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地線
用於電纜保護領域的產品
當埋設光/電纜附近的地方落雷時,由落雷點向大地流散的雷電流,會在該點產生很高的電位,與作為地下良導體的光纜金屬構件或電纜之間產生得大的電位差,有可能把土壤擊穿,產生電弧,或有相當強的電流泄放到光/電纜,使光/電纜受損,產生故障。如果在地中位於光/電纜上方與光/電纜平行的敷設一條或二對裸導線,裸導線充分接地並比較接近落雷點,這條線如果不是雷電流襲擊的首要目標,也必然是與光/電纜同樣成為被擊目標之一,所以這條埋設在光/電纜上方的導線就叫做埋地光/電纜地下屏蔽線,通常叫排流線,簡稱防雷地線。
目錄
可以設想,有了防雷地線,光/電纜得到了保護,電弧直擊在光/電纜上的可能性大大減少,相當一部分雷電流要彙集泄流在防雷地線上擴散入地,減少了流向光/電纜電流(效率好的防雷地線可以減少近一半雷電流)。根據通過對有金屬外皮的電纜做模擬試驗證明,同樣大的衝擊電流幅值,對同一條埋地電纜所產生的芯線對外皮的電壓,設有防雷地線時要比未設防雷地線時減少50%。在光/電纜絕緣好,有相當耐壓強度的前提下,光/電纜上產生的過電壓減弱一半,造成故障的雷擊次數可以減少。例如幅值為30kA的雷電流,常能造成光/電纜損壞,而雷電流幅值大於30kA的機會,據統計大約佔雷擊總次數的50%(指雷擊光/電纜雷電流出現的概率)。如果光/電纜裝設了地下防雷地線,雷電流要使同一光/電纜出現故障,其幅值要達到60kA以上,但這樣高幅值的雷電流只佔雷擊總次數的20%。可見,從這一角度去看地下防雷地線的作用,至少可以使光/電纜的雷擊故障大約減少3/5。據調查資料報道,有某處電纜沒有埋設地下防雷地線時,12年內雷擊故障共有45次,平均每年近4次,加裝地下防雷地線之後,4年未發生過雷擊故障。另一條長度只有7km多的電纜,未埋設地下防雷地線時,8年內雷擊故障共有25次,年平均近4次,後來加裝地下防雷地線,5年來只發生過一次過雷擊故障。實驗室的試驗和實際運用都說明,地下防護雷地線是一種實際有效的防雷措施。
防雷地線的實施辦法各個國家都有所不同,防雷地線與光/電纜之間的距離,有些意見認為要有80~100cm,因為考慮到有雷電流時,防雷地線和光/電纜之間也存在電位差,若距離太近,勢必增多發生第二次擊穿的機會(即所謂反擊,實際上即使是100cm的距離,要避免反擊也是極為困難的),由此產生的電弧也能把光/電纜燒壞。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防雷地線與光/電纜之間的距離應當較近一些,大約20~30cm就合適,因為防雷地線接近光/電纜,相互影響更顯著,防雷地線上的分流效果會比較好。
防雷地線採用的材料有鍍鋅鋼筋、鍍鋅鋼絞線、銅或鋁合金、銅包鋼線。有敷設一條單線的,有並排敷設兩條線的,少數也有敷設3~4條以至構成一個線網的。究竟採用怎樣的規格最恰當?總的原則應是:防雷地線的阻抗比較小(包括電阻和感抗),與土壤的接觸較好,埋在地下能耐腐蝕、不易損壞,效果好、可靠性高,其中耐用和可靠是主要的,用料必須經濟合理。
目前仍然沿用傳統的做法,採用兩條7/2.2鍍鋅鋼絞線或者兩條F6mm鍍鋅鋼筋,個別地區也有採用兩條銅包鋼線為屏蔽線。
一種做法是將兩條屏蔽線平行埋設在光/電纜上方,埋深為1/2~1/3溝深,每隔200m以及始末兩端均用同樣質徑的導線連接起來,並向左或向右橫向引至距離光/電纜15~20m左右做接地裝置一處。要求其接地電阻:當土壤電阻率在100W·m下時,不大於5W;土壤電阻率在100W·m以上時,不大於10W。所有連接點均需進行可靠的焊固。
另一種做法是:兩條屏蔽線平行埋設在光/電纜上方,埋深為1/2~1/3溝深,排流線只需將埋設處的覆土夯實,使之全部密貼接地,中間不能有連接,敷設時注重分開,將兩條鋼絞線盡量貼近溝邊。因為鋼絞線容易打扭,必要時可採用絕緣支撐物將其隔開,兩端鋼絞線引至土壤電阻率較小的地方。採用這種做法可以節省裝設接地裝置所需的器材和人力,而且經長期實踐證明,其效果也很好,國內外許多地方一直這樣做。我國廣東地區,根據該地區雷電比較嚴重,而且土質基本上又是屬酸性土壤,為保證防雷效果和防雷地線的使用壽命,基本上是採用4.0銅包鋼線來代替7/2.2鋼絞線,雖然造價相對高了些,但壽命長,敷設地段基本覆蓋地阻率高的地段,根據多年的跟蹤情況,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