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府

益都府

益都府,中國古代行政區名。宋建炎三年即金天會七年(1129年),宋朝京東東路青州陷於金。金天會九年(1131年),改青州為益都府,初屬山東路,后改屬山東東路,下轄六縣,路、府、縣同治益都。元改為益都路;明、清為青州府;今為山東省青州市。

自金初始置益都府,至元初改為益都路,益都府建制存在95年。益都府轄境在今山東省濰坊青州市以及淄博市西部一帶。益都府治所益都城,在今青州市老城區。

歷史沿革


唐虞、夏為古九州之青州之域。
殷商為營州地。
周武王封太公望於營丘(今臨淄),為齊國地。
春秋戰國時期,均屬齊國。
秦王政統一天下,屬臨淄郡(《漢書》為齊郡,治臨淄)。
西漢置齊郡(治臨淄),屬青州刺史部(治廣縣,在今青州市五里鎮)。
東漢為齊國封地,仍屬青州刺史部,州、國同治臨淄。
三國魏仍置青州(治臨淄)。
西晉末曹嶷棄廣縣,築廣固城(益都城),為青州刺史治。
隋代,益都北海郡治。
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后又改為北海郡,均治益都,屬河南道。
北宋仍置青州,屬京東東路,路、州、縣同治益都。
宋建炎三年即金天會七年(1129年),金人攻陷州青州城。
金天會九年(1131年),偽齊皇帝劉豫改青州為益都府。
金代,益都府初屬山東路,后改屬山東東路,路、府、縣同治益都。
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改為益都路(治益都),直隸中書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益都路為青州府(治益都),屬山東行中書省。
民國時期,撤消青州府,益都縣直屬山東省轄。
1948年,青州解放,設立青州特別市。
1952年,恢復益都縣。
1986年,改稱青州市

行政區劃


金代山東東路益都府行政區劃
府治:益都城
領縣六:
益都(晉廣固城在縣西四里,曹嶷所築,有大澗甚廣,故名廣固城。有南山、堯山、淄、澠水、平盧水)
臨淄(齊國都。一名營邱,為海、岱一都會。有牛山、愚山谷、葵邱)
臨朐(古伯氏駢邑。領臨朐山)
壽光(漢舊縣。古紀國城在縣西。有斟灌城、寒浞國)
博興(漢博縣,後唐改。有濟水、時水、海浦)
千乘(漢博縣,後唐置。有濟水、時水、海浦)。

文獻記載


金史

卷二十五 志第六
地理中
山東東路,宋為京東東路,治益都。府二,領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七,縣五十三,鎮八十三。
益都府,上,總管府,宋鎮海軍,國初仍舊置軍,置南青州節度使,后升為總管府,置轉運司。大定八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產石器、玉石、沙魚皮、天南星、半夏、澤瀉、紫草。)戶一十一萬八千七百一十八。縣七、鎮七。
益都
臨朐,有朐山、幾山、洱水、般水。
穆陵,貞祐四年四月升臨朐之穆陵置。
壽光,有甘水、澠水。鎮一廣陵,有鹽場。
博興,有濟水、時水。鎮二博昌、淳化
臨淄,有南郊山、牛山、天齊淵、康浪水。
樂安,鎮四新鎮、高家港、清河、王家。

元史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中書省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唐青州,又升盧龍軍。宋改鎮海軍。金為益都路總管府。戶七萬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五百二。

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
卷三百十七 輿地考三
古青州歷代沿革
……晉為防禦。漢復為平盧軍節度。宋改為鎮海軍。建隆三年,以北海縣置軍,屬京東路。慶曆二年,置京東東路安撫使。郡東北至北海,故曰北海。青、齊鹽利被天下,盜賊所聚。建炎三年,沒於金。金為益都府,隸山東路。……

大明一統志

大明一統志卷二十四
明 李賢等 撰
青州府
建置沿革禹貢青州之域天文虛危分野周禮正東曰青州蓋以土居少陽其色青故以名州武王封太公望於此為齊國秦置齊郡漢分置北海郡屬青州東漢為齊北海樂安三國地以青州治臨淄魏為益都城晉為齊樂安二國地安帝時廣陵僑立南青州故於青州加北字劉宋省南青州乃去北字仍曰青州後魏治東陽又改益都郡後周改為齊郡隋復為青州尋改北海郡唐初為青州后改北海郡乾元初復為青州又陞平盧軍節度宋改鎮海軍金為益都府元改益都路本朝改青州府領州一縣十三

益都縣圖志

卷五大事志(上)
高宗建炎三年春正月丁亥,金人再陷州城,殺權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安撫使劉洪道入守之。濱州賊葛進,襲據北城。三月,金人復來,劉洪道棄城,保仰天陂。 (道率官吏寄治,士民多從之者。)金人以前知濱州向大猷知州事。秋七月,劉洪道復州城,執向大猷。閏八月,知濟南府宮儀及金人戰於密州,兵潰。儀及劉洪道俱奔淮南,地入於金。 (是歲,金太宗天會七年。)
金、元
金太宗天會八年秋九月戊申,立劉豫為大齊皇帝,都大名府。 (地自是屬於豫。明年,豫改元阜昌。)九年,劉豫升州為益都府。 《齊乘》
熙宗天會十五年(熙宗於天會十三年正月即位,不改元,明年乃改為天眷元年)冬十一月,廢齊國,降封劉豫為蜀王。 (地屬豫者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