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濕疹
小兒濕疹
濕疹是由不確定的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炎症反應。導致小兒濕疹最常見的原因為特應性皮炎和接觸性皮炎兩種。特應性皮炎多發生在有食物過敏、哮喘、花粉症和環境過敏家族史的嬰幼兒身上。接觸性皮炎的發生與皮膚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有關。濕疹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濕疹多表現為皮膚乾燥、發紅、起皮,或有液體滲出,少數情況下,也會表現為小的、充滿液體的水皰。當濕疹發展為慢性,皮膚就有可能變厚、色素沉著、乾燥,並形成粗糙的痂皮。治療首先是要做好皮膚的保濕和清潔護理,同時配合口服和外用藥物治療。濕疹會引起瘙癢,讓患兒感覺不適,如果患兒搔抓或摩擦濕疹處的皮膚,可能會造成成片的糜爛,引起繼發感染。經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瘙癢等癥狀,治療效果較好。
● 兒科、皮膚性病科
● 特應性皮炎和接觸性皮炎是兩種在小兒身上最常見的濕疹性皮炎,其病因有所不同。
● 特應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病與遺傳因素有很大關係。特應性皮炎多發生在有食物過敏、哮喘、花粉症和環境過敏家族史的嬰幼兒身上。
● 當皮膚接觸到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的時候,就會發生接觸性皮炎。
● 反覆接觸刺激性物質。例如,柑橘汁或其他酸性物質、刺激性的肥皂、某些食物和藥物、羊毛或粗糙織物,以及孩子自己的口水。
● 接觸過敏性物質。常見的有:鎳制的首飾或牛仔服、褲子上的扣子;某些牙膏或漱口水中的調味劑或添加劑;衣物中的染料;植物尤其是毒葛、毒櫟樹以及毒漆樹等。
● 特應性皮炎會引起劇烈瘙癢、皮膚乾燥,其發病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
● ● 小兒幾周到6個月的時候。一般表現為孩子的臉頰、額頭或頭皮瘙癢、發紅,並出現小丘疹。有些患兒的濕疹部位皮膚會潮濕,有少量液體滲出。或者皮損乾燥,紅斑上有灰白色糠樣薄屑。很多患兒在2~3歲的時候,皮疹完全消失或有所好轉。
● 第二個階段
● ● 最常見於4~10歲的孩子,特點是出現在臉部或軀體上的、略高於皮膚表面的圓形、起皮的瘙癢病灶。與第一個階段相比,液體滲出很少,更容易結痂,而且皮膚某種程度上會變厚。皮疹最常見的部位是肘窩、腘窩(膝蓋後方的彎曲)以及踝部。
● 第三個階段
● ● 特徵是局部皮膚瘙癢,而且皮膚格外乾燥、起皮,發生在12歲以上的孩子身上,而且有時候可能持續到青年期。
● 接觸性皮炎的典型表現是邊界清楚的紅斑、水皰和(或)鱗屑性斑片或斑塊,範圍與接觸部位一致。
● 血常規、血清學檢查、斑貼試驗,是診斷小兒濕疹的常用輔助檢查。
● 通過血常規檢測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計數,通過血清學檢查來檢測總IgE、特異性IgE 等。
● 斑貼試驗是測定機體變態(過敏)反應的一種輔助診斷方法,可以確定或排除對可疑變應原的過敏。
● 醫生主要是根據臨床表現來進行診斷,血常規、血清學檢查、斑貼試驗可以輔助醫生診斷。
● 臨床表現:濕疹處的皮膚乾燥,伴有劇烈瘙癢,出現紅斑、密集的小丘疹或水皰。
● 血常規:檢查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 血清學檢查:檢查可見血清總IgE高、血清特異性IgE升高。
● 斑貼試驗可以確定或排除對可疑變應原的過敏。
● 小兒特應性皮炎需要和脂溢性皮炎、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相鑒別。
● 小兒接觸性皮炎需要和特應性皮炎等相鑒別。
● 醫生通過臨床表現、斑貼試驗等,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治療小兒濕疹,需要做好皮膚護理,同時配合口服和外用藥物治療,藥物必須嚴格遵醫囑使用。
●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汗液、口水、食物汁液刺激皮膚。
● 注意皮膚保濕,避免皮膚乾燥,根據季節和氣候乾燥程度給嬰兒選擇合適的潤膚乳。
● 給嬰兒選擇寬鬆、柔軟、透氣的衣服,避免刺激皮膚。
● 要及時修剪嬰兒指甲,避免嬰兒抓傷自己,引起感染。
● 常用抗組胺葯,可止癢、抗炎。
● 繼發感染時,需要使用抗生素。
● 需要患兒的年齡、皮損部位及病情嚴重程度選用不同類型及強度的製劑。
● 有較厚鱗屑結痂時可用液狀石蠟或植物油泡軟,然後輕輕抹除。
● 滲液較多時,可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
● 有少量滲出時外用氧化鋅糊劑或氧化鋅油。
● 有繼發性感染時可擦3%氯碘羥喹霜。
● 小兒濕疹常伴劇烈瘙癢,如果患兒將濕疹處皮膚抓破,還可能會引起感染,出現發熱等表現。
● 經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瘙癢等癥狀,治療效果較好。
● 做好皮膚的清潔和保濕工作,選擇適宜小兒的、溫和的潤膚劑。
● 避免給小兒穿質硬或有刺激性的衣服,盡量選擇寬鬆、柔軟、透氣的衣服。
● 加強小兒營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 如果是過敏體質,注意不要接觸過敏原。
● [1] 謝爾弗。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6版。陳銘宇,周莉,池麗葉,等譯。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 [2] 江載芳,申昆玲,沈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冊。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