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打字機

運用靈便,構造完備

1915年9月,由山東留美學生祁暄發明的中文打字機獲專利。此前,他將自己發明的打字機說明報請留美學生經理員轉詳教育部,請予轉咨農商部。農商部以祁暄所制打字機器,運用靈便,構造完備,所印字跡尚鮮明,特准按照暫行工藝品獎章,給予專利5年,以示鼓勵。

簡介


功能

除了手動式的中文打字機,還有電子中文打字機。一般印刷公司都是用這類型的電子中文打字機。電子中文打字機的撿字方式仍然沒有變,只是撿字方式變成了用電子筆在一個超大型的鍵盤上按鍵。每個按鍵代表一個中文字,只有半公方丁方。字型是記錄在一張微型的底片上,再利用光學技術投射在一張俗稱「咪紙」的感光紙上。早期的電子打字機是由日本發明生產的,所以其中的鉛字是按日語發音來排列。後期亦有按筆劃排的,但字型大多數亦是日體漢字。
中文打字機
中文打字機

原理


最初的形式為一個約一張A2大小的盤上,排滿了鉛字。鉛字的排列次序跟報館的習慣一樣,按部首畫數排列。打字員首先要在鉛字盤上用一個小鉗把鉛字鉗起,再按一鍵時,小鉗就會舉起鉛字,隔著色帶印在紙上。中文打字機的特色,在於打字機能夠配合當時中國人書寫習慣,允許文字打直排。當打完一行按回車鍵之後,又會自動卷回頁首,並跳往下一行。
由於中文打字機的操作並不容易,要撿字也很困難,當時一般人還是用手抄或油印。在1960年代的香港,只有比較富裕的學校才有能力負擔一位能操作中文打字機的打字員。直到1990年代,由於微電腦的普及,使中文印刷變得更容易,中文打字機亦退出歷史的舞台。

發展


隨著微電腦的普及,令採用「拆字法」的小鍵盤式電子打字機變得可能。然而,以當時的電腦技術,要列印中文字還是很困難。在1980年代中期,香港作家簡而清與內地生產商合作製成一部用筆描繪漢字的手提中文打字機。這在當年的技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字面


一個鍵盤所能記錄的漢字有限,但打字鍵盤不能無限量擴大。所以後來有「字面」的發明,從而使鍵盤的面積大大縮少。當有需要使用罕用字時,打字員需要轉換打字鍵盤的文字。這一塊記載著打字鍵盤的文字,就是「字面」。直到現在「字面」(typeface)這個術語仍然在電腦界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