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擦皮鞋的結果 展開

擦皮鞋

93春晚小品 擦皮鞋

1993年春晚小品,由黃宏魏積安主演。為第五個表演節目。社會檔次提高,黃宏也雇起保姆享受起小資情調了,可誰能想到他的職業原來是擦皮鞋啊,果然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光,擦皮鞋也能發家致富。

創作背景


談到該作品的創作過程,黃宏表示,關於小品創作,他首先考慮的是事物內部各對立面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關係,另外在形式上,小品要上檔次,既不能太庸俗又不能高雅得做作;從內容上講,小品要說明問題,而且寓意深長。有一次他去重慶演出,在大街上隨處可見擦皮鞋的人,而且態度熱情,服務周到,他便想了解一下擦皮鞋工作者們的心態。當時,他花了5角錢請人給他擦皮鞋,邊擦邊聊。黃宏問他一天下來能賺多少錢,錢賺多了打算做什麼,他們回答黃宏,將來有了錢也要好好享受享受。於是便勾起了黃宏的創作慾望,然後就有了小品《擦皮鞋》。

劇本


黃(黃宏):腰包揣的溜鼓,有錢就得擺譜。你別管我是幹啥的,我家能請的起保姆,你信不,不信我給你喊下來看看,保姆,保姆,保姆,
魏(魏積安):來了來了來了,有事嗎,夥計
黃:你管誰叫夥計,你是小時工,你是夥計,知道不?
魏:我知道,夥計。
黃:不叫夥計不會說話,是不?
魏:不是,
黃:10點到12點在我這打工,這個時間內不許叫夥計,聽到鈴聲下班,明白不?
魏:我明白了伙···火上熱著奶呢
黃:上早茶
魏:茶葉在哪
黃:茶···你找茶葉幹什麼玩意
魏:你不是要喝茶嗎?
黃:早茶,早點,早餐,早飯,非逼著我說粗話不行,
魏:早這麼說不就完了,等著夥計
黃:在他面前是翻不了身了,家用小時工,堅決別放鬆,能多用一分鐘就用一分鐘,我把這表給他往回撥撥
魏:來了,夥計
黃:牙籤
魏:沒吃就剔牙
黃:個人習慣不同
魏:高了
黃:我樂意餐叉,餐刀,
魏:左叉右刀
黃:我左撇子餐巾,餐奶
魏:餐奶!
黃:你這奶的溫度燙腳合適,你咋總整反的?洗腳水整的冰涼,這玩意整挺燙
魏:我怕你喝涼奶的吐,
黃:我多大歲數吐奶我啊!
魏:我怕你拉肚子,
黃:好了,不多用了,更衣
魏:更衣!外國話啊?
黃:典型的土漢語,就是我要上班了,更更衣服,耕夫
魏:哎呀夥計,你是打更的?
黃:拿衣服明白不,
魏:哎這就明白了
黃:這保姆檔次太低,跟他說話就得入鄉隨俗,很多新詞他都用不上,
魏:來了
黃:公文包
魏:你還拿什麼來,一塊取了,
黃:讓你拿你就拿,花錢了,不溜你溜誰?
魏:來了
黃:皮鞋
魏:來了
黃:這皮鞋怎麼回事
魏:我給你擦油了
黃:這油能這麼擦嗎?
魏:那怎麼擦?
黃:你外行啊你!擦皮鞋必須先去土,後去泥,上油上蠟不起皮,這專業性太強,你掌握不了,行了到點了,人都上來了,我要再不去,那地都讓別人佔了。等會你買點肉,買點菜,把那個···
魏:午茶準備好,
黃:接受能力真快,做完飯之後,吧我那卧室收拾收拾,中午我要回來下榻,
魏:這老夥計,我給你講,太愛面子了,自尊心太強了夥計,我又不能說,我要說了不傷他自尊心,對不對
黃:說啥玩意呢,說啥呢自己
魏:你怎麼又回來了夥計
黃:你沒開外面下著雨呢
魏:下點雨好啊,天旱
黃:一下雨直接影響外面工作
魏:你在哪上班
黃:馬路上···現場辦公
魏:那你搭個棚唄
黃:搭棚有啥用啊,都換水鞋了
魏:你怕他們腳臟啊
黃:越臟越好,看到泥加錢,上回雨過天晴,我自己刷刷刷···刷了80多雙皮、批件
魏:哎呦,我看你這個動作也不像寫字啊
黃:我基本屬於狂草
魏:哎呦你會書法
黃:天天揮毫潑墨
魏:潑一回多少錢啊
黃:一雙2、你的話咋那麼多呢?差點讓他給我勾出來
魏:你放心,你不說我真的不懂
黃:話太多,我教訓教訓你,坐下,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牛皮的
魏:水牛皮的
黃:水牛一般這活、下來,自己坐啥位置自己不清楚啊,你在外面家當小時工,不管時間長短,都屬於保姆性質,這點你承認不?
魏:這沒有錯夥計
黃:我說母啊
魏:不!你最好把那個保字帶上,我必定是個男同志
黃:我要不是單身男人,影響不好,根本不請你,知道不
魏:你不說男保姆是個新生事物,
黃:新生事物有待於考察,第一我就發現你太能吃
魏:我能吃,我能幹啊,你剛才左一趟右一趟···
黃:好了過去事咱不說了
魏:也行
黃:你看你一點不注意儀錶,衣服、褲子尤其是這雙鞋,你在我家幹活穿的破點臟點,沒人笑話你,你穿這雙鞋影響我生意啊,知道的是你自己不講究,不知道的還以為我手藝不行,沒給你蹭出來呢,
魏:我剛給你擦鞋的時候也想打點油,沒有油了
黃:埋汰我呢
魏:不是
黃:在我家別的找不出來,我承認,鞋油找個百八十盒沒問題,你信不
魏:我怎麼沒找到
黃:那你是沒找著地方,沒找著?這啥玩意
魏:我說你這太講究了,公文包里放這些東西啊
黃:這就叫腳下無鞋窮半截,隨時有活隨時···,你這雙鞋再不擦就擦不出來了
魏:破皮鞋沒有事的
黃:這基礎不錯,下一步我能整出來,我給你說一般向你這活,我都不願意接,為什麼呢?它吃油,另外你這號大,它等於兩雙高跟鞋的面積,
魏:不是,你這是幹什麼
黃:你怕我擦不好是不
魏:不是怕你擦不好
黃:擦不好我不要錢
魏:不是,怎麼能讓你給我擦
黃:哎呀,可算得到一雙了,不是差這點錢,關鍵是陰天下雨閑的膀子難受,
魏:我說,你這業務挺熟練
黃:這活幹了五六年了,
魏:你是幹什麼工作的
黃:擦皮鞋的
魏:不怕碰見熟人
黃:外面只顧低頭擦鞋,絕不抬頭看臉。
魏:擦皮鞋不掉價嗎?
黃:掉價?別看我在外面給別人服務,回家有人給我服務,我雇了個保姆,男的,那小子一米八多大個,讓我熊的滴流亂轉,我跟他····起來,你讓我給你擦鞋
魏:不是我讓你給我擦,你非擦不可,按倒你就擦夥計,
黃:我啥人你知道不?
魏:是你糊塗了
黃:我糊塗?我就是擦皮鞋的,從來都是擦一雙,沒有擦一隻的道理,既然你把我的癮勾上來了,你就得負責到底,
魏:行了
黃:不行
魏:你這樣擦鞋很費油,這種鞋油一雙只用0.03克,否則影響光澤度,
黃:哎呀大哥內行
魏:這種鞋油就是我研製的,
黃:你是科學家啊
魏:要問我是幹什麼的,更衣,門外面呢,我也溜達溜達他
黃:瞅著眼熟,
魏:公文包
黃:你也是擦皮鞋的
魏:咱倆是同行
黃:那咋到我們家當保姆了
魏:沒聽天氣預報,今天上午有雨嗎?
黃:沒想到,你兩職業
魏:三職業,專業擦皮鞋,業餘當保姆,兼任鞋油廠的技術顧問,
黃:沒想到咱這行業出現你這麼個狀元,
魏:行行出狀元,放開了干吧,夥計,咱們的前途不會越抹越黑,
黃:只能越擦越亮
魏:沒有錯夥計(鬧鈴響起)
黃:到點了
魏:我該下班了
黃:其實你早該下班了,剛才我往後撥了半個小時,
魏:哎呀,沒有這半個小時,咱哥兩能撈這麼痛快嗎
黃:我在給你加點錢
魏:不用,你還給我擦了一雙皮鞋呢
黃:兩頂,天晴了,我也上班了
魏:咱倆一塊走
黃:保姆,走
魏:走
黃:吆喝吆喝(擦皮鞋)
魏:擦皮鞋

角色介紹


● 僱主
● 演員 黃宏
● 職業為擦鞋匠。雇了一個保姆,喜歡在保姆面前擺譜,好面子。由於下雨,沒法出去做擦鞋生意,回到家裡盯上了保姆的皮鞋,犯了職業病去給保姆擦皮鞋,最後得知保姆原來也是個擦鞋匠。
● 保姆
● 演員 魏積安
● 職業為擦鞋匠,兼職做保姆,同時還身兼鞋油廠的技術顧問。由於天氣下雨,沒法做擦鞋生意,所以到僱主家裡當保姆,後來看到僱主的擦鞋方法浪費油,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職業。

幕後花絮


● 小品《擦皮鞋》在1993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評比中獲得了三等獎,黃宏表示,那是他得獎以來的最低獎項,也是最珍貴的一次獲獎。 
● 小品《擦皮鞋》在接受審查的時候黃宏對自己很有信心,直到節目順利通過後大家都湧上來向他表示祝賀的時候,他才感到了后怕,他認為,如果這次審查真的被“槍斃”了,也許他就再也沒有信心參加以後的春節晚會了。 
● 小品《擦皮鞋》的劇本出台後,黃宏找魏積安合作,讓他看看劇本,魏積安表示,不用看了,他可以放棄他正在為春晚準備的小品,跟黃宏合作。

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作品結果資料
1993年199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觀眾最喜愛的節目三等獎《擦皮鞋》獲獎 

作品評價


《擦皮鞋》是一個將視角對準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生活參與的“最小主體”——“擦鞋匠”的作品。這是一個具有“荒誕”色彩的小品。擦鞋匠,一個在他人看來溫飽都難以解決的人,竟然花錢雇著保姆;而這個保姆,也不是常人觀念中的形象,而是一個五大三粗的“老爺們兒”。種種反差,本身具有強烈的喜劇效果。但《擦皮鞋》並非是要表現一個“擦鞋匠”都能雇起保姆,意味著市場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樣的“主旋律”作品,而是要表現由魏積安扮演的“保姆”的“多重身份”。“多重身份”迎合了流行一時的“第二職業”。而由“鞋油廠的技術顧問”這重身份,則可以引申出市場經濟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機遇以及智慧在這一時期的主宰地位。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勞動者,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能丟棄,但“智慧”,則可以將人帶入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笑”的哲學央視春晚經典小品的社會化解讀》評)
《擦皮鞋》精心演繹了兩個農民工進城擦鞋的故事,反映了農民工的“兩面生活”,即化了妝的“我”和卸了妝的“真我”二者的矛盾糾葛,揭示了“萬變不離其宗”的生活要義。同為擦鞋工,魏積安扮演的角色直面自己的身份,除了擦皮鞋,併兼職做保姆,業餘時間還在研究鞋油的配製成分;黃宏扮演的角色則刻意掩藏自己的身份,擺出有錢人的派頭,穿睡袍,請保姆,“吃早飯”說成“喝早茶”,穿衣服說成“更衣”,擦鞋的工具箱則稱為“公文包”。這種窮酸羞澀的“擺譜”,表面上看是他熱衷於在“外面給別人服務,回家有別人給我服務”;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卻是農民工與城市之間存在的隔膜,雖然離土離鄉了,卻徘徊在城市的邊緣。為了躋身主流社會,擺脫邊緣人的身份,他不得不東施效顰,模仿城裡人的生活。但他真的躋身進城市生活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只要城鄉二元體制不打破,他就還是一個擦鞋的農民工,只能是將皮鞋“越擦越亮”而已。(《傳播與鑒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