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

自然現象

當有連續降雨,而且一日雨量累積到130毫米時,會發布“豪雨特報”;如果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卻在50毫米以上,且有可能造成災害時,便發布“大雨特報”。這雨種災變天氣最常在5,6月的梅雨季節時發生;或者在春秋雨季的鋒面及夏季偏南氣流強盛時,產生對流性大雨或豪雨·颱風來襲,引進強勁的西南氣流,也是大雨或豪雨的成因之一。

台灣地區


台灣的地理氣候特點
台灣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及地形地勢所形成的自然環境本多豪雨洪水,滾滾黃流中的泥土砂石淤積形成台北盆地,以及蘭陽,台中,彰雲,嘉南,高雄,屏東等各平原。豐沛雨水所形成的這些無垠沃野,正是原住民賴以獵食維生的大地,更是渡海拓荒墾殖的先祖們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先人歷經三,四百年的艱辛努力,才建立起今日的台灣!因此也可以說,沒有豪雨洪水,就沒有富庶繁榮的台灣.
豪雨洪水造成損失
豪雨
豪雨
雖然豪雨洪水促成台灣的文明,但發生豪雨洪水時,水勢湍急,波濤洶湧,山崩土埋,溢流漫淹,均可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根據統計,1961年至1991年的30年間,台灣平均每年因水災造成的直接損失達一百四十二億元(以1991年幣值計算),約為國民生產毛額的0.68%.為了能防洪避洪以減災安民,進而蓄洪用洪以興利裕民,就應研究台灣的豪雨洪水現象,才能規劃適當有效的對策.
遠在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佔據台灣之前,已有中國人民移居台灣,但直至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台灣歸清,文獻上有關颱風豪雨的紀錄不多.
清代雖然還沒有近代的水文儀器測量豪雨洪水的大小,但由各種歷史文獻及奏章等,可以找到發生重大豪雨洪水的日期及災情,有些也記載淹水的深度。如果只計算台灣屬於清代的時間,即從清康熙二十二年至光緒二十一年(一六八三年至一八九五年),在此213年間,共計有220次風災及水災,平均每年發生1.03次.
日本侵佔台灣后
日本侵佔台灣后,開始引入近代的氣象及水文觀測儀器,設立氣象觀測所,雨量站(雨量觀測所),水位站,水文站等,而有了比較可靠的量化紀錄。根據統計,從一八九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49年間,共有178次颱風侵襲台灣,平均每年有3.63次。但並非每次颱風均會發生災害,根據資料,1912年至1941年發生水災的頻率最高,平均每年2.2次,約與清朝末年相當。而在日本侵佔台灣的50年中,只有八年沒有水災紀載.
台灣光復后
台灣光復后,不僅持續進行各項觀測,更推動水文觀測現代化,廣設雨量站及水文站,併購置先進水文儀器,以提升水文資料品質。根據氣象局統計,由1945年至2001年的57年間,侵襲台灣的颱風共有243場,平均每年4.26場。其中以1991年及2001年各有八場為最多,有七場颱風的有三年,有六場颱風的也有三年。
根據消防署統計,由1958年至2000年,台灣共有1463.39次;另有37次是因豪雨成災,例如1959年的八七水災,合計共有183次水災,平均每年有4.25次。發生水災次數最多的是2000年的九次,1990年及1994年各有八次,而每年發生七次的則有五年,都在1981年以後.
次因颱風豪雨而成災,平均每年由於人口與開發利用面積的增加,因而豪雨造成水災的次數也增加。而1981年以後,十項建設次第完成,經濟發展快速,土地利用密集,且沿海平原有日益嚴重的地層下陷現象,都可能與平均每年發生水災次數的增加有關,而且也增加災害損失.

成因


破壞森林會使下雨時流出森林集水區的水量增加,因而加大洪水量。不過基本上,森林只明顯減少較小的豪雨的流出水量,但對會造成重大災害的大豪雨,並不能明顯地減少流出水量.
也有認為聖嬰現象及聖女現象的出現,可能引起氣象異常而導致集中發生豪雨。聖嬰洋流是在耶誕節之後,沿南美洲秘魯海岸發生的由北向南的暖洋流。一般而言,會使平時雨量少的熱帶東太平洋地區可能出現豪雨,而原本多雨的熱帶西太平洋地區雨量減少,甚至可能發生乾旱。聖女現象則為熱帶太平洋東部及中部海面溫度不尋常降低,且信風變強的現象.
全球氣候溫暖化的影響,是比較受重視的豪雨發生原因。已有研究指出,因全球氣候暖化,造成地球的平均水蒸氣量增加,強烈降雨現象及熱帶性低氣壓的降雨量也會增加,河流的流量也增加7%以上.

結論


雖然有上述各種說法解釋近年發生異常豪雨洪水的原因,但事實上歷史上也曾發生很大的豪雨。例如一九一○年,法國巴黎發生的豪雨洪水,使整個巴黎盆地與台北在九一七水災中一樣,變成汪洋澤國,也使一九○○年才通車的巴黎第一條地下鐵全浸泡在水中,經七個多月才修復通車。因此,豪雨洪水基本上應是一自然現象,其出現的時,地,及大小迄今仍難正確預測,而有較科學紀錄的時間也僅一,二百年。很大的豪雨本不常發生,打破紀錄的也僅是這一,二百年間記錄到的豪雨。而一,二百年以前可能也發生過更大的豪雨,只是沒有科學紀錄而難以比較。當然,未來仍可能發生更大的豪雨,只是不能確定何時發生而已。也因此台北九一七水災未必真的是空前大水災,更未必會是絕後的大水災。因而我們應認真思考的是,如何面對任何可能發生的豪雨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