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

作家

托尼·莫里森(Tony Morrison),作家。

個人經歷


托妮·莫里森父母原為美國南方亞拉巴馬州的佃農,為了擺脫貧困而遷到這個小城。父親靠做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為了補貼家用,莫里森十二歲便開始一邊學習一邊打工。中學畢業后,首都華盛頓就讀於專為黑人創辦的霍華德大學,取得學士學位,隨後又進康奈爾大學研究院攻讀文學,重點研究福克納和伍爾芙的作品。一九五五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莫里森先在休斯敦的得克薩斯南方大學教英文,後到母校霍華德大學任教。在這裡,她結識了牙買加血統的建築師哈羅德·莫里森,不久和他結婚,生下兩個孩子。一九六四年婚姻破裂,她便獨自一人肩負起撫養兩個孩子的重擔。第二年,離開霍華德大學到紐約北部的西里丘斯為蘭登書屋編輯教科書,三年後調到紐約總部任高級編輯。對文學的愛好和離婚後的苦悶促使她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一九七年,托妮·莫里森的名字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最藍的眼睛》。此後,又相繼在耶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等校任教,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英美文學教授。從一九七年開始,莫里森在編輯、教學之餘,共創作出版長篇小說八部:《最藍的眼睛》、《秀拉》(1973)、《所羅門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寶貝兒》(1987)、《爵士樂》(1992)、《樂園》(1998)和《愛》(2003)。

人物評價


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得此殊榮的唯一黑人女作家。瑞典文學院給她的評價是:“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

獲得榮譽


1988年,莫里森的小說《寵兒》(Beloved)獲得了普利策小說獎。
1993年,她的作品由於被認為具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和詩意的表達方式,而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稱讚她的語言運用和“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