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小吃
秦淮小吃
秦淮小吃源於六朝(222~589),明清時期便有了名氣。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就有這樣一段描寫:"傳杯換盞,吃到午後,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喂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字裡行間,可見當年秦淮小吃的景象。
簡介
名 稱: 秦淮小吃
所屬地區: 南京
描 述:文字
傳統的秦淮小吃重油、重糖,不適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近二十年來,夫子廟小吃經營戶陸續開發出一些新品種。最近“秦淮八絕”小吃品種有了調整,原先的蔥油餅、五色小糕、雞絲澆面、薄皮包餃、熏魚銀絲面、桂花夾心小元宵等小吃,被新增的小燒賣、小茶饊、回鹵干、鴨血湯、汽鍋烏雞、油炸臭干、梅花蒸糕、雨花石湯圓等取代。鴨油酥燒餅色澤金黃、外形飽滿、不含油。麻油燙乾絲乾絲細如銀絲,鬆散不結團。回鹵干中的黃豆芽形態完滿狀似如意。鴨血湯中的鴨血顏色醬紅,有蔥花點綴。每一道小吃送到客人面前後,服務員都要用標準普通話介紹該小吃的歷史典故。
走進集秦淮小吃之大成的“晚晴樓”,撲面而來的有如催開“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和煦春風。清雅幽麗的江南絲竹,描繪出風清月朗、小橋流水的水鄉神韻。一隻只青瓷帶蓋荷盞端放在彩繪的瓷碟上,更使人感受明清時期的茶館風味。也許是千百年來形成的習俗,進餐自有一套進餐的程序。入座伊始先泡茶,主隨客便,各取所需。有的喜愛廣東式的葯膳,人蔘、枸杞、紅棗不一而足;但更多的偏愛清香撲鼻的“碧螺春”,在悠悠的絲竹聲中神往太湖三山的青山碧浪、閑雲野鶴。一邊品茗,開胃的小吃先上了桌面:先是冰糖葫蘆,一串五個山楂,紅艷艷的,山楂上面開了口,寓意“笑口常開”
小吃不是正餐,點心而非果腹,原本就是一種閑暇中的享受。夫子廟的小吃特別誘人,“秦淮風采”演繹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夫子廟的小吃,“色、香、味、形、具”式式精湛,要模樣有模樣,要滋味有滋味,更有一種讓人感受詩一般遐思和聯想的情趣,讓人饞涎欲滴。金燦燦,黃澄澄,綠油油,白花花,如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甜滋滋,鹹味味,酸漬漬,辣乎乎,似磊落人生,百味俱全。葷素果菜,隨心所欲,春夏秋冬,各領風騷。春天有薺菜燒餅、菜肉包子、四喜元宵 夫子廟小吃;夏天有千層油糕、開花饅頭、刨涼粉;秋天有蟹黃燒賣、蘿蔔絲餅、雞鴨血湯;冬天則有五仁饅頭、水晶包子、豆腐腦。老牌的淮揚風味有口皆碑:有綿軟味透、鮮嫩可口的乾絲;咸甜適中、油而不膩的包子;香氣撲鼻、餘味濃郁的黃橋燒餅,香辣撲鼻的豆腐腦,人見人愛的的“什色點心”,每籠十件、五個品種,葷素兼備,甜咸宜人。夫子廟的特色還在於靈活生動的經營方式,不僅有青磚小瓦、粉牆坡屋,張燈結綵的“老淮揚”,鱗次櫛比排列著的是香氣四溢、現做現吃的小吃攤,燈光下的動人笑靨,民歌式的招徠吆喝,為沉浸在燈影漿聲中的迷幻秦淮帶來了溫馨和歡樂。
秦淮小吃
在南京逛夫子廟,光看風景,不吃東西的人恐怕不多。夫子廟的小吃店,鋪挨著鋪,門對著門,在古色古香的畫閣茶樓里喝茶,品小吃,說東道西,多愜意啊。
小吃名點,干稀相配,品種內容隨著時令季節而翻新變化。
在夫子廟吃小吃,就是吃個"小"字,人坐的畫樓小巧玲瓏,吃的東西小來小去,就連餐具也是小模小樣。
一方山水,一方風情。朋友,秦淮的山水,六朝的風情,您可以在這裡盡情地品嘗美味佳肴。
南京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自六朝時期流傳至今,多達80多個品種。名點小吃有葷有素,甜咸俱有,形態各異。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味小吃是我國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廟地區茶樓飯店,街邊小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傳統特色的飲食集中地。
經過多年的努力,夫子廟地區有七家點心店製作的小吃,因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而著稱,經專家鑒定南京秦淮區風味小吃研究會於1987年9月正式命名這八套秦淮風味名點小吃為“秦淮八絕”。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在夫子廟品嘗秦淮風味小吃后,題寫橫幅:“小吃好吃”,亦作“吃好吃小”。八絕如下:
第三絕:六鳳居的豆腐澇和蔥油餅
第四絕: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
第五絕:奇芳閣的麻油素乾絲和雞絲澆面
第六絕: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絕:瞻園麵館熏魚銀絲面和薄皮包餃
第八絕: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秦淮小吃 http://nj.echiele.com/cy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