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宇傑

安徽師範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

熊宇傑,男,1979年7月出生,江西吉安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導,安徽師範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

人物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96年-200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學士
2000年-200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博士

工作經歷

2004年-2007年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任化學系博士后(合作導師:Prof. Younan Xia)
2007年-2009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材料與科學工程系助理研究員(合作導師:Prof. John A. Rogers)
2009年-2011年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任國家納米技術基礎設施組織首席研究員,併兼任納米中心管理主任
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博導,並雙聘於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
2021年6月3日下午,學校召開會議,宣布省委關於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調整的決定:熊宇傑同志任安徽師範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國家2011年首批“青年”入選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人才。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無機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納米製造與集成組裝,已應用於柔性光電器件的製造和納米催化劑的設計。
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88篇,包括通訊作者論文26篇,第一作者論文35篇,其中《Science》2篇、《J. Am. Chem. Soc.》6篇、《Angew. Chem. Int. Ed.》9篇、《Nano Lett.》7篇、《Adv. Mater.》5篇和《Chem. Soc. Rev.》1篇。部分研究成果已獲得美國專利1項,獲得國內專利4項。研究論文已被引用8000餘次(H-index 為46),其中15篇論文單篇引用過百次,最高單篇引用1400餘次。發表在《Science》上的論文,未經修改直接發表,論文發表后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美國廣播公司(ABC)、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路透社(Reuters)、麻省理工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每日科學(Science Daily)、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化學與工程新聞(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等愈80家國際媒體、網站報道轉載。發表的論文中有9篇論文刊登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Soc. Rev.》等期刊封面上,13篇論文被選為most-cited或most-accessed articles。
代表論文:
1. Surface Polarization Matters: Enhanc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by Shrinking Pt Shells in Pt-Pd-Graphene Stack Structures.
Bai, S.; Wang, C.; Deng, M.; Gong, M.; Bai, Y.; Jiang, J. and Xiong, Y.*,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406468 (2014).
2. Oxidative Etching for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etal Nanocrystals: Atomic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Long, R.; Zhou, S.; Wiley, B. J.* and Xiong, Y.*, Chem. Soc. Rev. 10.1039/c4cs00136b (2014).
3. Designing p-Type Semiconductor-Metal Hybrid Structures for Improved Photocatalysis.
Wang, L.; Ge, J.; Wang, A.; Deng, M.; Wang, X.; Bai, S.; Li, R.; Jiang, J.;* Zhang, Q.;* Luo, Y. and Xiong, Y.*, Angew. Chem. Int. Ed. 53, 5107-5111 (2014).
4. Tunable Oxygen Activation for Catalytic Organic Oxidation: Schottky Junction versus Plasmonic Effect.
Long, R.; Mao, K.; Gong, M.; Zhou, S.; Hu, J.; Zhi, M.; You, Y.; Bai, S.; Jiang, J.; Zhang, Q.;* Wu, X.* and Xiong, Y.*, Angew. Chem. Int. Ed. 53, 3205-3209 (2014).
5. A Unique Semiconductor-Metal-Graphene Stack Design to Harness Charge Flow for Photocatalysis.
Bai, S.; Ge, J.; Wang, L.; Gong, M.; Deng, M.; Kong, Q.; Song, L.; Jiang, J.;* Zhang, Q.;* Luo, Y.; Xie, Y. and Xiong, Y.*, Adv. Mater. 10.1002/adma.201401817 (2014).
6. Integration of Inorganic Semiconductor with MOF: A Platform for Enhanced Gaseous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
Li, R.; Hu, J.; Deng, M.; Wang, H.; Wang, X.; Hu, Y.; Jiang, H. L.; Jiang, J.;* Zhang, Q.;* Xie, Y. and Xiong, Y.*, Adv. Mater. 26, 4783-4788 (2014).
7. Surface Facet of Palladium Nanocrystals: a Key Parameter to the Activation of Molecular Oxygen for Organic Catalysis and Cancer Treatment.
Long, R.; Mao, K.; Ye, X.; Yan, W.; Huang, Y.; Wang, J.; Fu, Y.; Wang, X.; Wu, X.; Xie, Y. and Xiong, Y.*, J. Am. Chem. Soc. 135, 3200-3207 (2013).
8. Printed Assemblies of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for Deformable and Semitransparent Displays.
Park, S.-I.; Xiong, Y. (Equal Contribution); Kim, R.-H.; Elvikis, P.; Meitl, M.; Kim, D.-H.; Wu, J.; Yoon, J.; Yu, C.-J.; Liu, Z.; Huang, Y.; Hwang, K.-C.; Ferreira, P.; Li, X.; Choquette K.; and Rogers, J.A.*, Science 325, 977-981 (200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宇傑教授課題組設計出一類具有原子精度殼層結構的助催化劑,在降低貴金屬鉑助催化劑用量的同時,大幅度提高光解水制氫性能,為開發低成本、高性能光催化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2015年10月15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重要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並被選為該期刊的“非常重要論文”。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頒獎機構
2014年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
2013年中國化學會納米化學新銳獎
2013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2012年第三屆Scopus青年科學之星銅獎中國科學報社
2012年第十三屆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基礎性研究)霍英東教育基金會
2011年首批國家“青年”入選者中央組織部
2006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中國教育部
2005年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中國科學院
2004年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中國科學院
2003年求是研究生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