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水

溈水

溈水又名“溈水河”,位於寧鄉縣境內,發源於湖南省寧鄉縣西部的溈山。溈水源從寧鄉與安化交界的大沙坪發源,也稱北源,即現在的溈水村,幹流自西向東流入黃材水庫,東至望城區注入湘江,全長144公里,流域面積275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度180米。主要支流有烏江、楚江、玉堂水等20餘條。

基本介紹


溈水又名“溈水河”,古名“玉潭江”,發源於湖南省寧鄉縣西部的溈山,自西向東流入望城區境內,於望城區的新康鄉與高塘嶺鎮交界處流入湘江,全長144公里。
溈水流域有著悠久的遠古文明,在溈水上游的炭河裡、寨子山一帶,出土了商周時代的青銅器。著名的密印寺千佛洞、張俊墓、何叔衡故居等也分佈在溈水流域。

雷鋒


建國初期,溈水時常泛濫成災,因此人民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施根治溈水的工程。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就曾是治溈工程的一名工作人員。
1957年10月25日,望城縣委準備治理溈水河,當時不滿17歲的雷鋒積極報名要求參加,雖然雷鋒的身份是溈水大堤指揮部的一名通訊員,但是他也經常參與治溈工程的搶險工作。為了鼓舞民工士氣,雷鋒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把《治溈工地報》上登載的《兒要治溈娘也忙》的詩歌用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的曲調套上,然後唱給大家聽,大家聽了很開心,幹勁也更足了。歷經4個月奮戰,治溈工程於1958年2月按計劃勝利竣工。上堵石頭口,下堵靖港口,開闢了一條新河道,使溈水南移,由新康入湘江。溈水改道,從此平安無事。全工程由國家投資105萬元,群眾投工1344萬人次。新築環形大堤136公里,改造合併堤線由原122公里縮短拉直為41.8公里,將新康、合益、朱家湖等垸與大眾垸合成一垸,完成土石方284萬多方,大堤保護面積達20多萬畝,擴大耕地面積143萬畝,並為治理團山湖、創建團山湖農場奠定了基礎。整個工程效益永久地發揮防洪減災作用。在工程竣工時,雷鋒與指揮部領導成員合影留念,另外還得到一件印有“治溈模範”4個紅字的絨衣,但這件絨衣並非“獎品”。據查治溈工程檔案資料,工程竣工時,在第一線民工中評選出149名“治溈模範”,而工程指揮部全體工作人員均未參評。雷鋒在治溈工程中的表現雖堪稱楷模,因其屬於工程指揮部工作人員之一,不在參評者之列,無從獲此稱號但當時預購作為獎品印有“治溈模範”字樣的絨衣有剩餘,領導決定發給指揮部工作人員作紀念,雷鋒因此得到一件。興許與這件頗有紀念意義的絨衣有關,在雷鋒事迹的某些宣傳中誤以為他曾被評為“治溈模範”,實為陰差陽錯。雷鋒是未曾參評的治溈“無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