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
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
丑是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小花臉、三花臉。可分為文丑、武丑兩大支系。
目錄
京劇里的丑
丑,由宋金雜劇院本中雜班之“紐元子”省文而來,即由”紐“省作”丑”,“紐元子”之特質即為小戲中之”丑”腳。丑雖居生、旦、凈、末、丑的最後一位,實際上它的起源最古,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在先秦古籍和《史記·滑稽列傳》中就有動人的記載。他們不畏權勢,不受誘惑,以冷諷熱嘲譏刺帝王、諷諫朝政,可稱是戲劇腳色之祖。所以流傳到後世,丑在戲曲團體中的位置最高,崑劇醜行又分付丑、小丑兩個家門。
崑劇重丑角,還表現在這一行當所扮演的舞台人物,都有其獨特的表演要求和“絕活”。如付丑擅演的《西廂記·游殿》中的法聰,重白口;《宋十回·活捉》中的張文遠,重做功;《躍鯉記·蘆林》中的姜詩則長於唱。而小丑趙奇的“五毒戲”更具特色,它通過人物的特殊表演,形象地摹擬了五種有毒動物的形態。如《雁翎甲·盜甲》中時遷的表演像壁虎,《連環記·問探》中探子的表演像蜈蚣,《孽海記·下山》中小和尚的表演像蛤蟆,《六月雪·羊肚》中張母的表演像游蛇,《武十回·誘叔》中武大郎的表演像蜘蛛等等。在這些戲中,丑角不僅僅是插科打諢、滑稽逗笑,而是在幽默的表演中見功力、見人物,戲曲界就有一句稱讚醜行的諺語:“無丑不成戲”。