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方醫學
日本的傳統醫學
中國醫學在傳入日本后被稱為漢方醫學或東洋醫學,漢方醫學,是日本的一種傳統醫學,主要是在中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漢方的治療方法以草藥為主,但也包括傳統的中醫治療手段,如針灸、按摩等。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早就有友好往來。早期的日本與中國醫學的接觸,主要是通過古代朝鮮進行的。此後,我國與日本的往來就比較頻繁。
日本漢方醫學
及至我國明代末葉和清代,日本的江戶時期(公元1603~1876年),日本醫學界掀起了研究仲景醫學的浪潮。形成了學術上的古方派,成為漢方醫學之主流,並與後世方派在學術上產生論爭,使漢方醫學得到迅速發展,誕生了日本傳統醫學:漢方醫學,或稱東洋醫學。
在清代,中國醫生仍不斷到日本行醫或傳授醫學。如1627年後,任唐通事的馬榮宇入籍於日。其子壽安,號友松,以北山道長著名,在大阪開業行醫,學術富瞻,頗有聲謄,遺有《北山醫案》等著作十餘種。
北山友松被譽為具有“曠世之才,授閩醫之傳,善得法外之法。故治術別開生面,觸手生春之妙矣”。他擅長象胥學,又融通儒釋道三教,並從中領會、學習仲景奧旨,還師從戴曼公而深得《內經》、《本草》精蘊。既而又謂皇朝醫風不可不研,乃師從小倉醫員,原長庵岡本玄治高弟,遂大成其業。
《北山醫案》記錄了北山友松生賓士病的部分醫案。本書對各醫案的記述全面,脈證俱詳,且多有診療過程中的治病思路,以及所涉及到的《內經》、《難經》、《本草》等著作的相關論述。即用經典的論述作為辨證論治的指導方針,同時又用療效來反證經典的權威和正確性。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告訴今人如何治病。
中醫在大約7世紀至9世紀時從中國傳至日本,江戶時代時,為與從歐洲傳入的“蘭方醫學”以及日本自有的“和方醫學”相區別,便將源自中醫的傳統治療方法稱為“漢方醫學”。漢方醫學以《傷寒雜病論》、《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為主要經典。
現代日本從1967年開始接受漢方醫學藥物進入健康保險允許使用的藥物名單,時至今日,共有148種漢方藥劑獲得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