯鎮的地下水卻恰恰相反。時間不同,水能清變渾來渾變清。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剛抽出來的水是清澈的,澄一會兒卻變渾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衛輝市李源屯鎮十字大街,村民張可現的家後院。院子當中有一口水井,這是全家人洗衣、做飯的唯一水源。張可現家的這口水井抽出來的水就有點異樣,剛從井內抽出來的水清澈見底,看上去沒一點雜質,可在盆內存放幾個小時后,清水就變成了渾水。
難道自己家的水井有問題?會不會水內有泥沙呢?倒出水缸內的水后,結果缸內沒一點沉澱的泥沙。更讓張先生感到不解的是,渾濁的水再存放十幾個小時后,又會慢慢地變清澈。難道是水井受到污染了嗎?可附近也沒工廠,都是居民戶,應該不會有什麼污染源。
“不止一家的水來回變質。”在十字大街街南開理髮店的王順華說,李源屯鎮很多水井打出來的飲用水都是如此。有幾戶人家從地下抽出來的水是清澈的,澄一會兒就變得渾濁,水煮開以後,水底還會出現一層黃色雜質。王師傅說,他給別人理髮洗頭時,很多客人不滿意,他只好準備了一個水缸,先澄幾天才敢用。為了找出水質變渾的原因,從井中取出一瓶水樣。果然,不到一個小時,透明的水變成了一瓶“黃湯”。帶著水樣來到衛輝市環保局。
環保局水質監測站工作人員立即對水樣進行了檢測。由於水中沒有泥沙,也沒受到直接污染,工作人員就從水質的礦物質含量入手。而檢測的結果卻讓他們大吃一驚,水樣中造成渾濁的主要原因竟是鐵含量過高。隨後,水質監測站的工作人員又對煮開后的水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煮開后的水的鐵含量已經明顯下降,達到了飲用水的標準。工作人員說,把水燒開,是降低水中鐵含量過高的好辦法。
衛輝市環境保護監測站站長尹偉說:按照國家規定,飲用水的鐵含量有一個標準,超標的水源是禁止飲用的。這裡的地下水鐵含量已經超標,但煮開后飲用是沒有任何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