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熱

胎熱

胎熱是指因孕母恣食辛熱炙煿之物,或患熱病失於清解,以致胞宮積熱,影響及胎兒。其熱本應有虛實之分,然而婦女妊娠之後,陰血下聚養胎,本體屬於陰血偏虛,陽氣偏盛狀態,故胎熱之證多為虛熱而鮮見實熱。在胎兒可見出生后目閉面赤,眼胞浮腫,煩啼不已,溺赤糞稠之症。此因小兒在母胎時感熱所致,故名。以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腫,遍體壯熱,口氣熱,時哭叫,大便赤黃糞稠為主要表現的新生兒疾病。

簡介


● 英文名稱:Fetal Hea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胎熱者,生后氣急喘滿,眼閉或目赤,眼胞浮腫,神困呵欠,呢呢作聲,遍體壯熱,小便赤,大便澀,時復驚煩,宜至寶丹研服之,木通散與乳母服之。(《慈幼新書·胎病》)

名詞解釋


● 以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腫,遍體壯熱,口氣熱,時哭叫,大便赤黃糞稠為主要表現的新生兒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胎熱是小兒在母胎時感熱所致的一種新生兒疾病。

臨床表現

● 新生兒出生后,遍體壯熱,面紅目赤,眼胞浮腫,口氣熱,時時哭叫,大便色黃質稠。

病因病機

● 胎熱因孕母大量飲食辛熱、燒烤、油炸食物,或者孕母患發熱之病,未得有效治療,導致熱及胞宮,影響到胎兒所致。
● 胎兒的生長發育全賴母體的氣血供養,孕婦的氣血盈虧又直接與飲食營養、脾胃功能有關,因此孕婦整個孕期都應重視飲食調養,保證胎兒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的足量供給。但若孕婦過食辛辣、肥膩之品,就會釀生胎熱。

病證鑒別

● 胎怯:胎熱是新生兒出生后遍體壯熱,目赤面赤,眼胞浮腫,口氣熱的疾病,為陽證;胎怯則是新生兒先天不足,出生后皮膚脆薄,毛髮不生,形寒肢冷,肌肉消瘦的疾病,為陰證。

治則治法

● 本病多由孕母恣食辛熱炙煿之品,或孕婦患熱病失於清解,使兒受之所致,故治宜清熱解毒。
● 可選用大連翹飲或清胃散。

預防調護

● 孕婦應注意飲食衛生和均衡,忌酒、肥甘厚膩和辛熱之物。
● 孕婦患病後及時接受正規治療,不可濫服藥物。
● 要注意保護新生兒臍部、臀部和皮膚,避免損傷而引發感染。
● 居室空氣要新鮮,一切新生兒用品均應消毒后再使用,防止感染。
● 保持新生兒大便通暢,堅持給與母乳餵養。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