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癭

氣癭

氣癭,中醫病名。氣癭是以頸前漫腫,邊緣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軟,可隨喜怒而消長為主要表現的甲狀腺腫大性疾病。俗稱“大脖子”病。本病多流行於缺碘的高原山區,如雲貴高原及陝西、山西、寧夏等地;但平原地帶亦有散發。相當於西醫的單純性甲狀腺腫。

簡介


● 英文名稱:Qi Goite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 常見病症:肝鬱痰凝、肝鬱腎虛

古籍摘選


● 隨憂愁而消長者,謂之氣癭。(《仁齋直指方論·卷之二十二·癭瘤》)

名詞解釋


● 以頸前漫腫,腫塊柔軟無痛,可隨喜怒而消長為主要表現的癭。相當於單純性甲狀腺腫及部分地方性甲狀腺腫。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醫外科學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診察疾病,辨別證候,研究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在癭病的內容中,氣癭是其中最常見的。

臨床特點

● 氣癭好發于山區、高原等碘缺乏地區,女性較為多見。
● 表現為頸前結喉兩側甲狀腺瀰漫性腫大,日久可形成結節,質地柔軟不硬,可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膚色如常,生長緩慢。

辨證分型

● 中醫學認為,氣癭的形成多由於當地水源及食物中含碘不足,加之患者情志不暢、沖任失調而致。辨證主要為肝鬱痰凝證及肝鬱腎虛證。
● 前者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舌淡紅苔薄脈沉弦;後者伴頭暈乏力,月經不調,腰膝酸軟,舌淡紅脈沉細。

日常調護

● 日常調護方面,在碘缺乏地區需注意食用碘鹽及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
● 同時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避免生氣鬱怒。

名詞沿革

● 《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一·癭候》描述了氣癭的地域因素,即“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同時指出氣癭具有“但垂核捶捶,無脈也”的特點。《仁齋直指方論·卷之二十二·癭瘤》載:“隨憂愁而消長者,謂之氣癭”。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等。中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